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见闻抄下卷第三

首頁
    第十一當文也。

    有有生死事。

    會解記。

    決擇記有釋。

     四十二。

    四定者。

    其相如何答。

    折薪第四雲。

    言大乘光明三昧等者。

    雖此全依攝論。

    而梁論所釋文廣。

    今更依唯識第九□□第釋之。

    唯識雲。

    一大乘光明定。

    謂此能發照了大乘教理行果。

    智光明故。

    梁論雲。

    此定能破一闡提習氣無明闇。

    是闇對治故名光明。

    此定緣真如實有易得無量功德。

    故能破一闡提習氣。

    即是方便生死障。

    于大淨由破此障故。

    得大淨果。

    釋曰。

    章雲因緣生死者。

    然諸經論中。

    皆雲方便生死。

    即是傳寫之謬爾。

    二四五六下。

    言習福德王三昧者。

    唯識雲。

    集德德王定。

    德此自在集無邊福。

    如王勢力無等雙。

    故梁論雲。

    能破外道我見習氣。

    即是因緣生死障。

    于大我由破此障得大我果。

    複次一切善法。

    依止真如。

    集一切善法名真如。

    為集福德。

    此定于真如中。

    得自在名王。

    三七八九地下雲賢護三昧者。

    唯識中名賢守定。

    謂此能守世間出世間賢善法故。

    梁論雲。

    能離聲聞怖畏習氣。

    即是有有生死障。

    于大樂果由破此障故。

    得大樂果。

    此定緣真如為菩提體。

    故不離智。

    能引諸定及通惠故。

    以定為體。

    四十地下言首楞嚴三昧者。

    清涼雲。

    此雲一切事畢竟。

    若唯識名健行定。

    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

    梁論雲。

    此定覺十地菩薩及佛。

    有四種勝德故名首楞嚴定一無怖畏。

    由得一切智故。

    二無疑。

    于清淨衆生見自身無礙等故。

    三賢實功德。

    恒在觀無散亂故。

    四王勝能能。

    破無明住地障故。

    具四德人。

    于此定能得能行。

    故名伽序(已上釋名如上雲雲)。

     四十三。

    問。

    章雲。

    一切欲縛轉複微薄等文意如何答。

    折薪第四雲。

    此約世出世間二位。

    以分正使習氣若終教正義。

    正使初地盡。

    地上直除習氣。

    今約寄顯故。

    四地已去方除殘習。

    故雲三地終心等也。

    何以下征釋可知。

    是故下引纏欲色有三縛。

    即是三界修惑煩惱障正使。

    一切無明縛即修惑所知障正使。

    四縛皆雲轉複微薄者。

    對見惑粗重為言也。

    由見縛者先見道已斷故。

    今修二障皆不雲斷。

    但雲轉複微薄。

    爾此不同前引無性攝論雲修道位中轉複清淨。

    以得約初地斷正使故。

    地上轉淨。

    即是習氣。

    此中三地末方除正使。

    四地已去。

    方除餘殘。

    故不同也○欲縛是欲界修惑。

    色縛是色界修惑。

    有縛是無色界修惑。

    故雲斷一切修道等也。

    言及彼因者。

    彼字指上三縛。

    以三縛雲因即三縛種子也。

    言同無明習氣者。

    以無明即經中無明縛。

    言習氣者。

    此是所知障種。

    大約殘習也。

    言皆悉微薄遠離者。

    不分二障。

    通有四縛。

    若種若現。

    一時微薄遠離。

    此釋經中微薄之言。

    此中微薄。

    非是微薄習氣。

    但說遠離除斷。

    故雲微薄。

    爾而不直雲斷滅者。

    對前見惑粗故。

    所以雲諸見縛者。

    初地見道已斷故也問。

    折薪。

    非微薄習氣。

    但說遠離除斷。

    故雲微薄此說了簡如何答。

    師雲。

    此說意轉複微薄言。

    約能斷智得心之欤。

    若爾者。

    欲縛轉色縛轉有縛轉者。

    正是于所斷也。

    斷此三縛能斷智處。

    惑體不相應故。

    智微細。

    成惑體薄尋雲。

    業種于第七地斷之乎答。

    業種于第七地斷之也。

    上雲。

    色心煩惱。

    及彼果報者。

    及言兼業種斷雲事也尋雲。

    七地以還滅三界色心二習果報(文)若爾者。

    此釋意。

    七地已還色心二種習氣斷見如何答。

    色心二習者。

    是習氣非也。

    是色心二煩惱種子以雲二習也問。

