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壬月十九日說)
胎軌作禮偈異第七卷。
其意同故欤。
問。
胎玄軌何故不載作禮方便文耶。
答。
第七卷所出是。
世共所誦也。
今軌所載作禮之文意亦不違耳。
但亦忏悔已後之文正是發言所可唱也。
至作禮隻以禮拜為儀。
不必唱言。
存此意故略不載耳。
胎藏自三部出。
金剛自五智生。
胎藏以虛心合掌為本三昧耶。
金剛以金剛合掌為不三昧耶也(雲雲)胎藏三部三昧耶印。
入佛三昧耶是種子也。
如處胎。
法界生初出生也。
轉法輪如習技藝也。
長久四年九月中旬胎軌入佛三昧耶文。
三法界道者。
義釋有多釋(或三業雲雲。
寬德二年十一月十九日說)。
(長久四年九月九日說)
師曰。
入佛三昧耶印。
二大指是菩提心幢也(雲雲)師曰。
法界生蓮花部當。
火淨除義也。
蓮清淨之義故欤。
今此三部當胎内胎外學藝三也(雲雲)。
寬德二年六月九日。
丹波禦房駕拄大原洞給。
胎藏受地之偈結香呂印。
(長曆四年九月二十日說)
地天勸請偈。
清涼說唐音誦之。
彌勒贊并驚發地神偈是四智贊二反曲也(雲雲)驚發地神印。
右胫本指頭右外按之(師傳)又雙膝指頭向左按之(北山說)。
(寬德二六月十三日說)
師曰。
驚發地神。
左杵橫當心上。
右掌押地指向左方押之。
坐不必跪不改也。
(同日)
師曰。
又持次第印。
内縛開掌而大指叉下捶杵而即置杵(雲雲)安然和尚說。
二大指頭相去付各風。
此不持杵也。
五輪印。
五古其形方也。
八葉印其形圓也。
三角印可知。
轉法輪印。
風大之旋轉義欤(問。
爾其印當額旋欤。
答。
不旋轉隻以印當額也。
寬德二年四月二十二日說)。
五輪中地輪者即金輪是也。
故雲●字金輪黃色也。
有情所居大地非輪數。
隻是金輪上垢也。
金界金龜亦是地輪也。
即金輪名也。
師曰。
五輪者。
即五智五佛也。
具如尊勝破地獄法中(雲雲)(長久三年四月說)。
(寬德二年六月九日)
安然和尚說。
五輪成身·五相成身是一緻也(雲雲。
而未以五合五。
可尋之)但以五相成身五輪成身猶是意同欤。
又五輪成身是因中修行也。
五相成身是正成正覺之時行也。
後日記雲。
胎軌五輪成身金軌五相成身。
是皆行者修行修習可成佛行法也。
故皆在因中也。
其大日如來真實成道之相。
金剛頂教王等經中具在之。
非行者修行之方軌耳。
而出軌者。
以經意為行者修行之方軌也。
凡果佛真實成佛之相。
金剛頂經等中具在耳。
(寬德三年四月上旬)
師曰。
風輪種子●字不加引點(雲雲)加引點者不動種子也。
(長久二年四月二日)
師曰。
雲五字觀身。
雲内護摩觀。
雲灌頂(正灌頂處也)皆以五字持身也。
非受大灌頂者不令知(雲雲)皆是同事通塞同之。
不令通塞五輪成身之次十二真言之布字。
傳法記之意。
從頂布之。
謂●(頂)●(右耳)●(左耳)●(額等。
在别授者多樣多樣是也)頂上字卧頂上觀之。
如百光王真言●字布法耳(諸說不同等。
如寬德三年正月下旬記之)。
(長久三年四月說)
問。
十二真言王頂上暗字如百光暗。
卧頂上觀乎。
師曰。
可爾欤。
又雲。
師曰。
十二真言王布字時。
除真言末句。
唯至鑁縛二字誦之。
餘時皆誦(雲雲)胎傳法次第。
十二真言王三處用之。
謂五輪成身之後百光王已前。
用十二真言主布字。
又花台印(謂十二真言王印明也)又八印之前用之欤。
抑或說。
八印之前用此布字。
爾者五輪成身之時可止欤。
雲何。
答。
爾也。
若五輪成身時用之者。
八印時可止欤。
答。
可止布字但誦明(雲雲)又布字時此真言末二句不誦(雲雲)先日說如何。
答。
五輪處事也。
爾者何八印前此明全三莎诃出之。
答。
八印處皆可誦問。
花台時皆可誦欤。
答。
爾也。
師曰。
十二真言足字結加半加足陽布之。
但字頭下随宜耳。
若指方可為上欤。
十二真言布法諸說不同。
各據一文耳。
又●●各安左右耶。
答。
軌意一往意也。
任現圖曼荼羅。
且對當之也。
不可會釋。
故亦無失。
問。
大師說十二布法●(左耳)●字依真言王軌意。
是佛母之位也。
故可雲右耳欤。
答。
入秘密釋。
●一字腿上。
●一字在足下。
然單足二皆有之。
今于一足置之管兩足也(雲雲)謂●●字。
一說以●安兩腿。
以●安兩足。
故雲單足二皆有之。
又一說。
隻于右腿安●。
于右足下安●。
管左腿并足也。
故雲于一足置之管兩足。
胎藏安立器界後入佛法界轉輪三印。
或說不用之重故也。
或說用之文載也。
況對記等雲。
三十六印(雲雲)
問。
胎藏供養會。
有如來頂如來頂相二印明心何。
答。
如來頂者。
總同世尊頭相也。
如來頂相者。
無見頂相也。
胎藏頂印以虎口安頂上。
次引下以風節安額為毫相(雲雲)
師曰。
胎藏施無畏印。
左拳乍取袈裟之角奉握仰當臍。
與願之時亦爾也。
但悲生眼時舍袈裟。
以左拳安腰(雲雲)(寬德二年六月說)。
(同十月十九日)
胎持缽印。
先于左脅下取袈裟二角。
引繞合取左掌作之。
二耳若不結如物耳。
若結折反如常。
無畏與願二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