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宗香薰抄第一

首頁
    故。

    此依他性。

    由分别一分成生死。

    由真實一分成涅槃。

    釋曰。

    依他性非生死。

    由此性因真實性成涅槃。

    此性非涅槃。

    何以故。

    此性由分别分即是生死故。

    是故不可定說一分。

    若見一分餘分性不異。

    是故不見生死。

    亦不見涅槃。

    由此意故。

    如來答婆羅門如此(文)。

     世親攝論五雲(應知勝相勝語)。

    論曰。

    世尊依何義故。

    于梵天問經中說。

    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槃。

    于依他性中。

    約分别性成就性故。

    生死涅槃體無差别義。

    彼中即此依他性。

    分别分成生死。

    成就分成涅槃。

    釋曰。

    此等三性法相如修多羅所說随順相應。

    今當顯示。

    依何義故。

    梵天問經中說。

    如來不見生死及涅槃。

    依生死涅槃無差别義故。

    依他性非是生死。

    由成就分即是涅槃故。

    亦非涅槃。

    由即彼分别分成生死故。

    是故不可偏說一分。

    世尊見依他中無偏一性。

    由此意故。

    于彼經中說不見生死不見涅槃(文)。

     世親攝論五(玄奘譯)雲(所知相分)。

    論曰。

    世尊依何蜜意。

    于梵問經中說。

    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于依他起自性中。

    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

    生死涅槃無差别蜜意。

    何以故。

    即此依他起自性。

    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

    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故。

    釋曰。

    如是三種自性相法所說契經悉皆随順。

    今當顯示。

    世尊依何蜜意。

    于梵問經中說。

    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者問。

    于依他起自性中。

    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

    生死涅槃無差别蜜意者答。

    次當廣釋。

    依他起自性非定生死。

    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故。

    亦非定涅槃。

    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故。

    是故不可定說一性。

    由此自性。

    若得一分餘分不異。

    依此意趣。

    于彼經中說。

    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文)。

     無性攝論五(玄奘譯)雲(所知相文)。

    論曰。

    世尊依何蜜意。

    于梵問經中說。

    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于依他起自性中。

    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

    生死涅槃無差别蜜意。

    何以故。

    即此依他起自性。

    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

    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故。

    釋曰。

    世尊依何蜜意乃至無差别蜜意者。

    若問若答。

    兩段本文其義易了。

    不須重釋。

    何以故下。

    釋上生死涅槃無差别蜜意。

    若遣遍計永無。

    複餘不得生死不得。

    此時便得觀見寂滅涅槃。

    然此中說偏一不成無差别性。

    為遣愚夫定性差别颠倒執着。

    亦即顯示依他起義。

    依二自性不決定故(文)。

     問。

    香象大師意。

    十藏問十回向品答(雲雲)。

    爾者在十回向後答欤。

    進雲。

    探玄記中十藏問在十回向前答釋也。

    付之。

    十藏問既在十回向後。

    何十藏答在十回向前哉。

     答。

    見華嚴經文。

    問中列十回向十藏。

    十藏問在十回向後。

    列品次第之時。

    第四會終列十無盡藏品。

    第五會中列十回向品。

    故十藏答在十回向前雲也。

    即探玄記中釋此事雲。

    初中十藏何故問在回向後。

    下答在回向前者。

    以藏有二義。

    一是出生義故在回向後。

    出生地上證智故。

    二是收攝義故在回向前。

    收攝諸行。

    令成回向故。

    由此二義二處互顯故不相違(文)。

    清涼大師定判惠苑師之解釋。

    其意同之。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号品)開示十方一切如來所可分别菩薩○十回向十藏十地(文)。