     四十七。

    問。

    章雲。

    心習已滅。

    無明亦除抑此已滅者。

    指前地滅雲已滅欤。

    以當地滅雲已滅欤答。

    師雲。

    以當地滅雲已滅也。

    其故正本經中。

    第十地所斷說雲。

    二習無明。

    今已滅盡。

    知(文)是已滅言。

    限當地可得意也。

    今章雲。

    八地色習無明盡者。

    于第八地。

    色習已滅。

    無明亦盡雲此文意也。

    今略雲色習無明盡也問。

    十地二習無明滅盡更色心二習煩惱。

    上如次于八九二地斷盡雲。

    如何又重于第十地斷二習煩惱雲乎答。

    師雲。

    于此第十地。

    非斷二習也意。

    前八九地更所斷二習煩惱。

    所依無明。

    于此第十地中斷雲事也問。

    第十二寄顯中。

    不得不見等者。

    何文指乎答。

    彼三性論頌文釋也。

    彼頌雲。

    不得不見。

    分别依地今釋論釋之也。

     四十八。

    問。

    今章。

    邪思惟所起煩惱相。

    以何種所起惑品。

    為彼分别起行相乎答。

    師雲。

    此為觀行為勸學俱一為得分。

    于彼所起惑。

    委對心可得行相也(雲雲)抑佛弟子。

    依正師正教等故。

    分别起惑無之。

    可得意乎否事。

    若設我等勸學等位。

    雖依正師等。

    尚是分别起所攝欤雲事。

    能能可尋之問。

    以邪師等三惑。

    如次地前三賢位伏之雲事。

    如何可得心乎。

    抑是依憑在何處乎答。

    師雲。

    未勘之問。

    資加二位伏邪師等三惑事。

    依憑是何經論乎答。

    師雲。

    唯識論在之勘之。

     四十九。

    問。

    章雲。

    七地已來寄有現行此文意如何答。

    七地已來現起雲者。

    就六七二識煩惱障論之也。

    若望第六識者似有漏。

    若望第七識者實有漏。

    然第八地已去。

    生空無漏。

    純相續故。

    若無有間斷。

    是故六七二識相應似實煩惱。

    俱是違生空智故。

    必不可現起。

    是故今章雲。

    八地以去。

    永伏不起也問。

    章雲。

    又以六識煩惱寄至四地等文意如何答。

    師雲。

    寄于四地斷之。

    第六識相應俱生身邊二見是也。

    依此身邊二見勢力。

    所俱生煩惱容伴随眠名。

    是第五地之所斷也。

    次依此身見疏遠勢力。

    所生貪等。

    彼身邊二見流類故。

    類劣随眠名也。

    是第七地所斷也。

    微細随眠者所知障第八地以上所斷。

    此三随眠中。

    初容伴與身見俱生煩惱也。

    後二随眠與身見不俱生煩惱得心也。

    今章三斷次第。

    如上記可得心也尋雲。

    抑第七地所斷類劣随眠者。

    末那相應俱生欤。

    第六相應煩惱欤答。

    常途廢立。

    于第六識相應惑。

    建立三随眠欤。

    但今第七地所斷煩惱者。

    末那相應煩惱釋。

    此末那三随眠中微細随眠也。

    一義雲。

    此寄顯以三識顯三位也。

    是故六識相應惑。

    第四地所斷。

    末那相應煩惱。

    第七地斷盡之也。

    第八識相應所知障。

    是已上所斷此寄齊是當安慧論師義欤(已上)兩義師主講說趣也。

     五十問。

    始教意。

    以十重障。

    為實義。

    如何今雲寄顯乎答。

    一義雲。

    從圓實義談之者前諸教皆是有教無人故。

    始教實義從圓教者。

    為寄齊也。

    一義雲。

    此十一障所攝釋故。

    十地障就實義談之。

    通二障可得心也。

    然所知論之事者。

    障證智惑為本欤。

    意者實義可通二障也尋雲。

    第十八雲。

    寄顯二十二無明等者。

    是就有教無人義為寄顯見。

    然者如何答。

    如問難。

    此第十八寄顯。

    順初有教無人義問。

    準上下經文。

    有四種等此文意如何答。

    前三義。

    上若約用一斷一切斷等釋如。

    第四約實釋。

    上不可說其體性等釋如。

    然今四義上二義中。

    就經中别聞多義計也問。

    今章雲。

    又示三乘已下文意如何答。

    此文意。

    設三乘教中。

    若有說一斷一切斷等義者。

    此義即屬圓教可得心也。

    一經中含多義故也。

     第七二乘回心已下 五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