返回

华严宗要义一卷

首頁
    問。

    雲何淨行成十信行。

    答。

    觀解深玄入諸佛法。

    随綠行願三業曆綠。

    經說一百四十淨行。

    理事兼修。

    悲智雙運。

    四儀動作。

    語默行住。

    心住空理。

    觀融事理。

    此即十信随綠妙行。

    問。

    雲何賢首成信位德。

    答。

    圓教十信解行已成。

    所得大果德用無盡。

    信位窮滿。

    沒同果海。

    自證圓極居佛果地。

    此初發心同時。

    成辨六位衆德。

    若不得終者。

    亦不得初故。

    信位佛果中間諸位。

    同一綠起不相離故。

    得一位時全成一切。

    是故信滿通貫始終。

    該攝諸位。

    自體滿足施無方用。

    得十三昧者。

    一圓明海印三昧門。

    二華嚴妙行三昧門。

    三因陀羅網三昧門。

    四手出廣供三昧門。

    五現諸法門三昧門。

    六四攝攝生三昧門。

    七俯同世間三昧門。

    八毛光覺照三昧門。

    九主伴嚴麗三昧門。

    十寂用無涯三昧門也。

    上是第二會十信法門竟。

    第三會說十住位總有六品。

    一升須彌頂品。

    二須彌偈贊品。

    此二序分。

    三十住品。

    此明十解。

    四梵行品。

    明十住行。

    即十梵行遣着破執。

    梵行成就。

    便成正覺。

    五發心功德品。

    明十住功德且贊初住德。

    上三自分。

    六明法品。

    此明十住勝進分也。

    此上四品十住正住正宗。

    第四會說十行位。

    此有四品。

    一夜摩升天品。

    二夜摩偈贊品。

    此二序分。

    三十行品。

    四十藏品。

    此二正宗分也。

    第五會說十回向。

    此有三品。

    一兜率升天品。

    二兜率偈贊品。

    此二序分。

    三十回向品。

    是正說也。

    第六他化自在天會。

    此會有十一品。

    一十地品。

    二十明品。

    三十忍品。

    四阿僧祇品。

    五壽命。

    六菩薩住處品。

    十明已後五品。

    明第十地勝進分。

    是當等覺位。

    七佛不思議法品。

    八如來相海品。

    九小相光明品。

    十普賢行品。

    十一如來性起品。

    不思議已後五品。

    是佛果地妙覺位也。

    此上諸會具說四十一位行相。

    令人生解。

    第七重會普光法堂會。

    廣說諸位行法。

    此即第四托法進修成行分。

    唯有一品。

    名離世間品。

    普慧菩薩舉二百問。

    普賢菩薩說二千行。

    答其諸問。

    二千法門随應各明五十二位成行方法。

    第八名重閣講堂會。

    此有一品。

    即入法界品也。

    此即第五依人天證成德分。

    由前行法證入所說所宗法界海會故也。

    此一會中總有二段初是本會。

    祇園大衆入法界故。

    是頓證法界分即如來會。

    二是末會。

    文殊出閣往南化導。

    并諸菩薩随綠化物。

    是漸證法界分即菩薩會。

    于中三會。

    初攝比丘會。

    二攝龍會。

    亦名攝諸乘會。

    三攝善财會。

    比丘。

    攝龍。

    攝善财之初。

    皆文殊為會主。

    德雲已後以諸善友為其會主。

    文殊師利于覺城東沙羅林幢大塔廟處。

    攝善财童子。

    合滿信位。

    善财知識總有五十五人。

    束為五相。

    一寄位修行相。

    初四十一人是也。

    信位一人。

    十住十人。

    十行十人。

    十向十人。

    十地十人。

    一人成一位名寄位修行相。

    二會綠入實相十一人。

    當等覺位。

    三攝德成因相。

    彌勒菩薩司補處功德故。

    四智照無二相。

    再見文殊以初後不二故。

    上來并是般若門知識也。

    五顯因廣大相。

    普賢菩薩。

    秘密重重即法界門知識也。

    善财童子值普賢時。

    其毛孔中即見一切佛刹塵數境界。

    念念如是一切佛法盡極圓滿。

    随一一因皆稱法界。

    甚深廣大不可思議。

    于前諸善友處。

    所得三昧法門。

    于普賢毛孔念念獲得。

    前五十四般若知識即是文殊能證妙智。

    第五十五普賢知識所證真理。

    二聖理智契合即同盧舍那佛。

    故名顯因廣大相也。

    法界海會頓漸雖異。

    不異漸之頓。

    不異頓之漸。

    一圓滿果遍通普周。

    此五分中。

    初是即分。

    正宗四分輪轉無窮。

    見果起信。

    依信成解。

    由解起行。

    由行證入。

    證上說果。

    後果起信。

    乃至由行成證。

    信解行證次第鈎鎖。

    展轉無窮。

    是名一乘法輪行相。

    本經宗旨狀相如是。

     第七修證行相。

    問華嚴别教圓融法門。

    修行證入狀相雲何。

    答華嚴教義修行證入随機階差。

    相狀非一。

    或有頓悟漸修。

    或有頓修漸悟。

    或有頓悟頓修。

    或有慚修漸悟。

    如是行相随宜多端。

    且就頓悟漸修言之。

    創值華嚴一乘别教。

    聽聞自身如來藏中四種法界圓融無礙。

    過恒沙德具足周備。

    因果理事業用圓滿。

    即發深信。

    欣樂修顯。

    如是信樂發菩提心。

    趣向堅固。

    知法深大。

    此心中頓悟自身本來即是萬德庫藏。

    無染無妄無盡自在具德宛然。

    是名頓悟。

    此悟即是解悟之悟非是證悟。

    未修證故。

    此解悟心徹底窮源頓解所領至果海故。

    雖頓至源而惑未消。

    是故漸修斷除惑障。

    随斷惑處斷德漸成。

    随證理處智德漸滿。

    如是修行。

    随斷障處。

    次第證悟。

    由漸修故有此證解。

    七處八會皆在自心。

    所說萬法皆吾所有。

    見聞已後成此頓悟。

    解行生中念念事事頓悟漸修。

    漸修漸悟。

    于一法中頓悟漸修。

    法法皆爾。

    同時圓備。

    頓悟漸修最初要門速續修習衆門頓開。

    是故頓悟頓修。

    修悟同時漸修漸悟。

    先修後悟。

    随宜進向。

    任意修證者也。

    華嚴修證随綠無盡。

    七處八會文文句句無非皆是觀門樞楗。

    華嚴列祖多立觀行。

    杜順帝心創作華嚴法界觀一卷。

    立三重法界觀門盡其精美。

    亦作五教止觀一卷。

    華嚴三昧窮究理趣。

    三祖香象觀門是多。

    華藏世界觀一卷。

    遊心法界記一卷。

    妄盡還源觀一卷。

    義海百門。

    普賢觀行法門一卷。

    華嚴三昧章一卷。

    清涼作三聖圓融觀一卷。

    十二因綠觀等。

    大疏演義鈔。

    探玄記等。

    皆以觀門解釋宗旨。

    通玄居士造華嚴論等。

    專以觀門釋成宗途。

     第八諸雜法門。

    問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