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初。
其由字道觀時。
先以種子安心月。
明見其字練修之。
而後亦加觀次一字。
亦了了見之如是。
乃至一陀羅尼字一一了了見之。
而後見字練習。
亦見字字皆放光明。
而後亦聞字字聲。
皆唱●●等之音。
而後住心彼聲。
思字字真言義。
此雲念聲真實義也。
而後字道已成就證法爰現。
身身輕觀明合目即見本尊明了。
漸漸練習開目能見本尊也。
依如是次第先安種子也。
(永承二年三月下旬)
胎傳法次大日種子阿字者。
發心●是也。
謂行者初行之意耳。
又大日阿字明又初阿也。
(長久三年四月)
師曰。
三十二相種子布安不必慥也。
行法時不必用之。
百字持誦宛用之。
八十種好種子又有之(雲雲)。
(寬德三年四月上旬)
金剛頂經隻是佛境界不分别行人階位地位等(隻明十六大菩薩生及佛地也。
即十七地也)大日經中專為真言教門廣明地位。
即有十一地(十地及妙覺也)又義釋廣明三劫六無畏謂三僧祇中有六無位也。
謂初無畏者戒行具足離三惡道等也第六無畏(雲雲)師曰。
心明道者初地也。
(寬德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胎界有十一地。
謂十地佛果也。
而是非别十地但斷十二品。
是即圓教之意。
可斷四十一品。
金界有十七地位。
謂十六大菩薩因。
佛果果也。
初薩菩薩即斷無明初也。
但不當十地位。
唯斷惑分齊是同也。
(寬德二年四月二十二日說)
師曰。
心明道者初地也(雲雲)又雲。
心明道初地初住也。
後十六生者。
心明道已後第十六生也。
金界十六生加如來地十七也。
胎十一地也。
但金界地位不似例地位耳(雲雲)大日經三句法門(可見住心品并釋)于生死中一菩提心為一切智智種種因也。
次于一切衆生乃至無餘有情起大悲。
如植種之後依四大之緣。
其根先周回故雲大悲為根也。
次乃至成果實成婆羅樹王。
是則成一切智智究竟也。
萬行圓德無可改增。
應物之權究盡。
其能為一切智智究竟也。
凡方便為究竟者。
諸佛萬行圓備為一切衆生登覺位。
而起大悲方便利生。
以之為究竟之事業也。
(永承元年七月二十日)
又抄記者。
疏問前三句。
一者菩提心以下文是也。
釋有别題之謂。
是無畏三藏帖經又一一上釋之了。
今文外三藏釋經大意曼荼羅大意也。
(寬德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師曰。
抄記者一行大和尚私抄記也。
(長久三年九月中旬說)
問。
胎界三部何。
答。
佛部者真如佛性之理也。
蓮花部者其理清淨無染。
如蓮花無染淤泥。
雖在有情無明淤泥中。
更不染自性清淨也。
金剛部者其理本自非但清淨。
亦如金剛不壞。
此理在衆生身中雖往來六道。
于此理敢無損壞。
猶如金剛無毀壞也。
是則三部俱理性也。
理界意故也。
亦是三部如次正緣了三佛性也。
又煩惱業苦三道也(雲雲)。
部母事
(寬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說)
抄記蓮花部佛眼部。
佛眼者其部部母也。
是付其部各〃佛眼也。
(同六月二十日)
悉地經疏忙摩雞通三部者。
是非金剛部母。
謂忙摩雞者母之義也。
三部母之中二部母各有别名。
唯金母得唯母之名也。
(同日說)
諸别尊法念誦之後部母印明随部用之。
不動佛部使故佛母用之。
見大日經第七卷。
或用金剛部母。
但意樂也。
(長久五年九月十一日)
三部悉地王者。
輪王佛頂等也(如瑜伽疏)三部忿怒中。
阿缽羅爾亸者。
無能勝明王也。
施婆羅诃者。
檢梵号是寂留明王梵号施婆婆诃也。
故其尊是欤。
三部明妃中無能勝妃也。
三部法王者。
大日彌陀釋迦也。
金剛手即釋迦者。
釋迦尊金剛部尊故雲也。
明王
(永承三年六月十九日)
三部明王(最勝佛頂蘇波你尊)阿耶纥裡婆。
五大八大明王猶是忿怒之義耳(雲雲)
忿怒法事
師曰。
諸忿怒法必用内作修之。
内作者經文也。
即内安住慈心也。
若為設吐噜法。
想彼此同真理也。
妄想暫爾也。
或安住和平之心修之。
不敢住殺等心也。
文意能能可得意也(雲雲)。
(禦本雲)
文明十六年(甲辰)夷則天于桂輪院為興隆佛法四十帖決遂寫功訖。
阿阇梨澄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