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壹 事业篇

首頁
    間,時間就是财富;不要濫用感情,感情要節儉;生活上的物欲也要節儉。

    總之人生的福報是有限的,銀行有再多的存款終有用盡的時候,留一點在那裡,以備不時之需。

     三、寬厚。

    說話寬厚會獲得财富,處心予人寬厚會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

    所謂居心仁厚,就會獲得富貴。

    “寬以待人,嚴以律己”,這不但是中國儒家做人處世的方法,也是佛教發财的方法。

     四、信心。

    “信心門裡有無盡的寶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裡。

    不但對宗教的信仰要有信心,對事業、對道德都要具有信心。

    對于凡是慈善的事情,就是受了委屈,也都要不喪失信心。

     五、結緣。

    結緣是發财最好的方法。

    我同你講幾句話,就是語言的結緣;點頭微笑也可以和人結緣;你不認識路,我帶你去,和你結個緣;遇到困難,我來幫你的忙,更是結個緣。

    在世間要有緣才能生存,有人做事方便,那是因為他結的緣很多。

    宇宙萬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緣的存在。

    我們要發财、要生存,結緣非常重要。

     六、布施。

    也許你會懷疑,布施既然是給人,給人又怎能發财呢?其實我們應該知道,布施如播種,你不布施,怎麼能有收成呢?佛教告訴我們,我們做功德就如種田,福田分悲田、敬田。

    以慈悲心救濟貧苦大衆,叫做“悲田”;對師長、父母、國家,盡忠盡孝,叫做“敬田”。

    在敬田、悲田裡播種都會有收成的。

     佛教還說到“七聖财”,即信仰、精進、持戒、聞法、喜舍、智能、慚愧,這就是聖人的财富。

     佛光菜根譚 賢而得财,則損其志, 最好得财後更為賢能; 愚而得财,則益其過, 最好得财後能去愚癡。

     貧富貴賤 台灣首富郭台銘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因為父親是公務員,從小給他安貧樂道的身教,所以雖然自己已經身為首富,但是最快樂的事還是吃一碗媽媽親自煮的面。

    他還說,感覺坐在老舊的藤椅上比别人坐在高級的沙發上還要滿足。

     我們活在人間,必須有一些資糧。

    世間有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意思是日常生活要有起碼的條件。

    可惜人們錯把追求物質當作了人生的目的,發展出計較與比較之後的貧富差别,比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富家一席酒,窮漢半年糧”、“甯吃少年苦,不受老來貧”、“有錢能使鬼推磨,無錢難倒英雄漢”,這些都是來自民間深刻的感歎。

    貧與富自有其因果來由,以下四點說明: 其一,富足來自知足。

    知足第一富,如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正是安貧樂道的典範。

    一個人擁有再多,如果内心不知滿足,那種精神上的貧窮更加可憐!所以,人的富足并不是看在金錢數字上的多少,而是看一個人知足與否。

     其二,尊貴來自謙卑。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

    ”由于水性謙下,總是往低處流,所以世間萬物都受到流水默默的哺育。

    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冰川所蘊育的恒河、印度河、雅魯藏布江、怒江、長江、黃河、湄公河等七大河流,供給了印、中、尼、泰等數十億人民的水源。

    山頂上冰雪的高貴,恰是來自謙下的流水。

    有德的君子,他的尊貴,正是他的謙下利民而不自以為崇高。

     其三,貧窮來自吝啬。

    什麼是真正的窮人?欲望無窮是一種心的貧窮。

    人的心田不是用來生長欲望的,而是用來生長菩提慧命以圓滿人生。

    其實,任何人出生,這宇宙間的财富都有他的一份,所謂“一枝草,一點露”。

    而要取得财富,必須先把手掌放開。

    如果你始終緊握着手裡的舊物,又如何能取得新的資源呢?想要圓滿人生,首先要有“同體共生”的認識,能“喜舍”才是真正的富有。

     其四,卑賤來自傲慢。

    傲慢就是自大,就是以己之長辱他之短。

    佛經雲:“若驕慢生,則長養一切雜染之法。

    心不謙下,由此則生死輪轉,受無窮苦。

    ”凡夫不知宿命,故常驕慢,因為驕慢,所以不畏造惡受果報、不願悔過,也不精進于修行萬善。

     所以,人之富是知滿足,人之貴是能謙下,人之貧是不知舍,人之卑賤是因為驕慢自大。

     佛光菜根譚 工作時沒有貴賤之分, 服務時沒有高低之别, 讀書時沒有老少之分, 修道時沒有聖凡之界。

     錢,用了才是自己的 我負責編輯《人生雜志》前後有6年之久。

    記得有一次,發行人東初法師說:“錢,用了才是自己的!”這一句話使我終身受益無窮。

     從小我就在貧苦中長大,因為沒有錢,養成不購買的習慣,乃至養成不積聚的習慣。

    這習慣對我一生幫助很大。

    财富是五家所共有,遇到水災、火災、貪官污吏、盜賊及不肖子孫,财富轉眼成空。

    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

     1951年,我在台灣佛教講習會擔任教務主任,台灣省佛教會發給我新台币50元的月薪。

    對于一般人而言,這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因為我從小在叢林中長大,50元對我來說也算是很多了。

