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獻如儀,既徹而卒,年七十三。
衡善教,其言煦煦,雖與童子言,如恐傷之,故所至無貴賤、賢不肖皆樂之。
服其教者,如金科玉條,終身不敢忘。
或未嘗及門,傳其緒馀而折節力行者,往往有之。
後贈司徒,追封魏國公,谥文正。
辛酉,立登聞鼓院,許有冤者撾鼓以聞。
夏,四月,癸酉,複頒中外官吏俸。
辛巳,通、泰二州饑,發粟二萬馀石赈之。
五月,甲辰,遣使赈瓜、沙州饑。
己酉,禁瓜、沙州為酒。
庚申,嚴鬻人之禁,乏食者量加赈貸。
六月,丙寅,敕:“謙州織工貧甚,以粟給之,其所鬻妻子,官與贖還。
”
己卯,以順慶路肅四川東道理慰使。
日本行省臣遣使言:“大軍駐巨濟島至對馬島,獲島人,言太宰府西六十裡舊有戍軍,已搗其虛。
”诏曰:“軍事卿等當自權衡之。
”
庚寅,以阿喇罕有疾,诏阿達哈統率軍馬征日本。
壬辰,以中書左丞呼圖特穆爾為中書右丞,行中書省事;禦史中丞、行禦史台事呼喇出為中書左丞行尚書省事。
秋,七月,己亥,阿喇罕卒于軍。
庚戌,以松州知州市薩圖格前後射虎萬計,賜号“萬虎将軍。
”
辛酉,索多征占城,賜駝篷以避瘴毒。
八月,甲子朔,招讨使方文言擇守令、崇祀典、戢奸吏、禁盜賊、治軍旅、獎忠義六事,诏廷臣及諸老議舉行之。
庚午,蒙古岱為中書右丞,行中書省事。
壬辰,诏:“征日本軍回,所在官為給糧。
”
先是,命阿達哈代阿喇罕分戍三海口,就招海中馀寇。
未至而實都、洪俊奇、範文虎、李庭、金方慶等已航海至平壺島,遇飓風,敗舟,諸将各擇堅艦乘之,棄士卒十馀萬于五龍山下。
衆推張百戶者為帥,方伐木作舟為歸計,日本觇知之,盡殺蒙古、高麗、漢人,謂新附軍為唐人,不殺而奴之,十萬之衆,得逃還者三人而已。
文虎部将楚鼎,别率千馀人渡海,亦遭風壞舟。
鼎挾破船闆,漂流三晝夜,至一山,會文虎船,因得達高麗之金州合浦,屯駐散兵,漂泛漸集,遂率之以歸。
閏月,癸巳朔,阿達哈請以戍三海口軍擊福建賊陳吊眼,诏以重勞,不從。
丙午,帝至自上都。
丁巳,括江南戶口稅課。
壬戌,兩淮轉運使阿喇蔔丹,坐盜官鈔及和買馬匹,格朝廷宣命,又以官員所佩符擅與家奴往來貿易,伏誅。
京兆等路歲辦課額,自一萬九千錠增至五萬四千錠。
九月,癸未,阿哈瑪特尚以為未實,欲發使覆之。
帝曰:“阿哈瑪特何知!”事遂止。
簽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高源,劾常州達噜噶齊馬恕奪民田及他不法事,恕懼,賂阿哈瑪特,以他事誣源。
既系獄,一日忽釋之,莫知所出。
先是,源所居鄰裡素知源事母至孝,聞源坐非辜,悉詣阿哈瑪特曰:“源孝子也,非但我知之,天必知之。
況媒孽之罪非實,若妄殺人,悖天不祥。
”阿哈瑪特亦感悟,源得不死。
少府為諸王昌圖建宅于太廟南,太常丞田忠良,往仆其柱。
少府奏之,帝問忠良,對曰:“太廟前豈諸王建宅所耶?”帝曰:“卿言是也。
”又奏曰:“太廟前無馳道,非禮也。
”即敕中書辟道。
國制,十月上吉,有事于太廟,或請牲不用牛,忠良奏曰:“梁武帝用面為犧牲,後如何耶?”從之。
忠良,中山人也。
冬,十月,乙未,享于太廟,貞懿聖順昭天睿文光應皇後祔。
丙申,募民屯田淮西。
乙亥,降诏谕安南國,立日烜之叔遺愛為安南國王,仍發新附軍千人衛送入安南。
帝方信桑門之教,诏樞密副使張易等參校道書。
易等言《道德經》為老子所著,馀皆後人僞撰。
己酉,诏悉焚之。
立行中書省于占城,以索多為右丞,劉深為左丞。
兵部侍郎額密實參知政事。
庚戌,敕以海船百艘、新舊軍及水手合萬人,期以明年正月征海外諸番,仍谕占城郡王給軍食。
壬子,用和爾果斯言,于揚州、隆興、鄂州、泉州四省置蒙古提舉學校官各二員。
癸醜,皇太子至自北邊。
左谕德李謙嘗為太子陳十事:曰正心,曰睦親,曰崇儉,曰幾谏,曰戢兵,曰親賢,曰尚文,曰定律,曰正名,曰革弊。
漳州盜陳吊眼,聚衆十萬,連五十馀寨,扼險自固。
高興攻破十五寨,吊眼走保千壁嶺,興上至山半,誘與語,接其手,掣下,擒斬之,漳境悉平。
甲子,敕誅吊眼馀黨,并收其兵仗,系送京師。
己巳,高麗國金州等處,置鎮邊萬戶府以控制日本。
高麗國王請完濱海城,防日本,不允。
十二月,甲午,以昂吉爾岱為中書右丞相。
己亥,罷日本行中書省。
丁未,議選侍衛軍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