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贰 荷亭听雨

首頁
    清淨圓滿的象征,不是寺廟裡被熙攘衆人用大束香枝祈求錢财高升等世俗願望的偶像。

    形式被不同的欲望和動機改變,但一切無損于它的光華。

    靜靜端坐高台,人們接近它向它跪拜為它供奉鮮花,是試圖接近内心的自己。

    接近心中的清淨圓滿。

     走進殿堂,把水杯中的睡蓮供在佛像前。

    這樣做是在趨向和靠近身心内部美好的部分。

    俯身行禮的時候也是如此。

    我知道,供養給佛陀的這一刻清淨優美,同時也在供養給自己的心。

    美和智慧守藏于自身發源于自身,隻是要得到通向它的路徑。

    這一刻交會眼目心神的安定,無耽溺和對立,我們與這個本來面目的自己将不會分離。

     氣溫升高,在菩提樹陰涼下休息。

    一個藏族老婦,跟我在拉薩街頭見到的藏族老婦有所不同。

    膚色潔淨衣着美麗講究。

    尋常傳統式樣絲綢上衣,花紋和顔色淡雅迷人。

    戴着手镯耳環,花白頭發盤起發髻。

    臉上全是皺紋。

    她招呼一條剛睡醒的小狗來到腳邊。

    大正覺塔邊的野狗通常都睡得極為舒适,念誦經文的聲音讓它們安睡。

    她撫摸走近的小狗對它小聲而溫軟地說話,仿佛對孩子說話。

    小狗趴在她的裙子邊重新睡過去。

    她手裡捏着幾片菩提樹葉,看人來人往。

     我着迷老婦臉上淡淡的自在微笑,猜想她是否住在附近每天過來,如斯度過生命大部分時間。

    據說很多老年的人來到菩提迦耶之後就不願再回去。

    把此地當作最後的歸宿。

     77 淩晨。

    大正覺塔。

    在持續磕長頭的過程中,我意識到這個儀式所産生的力量。

    儀式如同沒有止盡,而我試圖讓心安定,過濾漸次浮現的念頭和意願,讓自己找到答案。

    身邊圍繞一團一團的蚊子。

    寒氣襲人。

    在身體起落和完全俯向大地的瞬間,把肢體緊緊貼近土地。

    額頭頂在被無數人的腳印遍布的道路之上。

    此刻,人記得和忘卻的是什麼。

     佛陀是一個生命進行修行的實證。

    他是血肉之軀,婚姻、後代、國土、愛欲、權力、名譽、金錢同樣曾經是他的選擇題。

    我更願意把他看作一個哲學家,一個得到覺悟的智者。

    他總結的教義給人類帶來的精神革命,在某種程度上說,超越于科學的物質的時代的推進和發展。

    在後者帶給人類社會種種繁榮也帶來種種毀滅性弊端的同時,佛陀的道路,雖然無法在世間獲得肉眼可見的效率和成果,沒有帶來機器、能源、工業流水線、航天儀器、核……卻與我們的生命發生最真實直接的關系。

     因為你知道什麼叫作痛苦和迷惘,它們曾如何洶湧而深沉地沖擊心靈。

    這才是人類所要解決的最為重要的問題。

     “一條能夠超脫輪回、去除我們所有污染的道路,确實存在。

    ”(摘自一位仁波切。

    ) 78 拉瓦納西。

    五點早起趕去恒河看日出。

     河邊建築與在書店購買的黑白版畫明信片對照,保持大緻相同的輪廓。

    木船由兩個年輕男子劃槳,一大船人緩慢地在恒河上行駛,對面沙地平原上的鮮紅初日開始逐漸升騰而起。

    邊上有小船靠近過來售賣燭火和鮮花。

    點燃燭火放于水面,許下願望讓它漂遠。

    水邊有沐浴的男女老幼。

    一處廣場,大量木柴堆壘煙霧高高升騰。

    他們說那是在火葬屍體。

     上岸後穿越河邊街巷,如同穿越充滿魔法的迷宮。

    集市的人群色彩氣味舉動物質聲響形狀。

    混亂的秩序,喧嚣的單純。

    人力車流水般從身邊經過,人群擁擠,一頭牛站在街頭正中。

    咖喱冒出熱氣。

    讓人帶有暈眩感和安甯感的老城。

     狹小的機場書店裡買的一本攝影冊,InIndia。

     深紫色封面積累一層塵土。

    一幅幅黑白照片:河邊洗晾衣服的人群,火車車頂上聚集的男子,大象角鬥場面,頭頂大筐蔬菜腰肢堅韌的勞動婦人,在街頭小攤吃食物的父子,甘地逝世和火葬,樹影晨霧和獨行路人,壁畫下睡眠的狗和孩子,售賣物品的小攤販,安靜讀報的男子,伸出手心乞讨的窮人,表演的藝人,瑜伽修行者,戴着鮮花抹上粉末的祭禮,空曠廢棄的舊宮殿和遺迹,靜谧的黃昏景象……拍攝時間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