     玄四雲。

    初中十藏何故問在回向後。

    下答在回向前者。

    以藏有二義。

    一是出生義故在回向後。

    出生地上證智故。

    二是收攝義故在回向前。

    收攝諸行令成回向故。

    由此二義二處互顯故不相違(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号品)。

    說諸菩薩○十回向十藏十地(文)。

     疏三上雲。

    十藏第四會中答。

    以藏有二義。

    一收攝義。

    謂收攝諸行以用回向故。

    答在回向之前。

    二出生義。

    以出生地上證智故。

    問居回向之後(文)。

     鈔七下雲(無釋)。

     刊四雲。

    十藏第四會中答。

    何故問在回向後。

    答在回向前者。

    顯藏有二義故。

    一收攝義故在回向前。

    收攝諸行以回向故。

    二出生義故在回向後。

    由此親生十地智(文)。

     問。

    香象大師意。

    六十華嚴經所說十定問何品答之耶。

    進雲。

    探玄記雲。

    十定十忍品答(文)。

    付之。

    十定十忍其相遙異。

    何釋十定問十忍品答哉。

    何況見八十華嚴經文。

    别有十定品。

    明知六十華嚴經十定問。

    雖十定品答。

    覺賢三藏不譯十定品故。

    六十華嚴經十定答文脫落雲事。

    是以清涼大師。

    三十定十通第七會答。

    各有自品。

    惠苑師釋。

    十定第七會中十定品答。

    如何。

     答。

    六十·八十兩部華嚴經。

    梵本是别雲事。

    香象·清涼兩師定判分明也。

    如探玄記餘處雲。

    新來梵本品會及文句有少不同。

    明此大經數本故也。

    清涼大師餘處述。

    别本雲二萬五千者。

    别梵本也等也。

    而覺賢三藏所覽六十華嚴經梵本無十定品故。

    任彼梵本不譯十定品也。

    故晉朝所翻六十華嚴經無十定品故。

    香象大師釋十定十忍品答也。

    但于十定十忍其相遙異雲難者。

    探玄記中會之雲。

    以觀心納理為忍。

    止心不散為定。

    止觀無礙。

    唯是一心。

    故二處各顯一義(文)。

    文意顯也。

    次于八十華嚴經文别有十定品雲難者。

    香象大師見八十華嚴經梵本有十定品故。

    雖知六十華嚴經梵本脫落十定品。

    辰旦人師不可直覺賢三藏任梵本不譯十定品故。

    依止觀無礙唯是一心之理。

    十定問十忍品答雲也。

    次于清涼·惠苑兩師之釋者。

    八十華嚴經既有十定品故。

    向彼經文作釋之時。

    釋十定問十定品答。

    尤有其理也。

     重難雲。

    六十華嚴經梵本無十定品雲事。

    有何證據哉(是一)。

    設又六十華嚴經梵本雖無十定品。

    餘梵本中有十定品者。

    有後時何不譯加之哉。

    大唐永隆元年。

    香象大師與中天竺日照三藏共譯。

    加華嚴經處處脫落文之時。

    尤可譯入十定一品也。

    如彼譯入入法界品内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中間。

    天主光等十善知識之文。

    并從彌勒菩薩後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前中間。

    文殊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頂之十五行文也(是二)。

    次香象大師見八十華嚴經梵本雲事。

    何處見哉(是三)。

     答。

    見惠苑師餘處釋雲。

    是故和上以新舊兩經與梵本仇校。

    還将日照補文安喜覺脫處。

    遂得斷文再續□義複全(文)。

    任此釋思之。

    香象大師與日照三藏共。

    以六十華嚴經對梵本文□合之時。

    不譯出十定品故。

    六十華嚴經梵本中無十定品雲事炳然也。

    次覺賢三藏既為大乘第三果人。

    任梵本譯六十華嚴經之時。

    不譯十定品故。

    香象大師為唐朝人師。

    不及直梵本脫落故。

    不譯入十定品也。

    但于譯入入法界品兩處脫落之文者。

    覺賢三藏所覽六十華嚴經梵本中。

    正有彼兩處文。

    覺賢三藏存略不譯故。

    香象大師與日照三藏共譯入之也。

    次香象大師見八十華嚴經梵本雲事。

    先所出申探玄記餘處。

    新來梵本品會及文句有少不同之釋。

    并華嚴傳。

    或三萬六千。

    如晉朝所譯。

    或餘四萬。

    此□朝所翻之釋。

    此旨分明也。

    纂靈記□釋。

    其文亦同之。

    何況任清涼大師餘處。

    而聖後所翻文詞富博。

    賢首将解大願不終。

    方至第十九經奄歸寂滅之釋。

    香象大師見八十華嚴經翻譯本雲事亦炳然也。

     華嚴經五雲(如來名号品)。

    開示十方一切如來所可分别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十自在十頂(文)。

     玄四雲。

    十定十忍品答。

    以觀心納理為忍。

    止心不散為定。

    止觀無礙唯是一心故。

    二處各顯一義。

    以諸菩薩緣真俗境皆有二義。

    一不颠倒。

    二不散亂。

    具如梁論說耳(文)。

     華嚴經十二雲(如來名号品)。

    說諸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十通十頂(文)。

     疏三上雲。

    十定十通第七會答各有自品(文)。

     鈔七下雲(無釋)。

     刊四雲。

    十定第七會中十定品答十通後十通品答次應問十忍梵本脫也(文)。

     玄一雲。

    第八部類傳譯者。

    亦有十義○六略本者。

    即此土所傳六十卷本。

    是彼十萬頌中。

    前分三萬六千頌。

    要略所出也。

    近于大慈恩寺塔上。

    見梵本華嚴有三部。

    略勘并與此漢本大同。

    頌數亦相似○八翻譯者。

    有東晉沙門支法領。

    從于阗國得此三萬六千偈經。

    并請得北天竺大乘三果菩薩禅師。

    名佛陀跋陀羅。

    此雲覺賢○以晉義熙十四年歲次鹑火三月十日。

    于揚洲謝司空寺。

    别造護淨法堂。

    于中譯出此經○後因改此寺名為興嚴寺。

    沙門法業及惠嚴惠觀等親從筆受○至大宋永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與梵本再校勘畢。

    于法界品内。

    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

    所缺八九紙經文。

    今大唐永隆元年三月内。

    有天竺沙門三藏地婆诃羅。

    唐言日照。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