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三世間十身。
為今十佛。
若約必不必。
具言之。
舉融世間十佛。
必具成正覺等十佛。
三世間中。
必有如來身十身故。
舉正覺等。
未必具彼三世間十。
若約融攝。
無不皆具。
問玄記融三世間十身。
唯明能說舉嚴教主。
此乃對機說法。
因分義門。
何關究竟果海十佛。
答于此教主。
取其自證。
故為自體究竟境界。
正覺等十。
其義亦爾。
自通因果。
兼包體用。
言教主則二種俱具。
言果體則二種亦具。
問二種十佛。
其相雲何。
答國土身等。
名解境十佛。
解悟照了境界法故。
正覺佛等。
名行境十佛。
解絕修證境界法故。
解境十身者。
衆生身國土身。
業報身。
聲聞身。
緣覺身。
菩薩身。
如來身。
智身。
法身。
虛空身也。
天親論主。
攝此十身。
以為三分。
初三染分。
次六淨分。
後虛空身。
名非二分。
通為二依。
非染淨故。
問何故此十身。
名融三世間。
答此十攝束為三世間。
初一即是衆生世間。
次國土身。
即國土世間。
其業報身。
前二世間能感因緣。
謂業煩惱。
由業煩惱。
即感衆生及國土故。
然經舉業。
略其煩惱。
論中顯之。
問何故名中。
有報之言。
答大疏七下解雲。
而雲報者。
能招報。
從果立名。
若是所招。
甯異上二(已上)所招果報。
衆生國土。
即同初二。
即唯取業。
問三世間門國土世間。
豈限穢土。
亦可通淨。
何故論主。
唯名染分。
答大疏會雲。
然國土身。
合通于淨。
亦從一類。
以判為染(已上)故約實義。
即通淨也。
聲聞已後六身。
論既判為淨分。
是故一類。
為智正覺。
于中二乘當分是果。
菩薩是因。
次三即是究竟佛果。
其如來身。
總通三身。
智身是報佛。
法身即法身。
名望佛果。
三乘即是衆生世間。
今則望其六道衆生。
故名淨分。
為智正覺。
其虛空身。
是外虛空。
是故國土世間所攝故。
演義鈔一上雲。
融三世間而為佛身。
則外虛空。
是虛空身(已上)然若以義言之。
有通真理之空。
故大疏七下雲。
觀下别類。
多約事空。
義兼于理(已上)若依非二二之所依。
此虛空通淨土空。
即顯國土世間有淨穢之義也。
論意約類。
前國土身。
名為染分。
今事虛空。
即通染淨。
二所依故。
此十種身。
約三分門。
貞元疏一雲。
此三無礙。
為一緣起。
并為遮那無礙身雲(已上)染淨虛融。
不見穢故。
三世間中。
正覺世間。
泯亡國土。
照徹衆生。
一味清淨。
融攝無礙。
玄記二雲。
直攝一切三世間。
盡以具此三事。
方為佛故。
三身二身。
但是三中智正覺攝。
妙淨土及同生之身。
無不皆是此中所攝(已上)融一切法。
無不皆佛。
非唯一重。
該攝普遍。
重重無盡。
無有邊涯。
故玄二雲。
亦正報毛孔。
依報塵中。
各重重具攝三世間等一切諸法。
如帝網現(已上)玄記如是約三世間直攝。
重攝二門明之。
言行境十佛者。
成正覺佛。
願佛。
業報佛。
住持佛。
涅槃佛。
法界佛。
心佛。
三昧佛。
本性佛。
随樂佛也然第八地。
說衆生等三世間身。
随一一身。
說其類相。
滿十減十。
種相多别。
其如來身。
亦說十身。
謂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持身。
相好莊嚴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德身。
法身。
智身也。
此全同前所列離世間品十佛之相。
謂菩提身。
即成正覺佛。
願身即願佛。
化身是涅槃佛。
力持身是住持佛。
相好莊嚴身即業報佛。
威勢身即是心佛。
意生身是随樂佛。
福德身是三昧佛。
法身即法界佛。
智身即本性佛也。
此二處十。
唯是一體。
是故并名行境十身。
如來修生修得十身。
如是具德。
融攝無礙。
是故總名十身遮那。
問何故此經要說十身。
答貞元疏一雲。
所以此經要說十者。
諸教随宜。
或說諸佛唯一法身。
或二或三。
今圓滿教。
故須具說(已上)是故餘教。
說三身相。
身義不足。
今宗說十佛身。
功德圓滿周盡。
問餘教之中。
說為三身。
今教身中。
是何身攝。
若餘所說。
有不攝耶。
答餘教所說。
二三身等。
即今教宗。
融三世間。
智正覺攝。
即如已前引玄第二。
此約法體。
明其所攝。
若約執迹。
十中不攝。
問二身三身。
智正覺攝。
即塵大中。
攝少分身。
若其有彼此普遍該攝耶。
答三身十身。
相攝有二。
一者直攝。
三即十中。
正覺攝故。
二者融攝。
得十則雖三不狹窮三則雖十入三。
知三即十十即三。
故若依此門。
解境行境。
與三相攝。
無有寬狹。
不礙十之三故。
三即遍十。
不阙十之三故。
十即是三。
問雲何二種十身。
與彼三身相攝。
答貞元一雲。
若欲會同三身等者。
菩提願化力持四身。
即是化身。
相好福德通于報佛。
威勢意生。
通他受用及與化身。
法即法身。
智通三身。
具四智故。
兼他受用。
即通四身。
然報必契法。
離法無報。
如金成像。
離金無像。
瑩金發光。
離像無光。
依體起用。
離報無化。
故說為一無障礙身。
一不為一。
為破諸數。
是以舒則彌綸法界。
卷則是迹。
離尋故離思議(已上)大疏一上。
明經教主。
舉二種十。
而融中雲。
即三乘即十身(已上)鈔二上釋此文雲。
若以佛身上十身者。
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持身。
意生身。
即三身中。
化身攝也。
相好身。
威勢身。
福德身。
義通報化。
法身即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