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問。
此章來意如何答。
師雲。
以前諸章就直往類總所說三乘。
皆是可入一乘。
雖然。
未明就漸悟類所說二乘回心皆入一乘法。
是故第七至此章。
一切二乘。
明可悟入此普賢法界也。
五十二。
問章雲。
一切二乘。
皆無回心(文)然彼俱舍婆沙等意。
加行中前暖頂二善根位。
二乘種姓轉得成佛種姓說。
然者。
如何可雲皆無回心乎答。
今回心章本意。
不望小乘當教。
故雲皆回心也。
今望大乘大菩提。
論回心義故。
以一乘為所歸入體。
回心義可得心也。
上章心識。
以賴耶為本。
種姓者限大乘佛種姓如也。
今章一乘回心以為本也。
五十三。
問。
法相宗意。
定性二乘入無餘位。
情非情中是何所攝乎答。
法相意過去某甲尊者雲人更無餘涅槃入雲。
是尚有情教所攝。
然性宗意。
無餘中有微細變易報。
故屬有情條勿論也。
五十四。
問。
章雲。
悉有佛性力。
為内熏因故等四因。
更是祖師自立欤。
四因皆聖教中在依憑也答。
祖師私建立非。
經論中有依憑也。
第一由以起信為證。
第二以正法華謂臨滅度佛在前立。
勸發無上正真道意文。
華嚴經然亦于彼曾無厭舍等文為證也。
第三楞伽經中(十卷楞伽第二)說五性文中。
第一定性人受變易義說。
以之證也。
第四以計未來諸謂境滅以為涅槃。
不知證自智境界。
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
彼愚癡人。
說有三乘文為證欤問。
就第二由。
入無餘位。
有清淨真如。
豈諸佛有大悲力。
以清淨真如。
為所加力如何答。
性乘心入無餘位刹那細若。
無始已來所具也。
然此細苦相殘故。
以有情變易果報為所加力事。
更不可相違欤問。
正法華謂臨滅度滅度者。
有餘無餘二涅槃中何乎答。
正法華第四雲。
化作城者。
謂羅漢泥洹沒城不現。
謂臨滅度。
佛在前立。
勸發無上正真道意更雲沒城不現。
豈是非無餘乎答。
有餘涅槃也雲。
從本得有餘涅槃。
何要雲謂臨滅度乎。
師主草在别紙中。
是故引文等略之也。
五十五。
問。
章雲。
樂着三昧者。
是滅定欤答。
宗意體是滅定也得心也尋雲。
滅盡定是心心所法滅盡也。
更是非身滅。
然今經三昧者。
直以身心都滅為無餘體。
然者此三昧。
可非滅定如何答。
于滅盡定。
可有三義。
一滅煩惱故雲滅定。
二滅心所法故雲滅定。
三心身都滅雲滅定。
三義不同在之也問。
若爾者。
寶法師等意。
滅定外如何立無餘涅槃乎。
常途意。
不滅身滅盡定滅可立無餘如何答。
不依依身滅不滅。
涅槃體是同故。
滅定外不可立無餘涅槃也。
例有餘無餘依身盡不盡有不同涅槃體是全無差别雲如。
滅定無餘依身盡不盡有無差别。
更于涅槃。
不分滅定無餘不同也問。
于滅定立三種不同雲事。
經論依憑可在之。
答。
尋雲。
章雲。
入涅槃城滅心心法如入滅定然者滅盡定無餘體可各别見答(雲雲)問。
今章楞伽雲。
樂着三昧樂等者。
三部經中是何經當乎答。
三部交說之也。
就中七卷經。
宗家自譯場交有也問。
章雲。
皆到阿耨菩提心住抑是何位乎答。
法相有餘涅槃得心故。
十信以前最初發心位。
皆到阿耨菩提心說也得心也。
性宗無餘涅槃得心故問。
章雲。
須陀洹人。
亦複不定等雲。
然者。
五果類皆安不定言。
豈是非不定性乎答。
彼經乃至佛亦複不定說故豈非定性乎。
是故不定意總法無定性。
故不定雲也。
五十六。
問。
于二乘類者。
