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二

首頁
    。

    智身義通三身。

    局唯法報。

    故即三是十。

    即十是三(已上)此中意生。

    唯在化身。

    随意變化。

    化身勝故。

    貞元總通化身化用。

    變作之事。

    兼亦通故。

    餘雖語異。

    義既不乖。

    上是三攝行境十。

    以十攝三。

    義即易知。

    離世間品十身可知。

    其解說十與三攝者。

    演鈔次下文雲。

    若約融三世間十身即三者。

    如來身通三身。

    智身。

    法身。

    虛空身。

    即法身。

    餘六通法身體故。

    随物應國土等故(已上)如是二種十身。

    與三融攝無二。

    餘教之中。

    非唯三身。

    亦說四身五身十身無量身等。

    并是三身份齊而已。

    非今經宗十身之例。

    此之十佛。

    若約對機。

    即是因分。

    今取遮那内證玄絕。

    自體境界。

    為果分相。

    機緣懸離。

    絕思議故。

     章故地論雲下。

    二引證。

    言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

    非是全文。

    得意引之。

    經第六會。

    十地品時。

    金剛藏菩薩。

    受諸佛加。

    說十地本分而默然住。

    解脫月等。

    請說十地義。

    總有三家五請。

    既有殷請。

    不能默止。

    欲說地相。

    先陳許說分齊。

    此中總明十地義理難說難思。

    然後且陳受佛加被應說小分。

    地法深妙。

    名為義大。

    為物宜陳。

    名為說大。

    故論經雲。

    微難知聖道非分别離念。

    離得無垢濁。

    智者智行處(乃至)如空中鳥迹。

    難說不可見。

    十地義如是。

    不可得說聞(已上此是大義)次下文雲。

    我但說一分(已上此是說大)此中意雲。

    十地之義。

    甚深難說。

    雖然受加。

    唯說一分。

    論牒經中義大。

    有六偈半。

    說大五偈。

    具本經中。

    偈數并多。

    彼說大中。

    亦明難說。

    說大文雲。

    如是智入行憶卻說不盡。

    今如此略說。

    如實滿足任(乃至)是言說甚難。

    無量佛神力。

    光炎入我身(已上)是力我能說。

    地論雲。

    前言十地義如是不可得說聞。

    今言我但說一分。

    此言有何義是地所攝。

    有二種。

    一因分。

    二果分。

    說者謂解釋。

    一分者是因分。

    于果分為一分。

    故言我但說一分(已上)說大之初。

    言說一分。

    故引義大相違之文。

    以作問難。

    論答意雲。

    此十地法。

    總有二門。

    一不可說分。

    究竟果海。

    約極證故。

    二是可說分。

    因人所行。

    約機根故。

    前言不可得說聞者。

    是約果分自體門故。

    今言我但說一分者。

    即是因分緣起門故。

    論經我但說一分之處。

    晉經雲。

    是事雖為難(已上)此處唐經無别言句。

    然末偈雲。

    無量佛神力。

    鹹來入我身。

    此處難宣示。

    我今說少分(已上)論經此處雲。

    是言說甚難等。

    即如前引。

    此初是言說甚難句。

    即唐經第三句。

    此處難宣示也。

    論經我能說。

    即唐經此今說少分。

    竊案唐經說大初句。

    應有說一分言。

    而此一句。

    與說大終偈末句。

    我能說言一合。

    總言我今說少分也。

    晉經說大末偈雲。

    佛神力無量。

    今皆在我身。

    我之所說者。

    如大海一渧(已上)此與我今說小分。

    同說大初言雖為難也。

    總相意雲。

    經許說中。

    多言難說。

    即是果分。

    既言一分略宜說等。

    即是因分。

    以難說故。

    是不可說。

    一分說故。

    即是可說。

    經論炳然。

    故列舉之。

    問今證果分不可說義。

    何故亦明因分可說。

    答文義一具。

    即證後文因分可說。

    或可因分既言可說。

    是故果分。

    要不可說。

    此乃以因。

    證果分義。

    而亦兼證後因分義。

    指事雲。

    此文既雲但說一分者。

    是因分。

    故知果分不可說也。

    故今取論意雲因分可說。

    果分不可說也(已上)問今一分者。

    為取廣大果中一片。

    名一分耶。

    為極果全對機說故。

    名一分耶。

    答。

    二門俱是。

    非限一邊。

    果海深奧。

    對機僅取其一片法。

    其所取法。

    以果成因。

    以佛内證。

    全對機故。

    一分言。

    通此二門。

    問娑竭龍王。

    所雨之雨。

    唯有大海而能容受。

    彼第十地能化舍那。

    所說之法。

    唯第十地菩薩受之。

    能化所授。

    彼既受盡。

    何今唯片以為一分。

    答彼是對緣。

    随分受盡。

    今以自證對機而說。

    法是無限。

    機是有限。

    非片者。

    何故不違也。

     章二是緣起因分下。

    二明因分。

    于中有二。

    一标名。

    二出體。

    今初。

    言緣起者。

    緣謂機緣。

    起謂說起。

    性海果分。

    自證絕緣。

    無像現像。

    無說起說。

    取果成因。

    以攝根機。

    言因分者。

    所現所說。

    皆為因人。

    是故所示。

    皆是因人所知所了分齊而已。

    又此緣起者。

    非唯機緣。

    亦通方便緣修因果。

    此即由機緣故。

    緻如此等事也。

     章即普賢境界也者。

    二出體也。

    所言緣起因分者。

    其體是何。

    即是普賢因人境界。

    德周法界曰普。

    至順調善曰賢。

    普賢即是等覺大士。

    因人上首。

    機緣終窮。

    以此為始。

    一切普機。

    不簡凡聖。

    皆名普賢信普法故。

    解普法故。

    行普法故。

    證普法故。

    人既普賢。

    法亦普賢。

    總而言之。

    普賢菩薩。

    諸佛大源。

    諸法體性。

    入果改名。

    即名性海。

    在因即是普賢人法。

    位前位中及以位後。

    皆是普賢。

    三乘大法。

    亦名普賢。

    是故即有一乘普賢。

    三乘普賢。

    今且約就一乘因人。

    名為普賢。

    此因分門文句簡略。

    若對果分。

    即具應言二是緣起因分。

    是可說義。

    何以故。

    與教相應故。

    即普賢境界也。

    果分具明。

    因分自顯。

    對前易知。

    故不具陳。

     章此二無二下。

    總顯融攝。

    言此二無二全體遍收者。

    因是攬果為因。

    果外無因。

    與果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