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贰 荷亭听雨

首頁
     家裡花園池塘,荷花已盛開。

    通常先有一朵最早綻出,一夜之間,其他次第開放。

    荷葉可煮米粥,白米湯染上微潤綠汁,帶有蓮瓣清香,和上冰糖。

    荷葉在米粥煮熟即将熄火時放入覆蓋。

    今年,一池塘紅色荷花唯獨長出一株白蓮。

    不知它因何而起。

     荷葉田田,搭起綠蔭。

    紅色蜻蜓時來邂逅。

    晚上聽着蛙鼓聲入睡。

     68 鳳仙花染出的指甲顔色,略帶些微醺的杏黃色。

    不管是何種顔色的花瓣,暗紅,粉紅,淡紫,白色,最後染出來的顔色都是一樣。

    在手指上聞到淡淡的花汁清香。

    大自然給予女人很多禮物。

    女人應該如同植物一般靜谧而自如地容納和接受。

    女人應該等待被愛。

     69 不能以理性分析和解決的存在,就讓它以幽微難言的方式存活。

    如同潮濕青苔邊生長的羊齒,無意于成為烈日下的綴飾。

    這不是它要的光明。

    它隻能是路途中邂逅,有長年的離别。

    偶然來到夢裡,提示你俯首尋找内心一處虛弱而純潔的位置。

     70 雨天午後,點燃一枝白檀。

    有時隻想坐在他的身邊,微微笑着凝望這個男子的側影,沒有任何多餘的話。

     71 是的,當你說你愛我的時候,我會始終回應你,我也愛你。

     這是我們暫存的身心于茫茫黑夜中為彼此閃爍出微渺亮光的一刻。

    即便隻是一刻。

     72 經過提純的内心空間,不是不懂,不知,而是不問,不計較,不介意,不追究。

    願意把别人想得好一些,不把人想得複雜,考慮到對方立場。

    可說,可不說時,不如選擇不說。

     在郊外房子裡寫作時間過長,與世隔絕,暫時失去與别人能量的交換。

    寫作需要代價,有時它如同一把鐵錘,把一枚釘子一點一點敲入岩石。

    是這樣強硬的過程。

    無法抵抗,身心由它的用力而産生震顫。

     工作。

    空曠的二樓客廳。

    落地窗外看見簇簇白楊樹林,葉子在大風中搖晃如同海潮。

    寫累了,在沙發上躺下。

    清醒,繼續寫。

    如此反複。

     午後去W的家裡做客。

    她抱着孩子在路口邊等待我。

    孩子手裡拿着棒棒糖,糖汁粘在臉上,她由他去,并不細心擦拭。

    他們對118待孩子的自由的方式,粗看接近一種随心所欲。

    二環舊巷子保持老北京的氣息,小院裡有一棵棗樹和一棵玉蘭樹。

    他們種了香草,還打算在屋頂上開辟出一處花園。

    種花,吹風乘涼。

     我踩着這個美國男人自己動手做的木梯,登上屋頂。

    她也跟随而上。

    老槐樹上停着很多白鳥,底下是小院子,男人、孩子、大花貓在一起嬉戲。

    破舊的老巷子傳過自行車的鈴聲。

    世間仿佛突然換了一種樣子。

    我說,在這屋頂上種完花草,黃昏時兩個人上來喝杯酒,迎面嗅聞涼風陣陣,一定惬意非常。

     晚上收到他以寺廟注冊地址的郵件。

    要去印度。

    我期待它已久。

     與生命有隐隐暗合或聯接的地方,最終都會抵達。

    它們等待在那裡。

    時間有限,為迎接彼此已做了漫長準備。

     73 問到再無可問,心中妄念消除。

    需要蹈過多少疑問。

    走過一條道路,親手翻起每一塊石頭。

     不存在所謂無可救藥的人、感情、生活。

    一切終究有變化。

     如果你認為它無可救藥,不過是沉溺。

    我們可以選擇完全的放下,或者完全的承擔。

    唯獨不能僞裝一個懶怠的理所當然的姿勢。

     你盡可拖延和故作不知,企圖獲得其他妥協。

    命運靜靜等待一側,旁觀你輾轉煎熬,最終會逼迫你把腳步移向注定的第一格。

     實踐一旦進行,錯誤和方式就會自動調整和歸位。

    出發是首要的。

     74 當我能夠“看見”你,我也同時“看見”負載于你身上的屬于我自己的影子。

    若我能如釋重負,你也清澈獨立。

     粉碎和熄滅此起彼伏的念頭,讓覺察及決斷時時相續,這和旁觀花火沒有區别。

    隻不過心是天空,花火是妄想。

    沒有不死的花火,而且它們是即刻死去的。

     75 在印度。

    麥田勞作的人孑然一身于滾滾麥浪中行過。

    植種,收割,用頭頂着大捆的幹草。

    牧羊,放牛。

    田野清晨的霧霭。

    黃昏的平原。

     路過的村莊。

    裁縫店小鋪子裡,埋頭踩縫紉機的男子。

    穿白色袍衫的老人,清晨拿笤帚清掃門前庭院。

    聚集一起喝茶看報紙。

    賣鮮花的攤子,人們買了花供奉祈禱。

