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宗香薰抄第一

首頁
    有此一品梵本。

    法藏親共校勘至此缺文。

    奉敕與沙門道成·複禮等譯出補之。

    九支流者。

    謂此大經随力受持分成多部○今現于神都更得于阗國所進華嚴五萬頌本并三藏。

    至神都現翻譯。

    其慈恩寺梵本與舊漢本。

    并同無異。

    新來梵本品會及文句有少不同。

    明此大經數本故也。

     疏一下雲第八傳譯感通分二。

    先明翻譯年代○前中此經前後通唯二譯。

    并其補門四本不同。

    一晉義熙十四年。

    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

    此雲覺賢。

    于揚州謝司空寺。

    翻梵本三萬六千頌。

    成晉經五十卷或六十卷。

    沙門法業筆受。

    惠嚴惠觀潤色。

    謝司空寺者。

    即今潤洲興嚴寺是。

    由興華嚴故。

    二大唐永隆元年中。

    天竺三藏地婆诃羅。

    此雲日照。

    于西京大原寺。

    譯出入法界品内兩處脫文。

    一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中間。

    天主光等十善知識。

    二從彌勒菩薩後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前中間。

    文殊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頂十五行經。

    大德道成律師·薄塵法師·大乘基法師等同譯。

    複禮法師潤文。

    依六十卷本為定。

    三證聖元年。

    于阗三藏實叉難陀。

    此雲喜覺。

    于東都佛授記寺。

    再譯舊文。

    兼補諸阙。

    計益九千頌。

    通舊總四萬五千頌。

    合成唐本八十卷。

    大德義淨三藏·弘景禅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賢首法師等同譯。

    複禮法師綴文。

    四即于前第三本中。

    雖益數處。

    卻脫日照三藏所補文殊按善财頂之文。

    即賢首法師以新舊兩經勘。

    以梵本将日照所補文。

    安喜覺脫處。

    遂得文續義連。

    其文之要至下當辨。

    今之所傳即第四本。

    其第三本先已流傳。

    故今代上之經猶多脫者即第三本。

    願諸達識見阙而續之(文)。

     鈔四下雲(略之)。

     刊一雲。

    第八部類傳譯者。

    依教流次第。

    應雲翻譯部類傳通○初中此經前後翻譯。

    補阙四本不同。

    安本者。

    晉義熙十四年。

    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

    此雲覺賢。

    于揚洲謝司空寺。

    翻梵本三萬六千頌。

    成晉經五十卷或六十卷。

    沙門法業筆受。

    惠嚴惠觀潤色。

    第二本者。

    大唐永隆元年。

    中天竺三藏地婆诃羅。

    此雲日照。

    于西京太原寺。

    譯出入法界品内兩處脫文。

    一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中間。

    脫天主光等十善智識。

    二從彌勒菩薩後至普賢菩薩前中間。

    脫文殊師利申手過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頂等半□餘文。

    大德道成律師·薄塵法師·大乘基法師潤色。

    依六十卷本為定。

    第三本者。

    證聖元年。

    于阗國三藏實叉難陀。

    此雲喜覺。

    于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文。

    兼補諸阙。

    計益九千頌。

    通舊總翻四萬五千頌。

    合成漢本八十卷。

    大德義淨三藏·弘景禅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華嚴和上等同譯。

    複禮法師綴文。

    第四本者。

    謂前第三本中雖繕數處。

    然複扁脫日照三藏所補入法界品内文殊乎按善财頂處一段要文。

    由此遂令前文虛指于後後經來無所因。

    謂前七十七及七十九中。

    皆雲彌勒勸善财詣文殊所。

    後文既阙便将善财違彌勒。

    今又前七十九中。

    彌勒告善财言。

    文殊師利為汝說一切功德。

    既滿此文及使彌勒記言無驗。

    又八十初雲。

    善财一心願見文殊師利。

    見三千大千世界塵數知識者。

    此文失次□然可見。

    謂上句既雲願見文殊師利。

    此句忽雲見三千等。

    此語斷緒無來由故。

    是故和上以新舊兩經與梵本仇校。

    還将日照補文安喜覺脫處。

    遂得斷文再續□義複全。

    今之所傳即此第四本也(文)。

     四十華嚴經疏二雲。

    第二傳譯者。

    自流東夏大有三譯。

    第一東晉沙門支法領。

    志樂大乘。

    捐軀求法。

    至遮拘盤國請得華嚴梵本三萬六千偈。

    及諸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

    唐言覺賢。

    同歸翻譯○謂于楊洲謝司空寺。

    譯梵本三萬六千偈。

    成晉經六十卷。

    沙門法業等筆受。

    惠嚴惠觀等潤文。

    此為大化之始也。

    義熙十四年。

    當如來涅槃已一千二百歲矣。

    第二大唐證聖元年歲次乙未年。

    将四百重通梵本。

