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波羅蜜是也。
是即蘇悉地主也。
波羅蜜者即事究竟·到彼岸·度無極義也。
事究竟即成就養育義也。
故雲蘇悉地主也。
私雲。
大師上綱曰。
中台大日如來又即佛眼也。
二義也。
又金四波羅蜜是依事究竟之義者。
成就之義也。
又五部蘇悉地王者。
依此等意也。
(長久三年四月上旬說)
問。
金界曼荼羅有五部母耶。
答。
四母四波也。
佛母普賢金剛薩埵也。
問。
何金薩埵耶。
答。
可東方金薩埵也。
是即大日果上所現。
即彼身受職普賢一體也。
一雲。
金界大日如來亦名普賢如來。
即是普賢金剛薩埵也。
此即諸佛母也。
又私雲。
初從金剛薩埵終至金剛拳。
經十六大菩薩位将登正覺時。
即生蓮花台上受職灌頂時。
亦即名普賢。
即是佛所證十六智印也。
初心後心皆同一也(雲雲)。
又問。
最後身受職成大日金薩埵。
與東方佛前薩埵同異如何。
答。
若依位淺深者是别也。
謂初普賢初發菩提心位也。
後身普賢将成佛時。
正坐台上受職位也。
又五部各有金剛薩埵(雲雲)。
師曰。
十六大菩薩皆是大日如來果所現也。
故初後不二不可有淺深。
約次位者識是初心也(雲雲)。
又問。
何故名四波羅蜜乎。
答。
波羅蜜者度無極·到彼岸·事究竟三義。
此皆成就義也。
故蘇悉地王。
謂此四波羅蜜菩薩為四部。
為各各部成就母。
諸尊即從此出生也。
故此波羅蜜者成就義也。
出生義雲。
四波羅蜜三世一切賢聖生成養育之母也(雲雲)瑜祇疏雲。
有五部蘇悉地法王。
佛部(普賢)金部(金剛手)寶部(虛空藏)蓮部(觀音)羯部(業菩薩)有五部母佛部○(雲雲)四部四波羅蜜也(雲雲)。
問。
金界之意以降三世為辨事尊心如何。
答。
大日如來于須彌頂為一切義成就菩薩唱成道。
即此一切義成就菩薩是普賢薩埵也。
普賢即白色法界普賢也。
非青色東方薩菩薩普賢。
而初普賢是斷無明初住也。
後普賢後心普賢也。
而接初後互具諸地功德故同是一菩薩欤。
彼降三世是普賢所現身也。
故雖後心普賢又可現此降三世身。
同是普賢所現故。
雲彼界将登正覺身所現明王為辨事也。
故五相成身普賢同是普賢也。
此等斷惑分齊等等覺位也。
又佛眼法雲金剛薩埵成大日者。
是法界普賢也。
(長久五年九月十八日)
又雲。
金界降三世為總教令輪身故為辨事。
況三十七尊皆入降三世三摩地。
凡以降三世為最。
又台界降三世為辨事尊也。
又不動大日如來左足也。
降三世右足也(雲雲)右猶了了欤。
此一條未詳。
兩曼指歸(十二)
(長久二年九月中旬)
問。
兩界向西向東心何。
答。
人人說雲也。
或雲胎藏因。
故向春方。
即種子也。
金界果也。
故向秋方。
即果成就也。
又雲。
台從因向果曼荼羅。
金從本垂迹曼荼羅也。
又東方始也。
故胎雲向之(雲雲)。
(永承三年十一月說)
又雲。
胎理為本生一切功德乃至佛果菩提。
春為東即為一切生長之本。
金智為果即究竟處也(秋為西即為百草木果熟也)持明曰。
胎界向東。
謂胎明理。
理一切法本也。
即此理為萠生一切佛果菩提也。
東春也。
即一切草木萠動遂生花果等也。
金說智即果智究竟處故也。
即一切衆木百草花果郁茂也。
(長久五年九月十一日說)
後日說雲。
胎界現曼荼羅時。
十方諸佛皆來集智處城。
各住本初入門昔依荼吉尼得成就佛。
先入荼吉尼三摩地。
即展轉入二地三地乃至十地。
乃至即入大日身。
乃至昔依死王得成就佛。
先入死王三摩地。
乃至展轉入大日身。
如之十方諸佛入本初入門。
乃至轉入大日身。
而即十方諸佛各出大日身。
如先各住本初入門。
即坐八方現法界曼荼羅。
此界意智處城所現曼荼羅是為攝法界所現也。
而後即如先入大日之身了。
金界自阿迦尼吒天下至須彌頂。
充滿空中諸佛皆是互相接入之諸佛也。
謂一佛身中更互攝入十方諸佛之身故。
金界意一佛即一切佛也。
故指一佛亦可雲一切佛而則下須彌頂大日四佛互現諸尊現法界曼荼羅也。
胎界非互相接入佛也。
理趣釋等可見之。
釋意指五佛雲一切欤。
一問。
金界四佛出何佛耶。
答。
不分明。
(長久二九中旬)
師曰。
胎藏曼荼羅以觀不思議境之意可知之也。
今此曼荼羅凡聖雜居善惡并趣。
尋本大日三摩地。
且置本不論之。
且點一念心即如來藏理也。
百界千如三千世間法門宛然具足。
故一心之中既地獄乃至佛界雜居。
凡聖不異處。
善惡無隔趣。
是曼荼羅即此意圖顯也。
但義釋中大曼荼羅。
其事彌分明也。
釋迦如來及諸佛世尊同在善惡雜類之中故也。
師曰。
胎藏諸尊若付三摩地門雲之者。
皆大日如來一一三摩地也。
若付一一果德雲之者。
即各各因圓果滿佛也。
具緣品初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