    我每個月拿這筆錢為教室校舍添置教學設備,為貧苦學生購買文具用品,眼看莘莘學子在佛學上有所成長,能為教界所用,感到非常欣慰,這不也是一種寶貴的财富嗎? 過了兩年,我到了宜蘭念佛會,每月有新台币300元的供養,我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富有了!當時,戴十字架十分盛行,我拿出150元購買銀制的卐字項鍊,與前來聽經聞法的青年佛子結緣,希望他們能挂在頸上,代表自己崇高的身份。

    另外的150元,我則用來訂購100份《人生雜志》供信徒閱讀。

    後來,随我學佛的青年有增無減,閱讀《人生雜志》的信徒跟着我到處傳教,我更進一步地了解到:“錢,用了才是自己的!” 1956年,我放棄了日本大正大學博士班的入學機會,将這筆開銷節省下來,後來供慈莊、慈惠、慈容、慈嘉、慈怡等人赴日留學。

    當年正是經濟最為拮據之時,很多人都笑我是個沒有财務頭腦的傻子。

    結果,他們在學成歸國後,均以所學奉獻佛門。

    幾十年來,我不斷資助年輕佛子念書求學,甚至到國外參學,現在他們陸續成為佛光山的中堅分子。

     那些年,我經常往來于高雄和台北,中途在彰化午餐,小店裡一碗一元五角的素食陽春面,我付五塊錢。

    人皆怪之,我卻感到理所當然。

    因為那時佛教事業并不普遍,身為佛子,我隻是想盡一份微薄的力量,期能抛磚引玉,鼓勵商人多從事有關佛教的事業。

    如此一來,不但商人可因佛教而受惠,也便利了佛教徒購買用品,方便大家吃素,豈不一舉兩得? 我常到香港,香港的計程車經常拒載出家人,我若乘坐一次都以雙倍的車資給他,希望能改變風氣。

    後來,我更将這種理念擴及一些販夫工商,例如:我到澎湖去布教,往往買了一大堆當地居民兜售的小石子,回來之後卻不知道如何處理是好;我到泰北去弘法訪問,在小攤子邊徘徊良久,左看右看都沒有自己歡喜的東西,隻得給每個攤販泰币100元,100多個攤販都用奇異的眼光看我,我隻是實踐我“小小布施”的心願。

     我沒有購買的習慣,但要買時從未想買便宜貨,總怕商人不賺錢。

    我以為,本着一種歡喜結緣的心去消費購買,将使商人因經濟改善而從事産品品質的改良創新。

    錢,與其購買自己的方便,不如用來購買大家的共有、大家的富貴。

    如此一來,“錢,用了才是自己的,也是社會大家所共有的”。

     35年前,曾經有一個貧窮的小女孩,因人介紹,前來找我,表示要跟随我學習佛法。

    那時我自己托身何處都感困難,隻有婉言拒絕。

    但在她臨走時我又非常不忍,當下即掏出身上僅有的50元相贈,以為她另尋佛學院,作為學道之資。

    沒想到35年後的今天,她居然以10萬倍的捐款作為報答。

    布施金錢,不是用來買一份虛名,不在于數目的多少,而是以一份誠心來赢得自己的歡喜和自己的心安理得! 反觀濁世中,一些人坐擁财富珍寶,出入汽車洋房,一旦死後,生前的所有錢财不但帶不走,而且形成後世的禍源,甯不悲乎?正所謂:“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舍萬文收;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

    ” 金錢如水,必須要流動才能産生大用。

    如何用錢是一種很深的智慧。

    用錢最好使大衆都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般若寶藏,才能使自己永遠享有用錢的快樂。

    所以,我深深覺得:擁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

     佛光菜根譚 有田不種,必無收成; 有錢不用,必空積聚。

     怎樣用錢 一條狗來告狀:“大人,我因肚子餓了,到一戶人家想要一點飯吃。

    我遵守狗的禮節規矩向那人要飯,那人不但不給我,反而打我。

    ” 法官一聽:“咦!狗要飯吃還有規矩嗎?”狗說:“我們狗向人要飯,前面的兩隻腿可以趴進屋門内,但是後面的兩條腿和尾巴必須要在門外。

    ” 法官派小吏把那人找來問話,那人坦白招認,于是罪名确定。

    法官就問狗:“你希望用什麼方法來處罰他呢?”狗說:“請大人罰他做個大富翁!” 法官聽了哈哈大笑:“這不是倒給他讨了便宜嗎?”狗說:“大人,我前生就是一個大富翁,因為為富不仁,不肯喜舍,所以死後堕入畜生道中受種種苦難,所以我要求法官判罰他将來也做個大富翁!” 有财富固然很好,但是财富對某些為富不仁的人而言卻是不好的。

    放眼看今日的社會,有很多人是“富有的窮人”,也有少部分是“貧窮的富人”。

    這是為什麼?明明看起來很富有的,卻說他貧窮,明明看起來很貧窮的,卻說他富有,那麼我們要怎麼樣來看待财富? 最富的窮人 善生長者得到了世間上最稀有最寶貴的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他宣布:“我要把這寶貴的東西贈送給世間最貧窮的人——我們擁有無數金銀的國王波斯匿王!他正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 在善生長者的心中,波斯匿王雖然有錢,而不會照顧社會大衆,不知道做一些福利衆人的事業,雖然有錢而不會用,這不就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嗎?所以有錢會用才是最富有的人,否則,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