    于阗三藏實叉難陀。

    唐言喜學。

    诏于東都佛授記寺。

    再譯舊文。

    兼補諸阙。

    計益九千頌。

    通舊總四萬五千頌。

    合成唐本八十卷。

    沙門義淨·弘景禅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賢首法師同譯。

    複禮法師潤色。

    第三今貞元十二年歲次丙子。

    诏罽賓三藏般若。

    于京師大崇福寺。

    譯成四十卷。

    即舊經入法界品。

    從證聖元年至貞元十二年。

    總一百二年。

    統傳此方。

    今當五百年之運矣(文)。

     玄二十雲。

    第二明幻智念力知識者。

    自下九位知識。

    皆是舊翻于阗本所缺。

    應是西域覺賢之所略耳。

    餘共日照三藏。

    勘天竺諸本及昆侖本并于阗别行本。

    并皆同有此文。

    是以于大唐永隆年。

    西京大原寺。

    三藏法師地婆诃羅。

    唐言日照。

    共京十大德道成律師等。

    奉敕譯補。

    沙門複禮親從筆受(文)。

     疏十下·演義鈔二十下·刊定記十六·貞元經疏八無釋。

     華嚴傳一雲(傳譯)。

    中天竺國三藏法師地婆诃羅。

    唐言日照。

    婆羅門種。

    幼而出家。

    住摩诃菩提及那爛陀寺○時有賢首法師。

    先以華嚴為業。

    每慨斯經阙而未備。

    往就問之。

    雲。

    赍第八會文。

    今來至此。

    賢首遂與三藏對校。

    遂獲善财善知識天主光等十有餘人。

    遂請譯新文。

    以補舊阙。

    沙門複禮執筆。

    沙門惠智譯語(文)。

     纂靈記二雲(重譯)地婆诃羅(此言日照)。

    三藏者。

    中天竺國人也。

    婆羅門種。

    幼而出家。

    住摩诃菩提及那爛陀寺○時有賢首法師。

    先以華嚴為業。

    每難大教阙而未圓。

    往就問之。

    雲。

    赍第八會文來至此。

    賢首遂與三藏對校。

    果獲善财求善知識天主光等十有餘處。

    遂請譯新文以補舊阙。

    沙門複禮執筆。

    沙門惠日譯語(文)。

     玄二十雲。

    三觀察下起念推求。

    此中漢本經缺十七行文。

    今勘梵本并翻補訖(文)。

     疏十下·演義鈔二十下·刊定記十六·貞元經疏九無釋。

     華嚴傳一雲(部類)。

    又為佛去世遠。

    衆生報劣。

    色力念惠悉皆減損。

    于此下本無力具受。

    遂随力随樂分寫受持。

    或具十萬大本猶在。

    或三萬六千。

    如晉朝所譯。

    或餘四萬。

    此周朝所翻。

    或分其品會。

    别成部帙。

    如支流所辨(文)。

     纂靈記一雲(微源)。

    去聖既遙。

    福智淪替。

    于此下本無能總持。

    随樂受行便成分漲。

    或具十萬。

    或有數千。

    則晉代所翻三萬六千偈。

    今朝所譯益餘四萬言。

    品會各殊。

    行位斯在。

    自餘隐秘無得而稱(文)。

     華嚴傳一雲(隐顯)。

    有東晉沙門支法領者。

    風範慷慨。

    邈然懷拔萃之志。

    好樂大乘。

    忘寝與食。

    乃裹糧杖策。

    殉玆形命。

    于彼精求。

    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

    赍來至此。

    即晉朝所譯是也。

    今大周于阗所進。

    逾四萬頌。

    于第一會所說。

    華藏世界。

    舊譯門略。

    講解無由。

    今文并具。

    爛然可領。

    其十定一會。

    舊經有問無答。

    今本照然備具。

    是以前有七處八會。

    今七處九會。

    雖望百千而未備。

    然四萬之理亦無遺(文)。

     纂靈記一雲(顯集)。

    初東晉有沙門支法領。

    志樂大乘。

    損軀求法。

    裹糧杖策。

    以至遮拘盤國。

    竭誠請禱。

    遂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

    赍來至此。

    即晉朝所譯是也○又案今于阗所進。

    蓋逾四萬偈。

    即第一會所說華藏世界。

    舊譯門略。

    解悟無由。

    今文并具。

    粲然可睹。

    其十定一會。

    舊經有問無答。

    今乃至伴昭彰質對斯備。

    又舊本有七處八會。

    今加七處九會。

    雖十萬之未具。

    亦四萬之無遺(文)。

     鈔一下雲。

    曲論别為。

    乃有多緣。

    以斯經乃諸佛所證根本法輪諸教标準。

    此方西域無不仰遵。

    而聖後所翻文詞富博。

    賢首将解大願不終。

    方至第十九經。

    奄歸寂滅。

    苑公言續于前疏亦刊。

    筆格文詞不繼先古。

    緻令後學輕(文)。

     華嚴經四雲(盧舍那佛品)。

    諸佛子。

    時彼焰光城中有王。

    名愛見善惠。

    其王統領萬億諸城。

    有三萬七千夫人婇女。

    二萬五千子。

    其第一子名功德勝。

    次名普莊嚴童子(文)。

     玄三雲。

     華嚴經十一雲(毗盧遮那品)。

    諸佛子。

    彼焰光明大城中有王。

    名喜見善惠。

    統領百萬億那由他城。

    夫人辨女三萬七千人。

    福吉祥為上首。

    王子五百人(别本雲二萬五千人)。

    大威光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