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也是窮人。
最窮的富人
蘇格拉底臨死時,弟子問:“老師,您還有什麼遺言?”蘇格拉底突然想起:“啊!我還欠人家一隻雞,還沒有還他。
”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臨死時連一隻雞也沒力量還人,可他是否真的貧窮呢?蘇格拉底的智能幾千年來仍然影響着世間上的人,像蘇格拉底這樣的人是不窮的,是貧窮中最富有的人。
共通與個别
财富,在“能用”上是共通的,但在“所有”上就有所分别了。
因此,這世間上的許多财富雖然都是别人的,但是我們也可以共同享用。
就好比電視機是你的,你在看,我在旁邊沾沾光也能看——雖然這電視機不是我所有的,但是我看一看總可以吧。
又如高樓是你建的,是你所有的,不是我所有的,不過下雨時我可以躲躲雨,在你的屋檐下站一站。
或如樹木花草,雖然是你栽的,不是我的,不過我也可以看一下,聞一下,心裡想着:“好香哦!”再如農夫種田,所種的收成當然是供應大家生活吃用的,但是小麻雀也去吃一點,這也不要緊。
世間“所有”是個别的,而“享用”有時是能共通的。
所以,我們不一定事事物物都非要有所有權不可,隻要我們能夠共同享用,那也就很幸福了。
用錢與藏錢
過去有一個人儲蓄了很多的金磚,一藏就藏了30多年。
這30多年中,雖然他都沒用過,但是他有時去看一看就歡喜了。
有一天,這些金磚給人偷走了,他傷心得死去活來。
有人勸他:“這些金磚藏在那邊幾十年了,你從來沒有用過它。
我去拿幾塊磚頭,用金紙包起來裝成金磚的樣子藏在那裡,你還是可以常常去看,不一樣歡喜嗎?”
世間金錢都不是我們的,佛經說是五家共有的,金錢要用了才是自己的。
聚斂,做一個守财奴,終不是一個善于處理金錢的人。
福報與現緣
有個男人,祖先留給他的家産很多,所以他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連吃飯也必須要太太來喂,他才願意吃。
一天,太太要回娘家,想到她先生連吃飯都不會,就做了一個大米糕,套在他的頸上,心想他餓的時候隻要張開口就可以吃到。
可是太太一個星期後回來發現:她的丈夫已經餓死了!為什麼他會餓死呢?因為這個大米糕套在他的頸上,在他嘴前吃得到的,他第一天就全部吃光了,而剩下的,由于必須用手去撥一下才吃得到,他就懶得用手去拿,所以就這樣給餓死了。
現世緣不夠,光有福報是不可靠的;福報固然要緊,但還必須要有現世緣,現世的這個“緣”才是最要緊的。
所以,有錢還要會用。
假如你每一個月有一萬元的收入,你怎樣來處理你的财富呢?《雜阿含經》裡有一首偈語說:“一份自食用,二份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撫于貧乏。
”我将這個道理引申來解釋為十分的财富處理法:
十分之四,經營事業;
十分之三,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儲蓄應需;
十分之一,作福功德。
《涅槃經》中,對财富的處理,除了生活所需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供養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補助仆傭屬下;
四分之一,施給親屬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國家沙門。
佛光菜根譚
懂得用錢的人,金錢是功德;
不會用錢的人,金錢是罪惡。
這些也是财富
有個年輕人發不了财,終日怨天尤人。
一天,他碰上了一位白發老人,又發牢騷。
老人聽後,說:“你窮嗎?我看你很富有嘛!”
“這從何說起?”年輕人問。
老人反問:“現在要切掉你的一個手指頭,給你1萬元,你願不願意?”“不願意!”
“假如有人給你10萬元,要你挖去自己的雙眼,你幹不幹?”“不幹!”
“要是讓你立刻變成一個90歲的老人,給你100萬元,你願意嗎?”“不願意。
”
“這就是了,算起來,你已擁有上百萬元的财富,為什麼還哭窮?”
有錢可以買到美食,買不到食欲;有錢可以買到醫藥,買不到健康;有錢可以買到床鋪,買不到睡眠;有錢可以買到贊譽,買不到知己。
内在的财富如道德、人格、氣節等也要兼具,才是真正富有的人生。
那麼,财富到底包括哪些呢?