     神秘華麗而魅力無窮的精神骨架,穿越漫長曆史變遷依然讓人覺得堅硬。

    這是一個蘊藏巨大靈性的國度。

    人與自然和神性兩相歸屬。

     鮮花和燭火,付于恒河。

    頹敗建築,吵鬧集市,喝一杯熱茶。

    期待某天,與人相伴,再度抵達這座城。

     79 她對我說,你什麼都會有。

    隻是一切會來得比較晚。

    我想我的生活并沒有真正開始。

     80 一道傷疤上反複刺激。

    裂痕叢生的東西,扔掉吧。

     當心平衡時,它是自給自足的,由自己供養。

     81 G來北京,捎帶的禮物有些是家人手工制作。

    用古布或絲綢縫制的玩偶、布袋、袖套、被墊,一針一線,密密實實。

    有時想象做東西的這個人,在如何的場景和心境裡勞作:午後陽光穿透窗簾,陳列針線和碎布料的木桌,一杯茶水幽幽冒出熱氣。

    貓咪旁邊打盹。

    小庭院裡花草正開得昌盛,會是紫藤還是鸢尾…… 人若能懷舊,是一種根基。

    一顆老心所象征的,不僅僅是湮沒的時間,還有可貴的品質:端莊,靜美,趨近自然和手工,專注,有敬畏。

    負載心意幽雅的禮物,充盈他人的心。

     收到一套茶具。

    仿汝瓷,粉青色看起來隻是一種灰白的微藍。

    讓人看着心裡沉定。

    一把壺,兩隻梅花形茶盞,一隻過濾鬥碗,配竹盤。

    一隻岩泥茶盞,底托上有工匠的名字,形色大氣。

     泡福建岩茶喝。

    外面陰雲密布,一場暴雨即将來臨。

     一位老婦頭發花白,腰背挺直,眼目清醒。

    活到這樣的年齡,有些人會隻剩軀殼獨活,有些會保留一顆優美兼具活力的心。

    有些身邊仍有白發的愛侶相伴,有些則獨自在開着電視機的單身公寓裡死去,一周後才被人發現屍體。

     按照某種理論,有些人婚姻平順,因在物質世界裡隻需與少數幾個人分享能量,保持順遂的關系。

    而當人内在能量強烈,并被大量衆人分享,通常就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伴侶。

    這注定無法兩全。

     一些事情不及時做,也許會再沒有機會做。

    想做什麼及時做。

    時間一刻都沒有停息過,即便如此,某些時刻依然需要等待。

    等待自己,等待對方。

    恰好的時刻就成為命運的轉折點。

    跟随生活拐過一個又一個的彎道。

     不是要求現實如自己所願,而是在現實中找到一個立足的位置。

    人所面對的大部分是失望。

    活着的過程,即是存在于不斷的困惑、掙紮、突破和提升之中。

    我們所做的一切實踐,是一種調試。

    不是結果。

     82 去山裡寺廟過端午節。

    出發日夏至。

     一夜火車。

    随身帶了一本關于金剛乘的書,由一位英國修行者撰寫。

    火車離開北京站,窗外樓房的燈火星星點點。

    翻開書頁,看到其中寫道:“通過直覺而了解的東西如此難以傳播……這些感受的作用同樣也不太容易确定。

    從社會的觀點來看,它們似乎是有害的,因為作為一個神秘主義者已再不能贊同世俗的價值了,就如同麒麟永遠不能有如同螞蟻和蜜蜂的作為一般。

    然而,那些有過這些感受的人卻會将之視為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實現不可超越的美、真谛和狂喜的可能性使得放棄其他所有目的都變得非常真實。

    ” 這些段落二〇〇三年就已閱讀。

    在雲南小鎮書店裡買下這本書,雨季連綿,每日于咖啡店打發時間,讀完這整本晦澀嚴謹的專業書。

    書中的鉛筆畫線證明曾一字不落,但其真正發揮作用卻是在十年之後。

    言語融解滲入,一字一句了然于心。

    等待與一本書彼此認同和相知,有時需要花費多年時間。

     這個世界上特殊的人非常少。

    特殊的人在某種境界裡,呈現出來的是比平常人更平常的狀态。

    有些人喜歡做出姿态,仿佛隻有在與他人的對抗、與外界的搏擊之中才能确立自我存在感。

    現在的我不喜歡這樣的人。

    不是覺得他們幼稚,而是覺得他們勇猛的假面之下,隐藏着虛弱的渴望被忽略掉的自我。

     真正的行進者最後試圖面對和馴服的隻是自己的心。

     83 “我們衣袍濕透,但蓮花瓣上卻無滴雨停駐。

    ”摘抄在筆記本裡的句子。

     84 想寫封信給你。

    素白信箋上以毛筆蘸墨,隻是豎行寫下一句話:世事時日無多,唯願珍重。

     85 有句台詞,說人類是應該被諒解的,因為他們都具備多重性格。

    如果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出發點,非黑即白,自然覺得批判甚多。

    但即便如此,此刻這樣是對,換一個人換一個地點卻可能是錯。

    人的成長是以逐漸失去剛烈為代價的。

    因為你最終知道,諒解超越一切主觀判斷,它也更靠近真相。

     寬恕别人的言行,寬恕自己的言行。

    如果能夠克服這個過程,人會更具有力量,如同每一次舉重增加的重量。

    獲得寬恕的力量,也因此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