以獨覺為究極利根機。
然以聲聞為一念回心類。
聲聞豈利于獨覺乎答。
師雲。
若由小乘當分者。
以獨覺為最利。
若望大乘回心義者。
設雖聲聞。
前生于大乘有結緣者。
于一乘法。
速疾得入事。
不可對論獨覺等小車也。
五十七。
問。
章雲。
生滅度想當入涅槃等相宗學者。
如何得心乎答。
相宗心。
當入涅槃者。
當宗當來雲事也。
意當來可入無餘涅槃思作雲。
如來生餘國有異名。
說法華經令回心大乘也問。
智論中引法華我滅度後文。
釋無餘時分時。
雲迂回稽留然者。
于無餘間可經時分見。
如何引此經文。
背本論說。
判一念回心乎答。
師雲。
此稽留時分。
十信等位。
其故。
更于淨佛國土中稽留說故。
知是非無餘時分欤。
一義雲。
依速疾一念類說之。
論以義稽留釋也。
五十八。
問。
入無餘間。
是何土耶答。
無餘位。
是隻自分自分何處。
入無餘處微細果報變易土可得意欤。
此無餘位更不可雲佛土。
回心以後即生佛土可得意欤問。
無餘問。
限七八二識欤答。
師雲。
爾也尋雲。
本轉二識俱不成就者。
是約分沒粗苦。
立無餘名者。
若望變易果報論之者。
于無餘間。
一有變易八識如何答。
師雲。
無餘間設約變易。
七八二識前六識不可有。
若前六識成就可有見色聞聲義。
然此義即難信。
是故可限七八二識也問。
答約微細論之者。
無餘位俱可限賴耶本心。
何要雲有第七識乎答。
七八二識。
俱有依事。
護法安慧異論也。
今無餘位。
七八二識在之者。
誰法正義意。
七八俱有依得心故。
第八識立處第七識無不相應。
今依此義如此成立也。
但依安慧義者。
要不雲俱有依故。
準此義得心之者。
無餘位限第八識雲義。
不可遮之欤。
五十九。
問。
一念回心者。
一念回心雲事欤。
無餘時分一念也雲事欤答。
師雲。
化火焚燒身智都滅一念故雲一念。
則是無餘時分可得心也問。
舍利弗。
未會中回心也答。
不爾也。
但今章。
約上首舉之也。
第八佛果義已下
問。
此章來意如何答。
上諸章頓悟漸悟二類。
皆雖釋入一乘道。
未明此一乘所歸佛果體狀。
故第八章始顯佛果不同。
六二。
問。
章雲。
亦無常以離不離等此文意如何答。
解月體始終不改雲覆不覆不同依。
于月體論隐顯如。
法身體常住不變一切妄染覆不覆不同依于法身論隐顯也。
如此得心。
法身處似論隐顯生滅義。
依此道理。
亦無常以離不離故釋也。
約攝道相歸性義。
亦無常釋非。
幽贊中在釋。
可勘之問。
以化身屬相續者。
化道利生。
片時無間斷相續欤答。
要不然也。
多百千劫此一現故。
中間一向非雲無間斷欤問。
章雲。
寶性論。
起信論等。
又智論雲已下文意如何答。
此所引兩論文。
各證一義。
初寶性論等者。
修生功德。
同所依法身義證也。
後又智論雲已下文。
現智本有與三世不合之義證也。
六十一。
問。
章雲。
遍一切所知(文)抑四遍中何乎答。
四遍中是智用遍也尋雲。
四遍者是何乎答。
一智體遍。
即是真實識知義。
照用之功是也。
二智用遍。
即遍一切所知也。
三契證遍。
即十三重等身是也。
四理遍。
即是寂體也。
六十二。
問。
于法身論常無常二義。
然以随緣赴機義。
為無常者。
報化等無常。
如何可異利答。
若别論三身差别者。
不對随緣之義處。
于法身上功能具無常義。
可得心也。
就此法身功能顯事依報身粗顯也。
是故今約功能顯所。
以随緣赴機義。
為此身無常也問。
本覺随染分别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