其一,善緣的财富。
廣結善緣是增進财富最方便的方法。
講好話、對人微笑招呼、幫助别人解決困難,随手功德,就能與人結下好緣。
一個人經常廣結善緣,當有一天自己需要别人幫忙的時候,許多善緣就會不請自來;反之,一個人平時不懂得結緣,卻一味想要發大财、要人家對你好,俗話說“煮熟的鴨子都會飛走”,因緣就是那麼不能湊巧,使你得不到助緣。
其二,信譽的财富。
信譽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财富和一種無形資産。
現代社會愈來愈重視信譽,像企業注重品牌、品質保證;西方國家從幼稚園、小學生即給予誠信教育。
每一個人都要樹立自己的形象,以勤勞、誠懇獲得信譽的财富,不僅能幫助有形财富的增長,更增加内心坦蕩的無形财富。
其三,健康的财富。
夢窗國師說:“知足第一富,無病第一貴。
”即便很有錢,但是身體不好,無福享用,财富再多也不是我們的;不但事情做不成,有時親友還要為我們擔憂。
反之,即便擁有的金錢、土地、股票不多,但隻要身體健康,憑着勤勞、努力也能實現理想。
大家當要愛護身體健康,擁有健康就是擁有财富。
其四,智慧的财富。
有人用勞力賺錢,有人靠技術賺錢,有人憑着智慧就能賺錢。
你若有創意,加上種種努力因緣,就可能帶來一筆可觀的财富。
而你有錢可以買到無價珍寶,但不一定買到智慧。
智慧會讓你洞察人生,正見是非;智慧會讓你明白輕重,淨化煩惱。
這比有形的财富重要得多。
富有不是用存折的數字來衡量,健康、智慧、善緣、信譽才是真正的财富。
我們應該不但重視一時的财富,更重視永久的财富;不但重視現在的财富,更重視未來的财富。
佛光菜根譚
金錢可以買得到奴隸,但買不到人緣;
金錢可以買得到群衆,但買不到人心;
金錢可以買得到魚肉,但買不到食欲;
金錢可以買得到高樓,但買不到自在;
金錢可以買得到美服,但買不到氣質;
金錢可以買得到股票,但買不到滿足;
金錢可以買得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
金錢可以買得到床鋪,但買不到睡眠。
最究竟的财富
有個商人在外做生意,年關将近,趕着回家,遇上一個賣偈語的老和尚。
他很好奇,就花10兩黃金買了一首偈語:“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想一想,嗔心起時要思量,息下怒火最吉祥。
”
商人回到家時已是深夜,妻子已經睡着了,可是床底下有兩雙鞋子,一雙女人的,一雙男人的。
商人大怒,以為妻子偷情,一氣之下到廚房裡拿了把菜刀,想要殺死這一對奸夫淫婦。
正當要下手的時候,他突然想起那首偈語,于是猶豫起來,弄出聲音把太太驚醒了。
妻子問:“唉喲!你怎麼這樣遲才回來?”丈夫怒道:“你床上還有什麼人吧?”妻子道:“沒有啊!”“那這雙鞋子?”妻子說:“今天過年你都還不回來,我好想念你,為了圖個團圓的吉利,隻好把你的鞋子擺在床前啊!”
《金剛經》上說:“若有人受持四句偈,其功德勝過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
”寶施雖多,終是有限;法施雖少,功用無窮。
四句偈就是四句佛法般若,它的功能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之多,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金錢再怎麼多,也有用完的一天。
俗語說“萬貫家财,不及一技随身”,學會了一樣技能比擁有任何财富都好。
假如有了般若智慧,那又比金錢和技能更高、更好。
智慧能使人冷靜下來處理事情,避免沖動,不會出纰漏。
佛教的般若智慧怎麼會是财富呢?智慧是無價之寶,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
智慧這種“般若财富”在我們的心裡,可以給我們證信真理,可以給我們知情識理,可以讓我們認識真我,可以讓我們獲證永恒的生命。
在日常生活上,人有時候感到不如意,主要原因是喜歡和人比較。
看到别人平步青雲、事業亨通,心中起了不如人的想法,因此自我煩惱。
有時候為了争奪名利,争取待遇上的公平,甚至為了争一口氣,而要計較到底;一有計較,雙方就起了沖突,不愉快的事于是産生。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我們自以為家财萬貫,是世間上的富豪,但尚有更富有的人在;自以為地位顯赫,是社會上的權貴,但還有更高位的人在。
如果永遠和人比較、同人計較的話,就永遠無法感到滿足,又怎麼能夠得到幸福呢?所以,隻有擁有智慧,才能看透财富的真相。
有一首古詩很通俗,說得很好:“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
”佛教總是教人吃虧忍辱,佛教告訴人們要奉獻犧牲,實際上吃虧就是占便宜,在忍讓之中有奧妙的道理。
譬如我們常抱着“你是好人,我是壞人;你是對的,我是錯的;你很偉大,我很渺小;快樂給你,苦惱給我;富有讓你,貧窮我受”的态度,尊重對方,處處為對方着想,必能獲得對方由衷的敬愛,而減少許多不必要的争論。
因此,愛護别人,其實是愛護自己;尊重他人,其實是自我尊重。
你種下恭敬、忍耐、服務他人的種子,自然能收到受人愛戴、敬重的果實。
癡迷塵世、沒有智慧的凡夫俗子總以為:我是好人,别人是壞人,我懷才不遇,天下的人都辜負了我;我很偉大,别人微不足道;我所做的事都是對的,别人則一無是處;快樂我來享受,痛苦由你承擔;隻要我富足,别人貧窮無隔宿之糧、無立錐之地也無動于衷……詩雲:“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一樣的穿衣、吃飯、事業、财富,一旦有了智慧,人生就不一樣了。
智慧是我們的自性真如,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佛光菜根譚
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持戒可以三業清淨;
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進可以無事不成;
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