    集市裡的水果蔬菜,香料,雜糧,布料,魚,做飯,制茶,縫紉,木工……人群總是在勞作。

    方式原始勤勤懇懇。

    慢條斯理做事。

     也不見說些什麼話或做什麼娛樂打發時間。

    有時獨自待在街口,慢慢走過小徑,或長時間蹲在一個地方,無所作為保持不動。

    這是印度人打發時間的方式。

    聚集,獨處,種種樣子都覺得好看。

    事後想來,那或許因為他們不急迫,有一種内在節奏。

    習慣坦然面對靜止單調,懂得沉默和保持當下某個狀态清空。

    這是以往很少見到的閑置狀态。

     而我以前經常可見的,是人們恨不能時刻有事情填塞時間。

    無法容忍一小會的獨處或孤獨。

    坐地鐵半個小時也要拿出手機打遊戲看新聞目不暇接。

    這也許是一種與精神根基相互滋生的貧乏和虛弱,與物質豐裕與否無關。

     每日趕路。

    有時淩晨四五點起來準時上大巴車,一路颠簸。

    晚上經過的村莊和店鋪,已點起蠟燭或油燈。

    鮮少見到争吵鬥毆。

    公共汽車或者火車,人擠人擁作一堆,車頂上坐滿沉默并肩的男子。

    炎熱正午,幾個男子在築路,其中一個在大樹上挂了條粗麻繩開始蕩秋千嬉戲,其餘的人就坐在路邊微笑觀望。

     村莊破敗、雜亂,廢墟般建築,粗糙廉價的物品。

    但他們的狀态并不令人覺得同情,姿态和神情怡然自得。

    這些人有一種出自天性的優美和優雅。

    自得其樂,一種甘願的順受。

    接納和服從的尊嚴。

     76 在旅館房間看了一下當地電視。

    所有電視節目不管出自哪個國家,内容模式基本一緻,即粉飾和逃避現實。

    電視中出現的印度人及其日常生活,被使用熟練的華麗的鏡頭呈現着西方價值觀念,但卻不過是一堆閃耀的泡沫。

    電視中的印度,跟我一路親眼所見的國度,完全是兩回事情。

     旅程回轉于貧困偏僻的農村。

    我是一個匆促經過的旅行者,沒有深入它多面的日常生活,但仍隐約意識到所見到的一切,即便隻是組成層面,依然是它核心的部分。

     生活窮困,不同宗教和種姓的沖突矛盾尖銳而無法調和,建設不夠積極有序,傳統被不斷沖擊。

    存在其中的人看起來還是安靜和笃定。

    沒有彷徨失落,沒有躁動不甯。

    他們與傳統、精神、靈性、宗教等種種力量的延續關系依然緊密,沒有與之斷裂。

    沒有被剝奪和變異。

     奈保爾在其遊記裡寫:“……我父親那一代的人一定擁有某種精神或智性上的強大力量,才得以在印度種種東西都如此粗劣的情況中還保持正常的心态。

    大家都知道東西不是很好,但他們從一個真實或想象的偉大傳統中汲取了靈感;他們天生就感受到有一個豐富的古老文化在支撐着他們。

    ” 76 在旅途中與朝聖者結伴。

    尊重這一期一會,與他們一起行動。

    這是相遇的意義所在。

     之前,我讀佛經也讀聖經。

    我閱讀一切關于宗教的書籍。

    佛教于我,首先是一門高級的宗教哲學,訓練人的思維,重組人的内心結構。

    它又高于哲學。

    聖經則靠近情感和審美需求。

    我敬畏和尊重某種宇宙的秩序和力量,對此小心翼翼,不覺得自己有能力和資格做出超出自身經驗的總結。

     這次進入一個集體的核心,學習他們的形式和知識。

    在這些過程中,試圖感知和馴順心中隐藏的經年積累的負面能量,覺察到它們的侵染和損傷。

    當我意識到在跪拜中有無法放下的自我對抗感時,同行的法師告訴我,佛像本不需要跪拜,佛教本身就反對偶像。

    跪拜隻是一個儀式,為了讓心恭敬謙卑平和柔順,在毫無雜念從事這一重複舉動時訓練和關照自己。

    調伏這顆充滿傲慢我執的剛硬的心。

    這是一個修行的任務。

     菩提迦耶。

    現在植種的古老菩提樹來自斯裡蘭卡原樹插枝的再一次插枝,血緣依然正統。

    法師說,菩提迦耶可被視作這個地球的某個肚臍眼的位置。

    在此修行具備一種穿透力,加持力難以說明。

     炎熱午後。

    多日旅途辛勞感覺到的疲勞。

    水土原因導緻腸胃不适。

    旅館房間外面,喧雜沸騰的馬路。

    無法試圖躺下來休息,心裡茁壯不願昏昏欲睡。

    起身戴上太陽帽抱着坐墊出門,再次走去大正覺塔。

     皮膚黝黑的印度男孩靠近我,手裡捧着一束養在水杯中的紫色短枝睡蓮。

    一路固執跟随,想讓我買下這束花。

    一般小攤裡多售賣各種白色、黃色、紅色的鮮花,這睡蓮很少見,深紫色橢圓花苞讓心流出清泉。

    微笑着走了一段,不願意讓他失望,買了他的花。

     大正覺塔。

    一座至今所見最美的佛陀像。

    它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