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第一次平壤之战:幕后的真相

首頁
    這是否意味着,平壤城下的真相,李薲需要承擔的責任遠非“四哨失期不至”這麼簡單? 從李億澄提供的祖承訓供詞裡能看出,祖承訓在平壤城下看到的,可以分成四段畫面: 一,李薲與敵人交談;二,敵人稍退;三,敵人追擊祖承訓;四,李薲從後追擊,殺敵十數名,敵人退入城中。

    (史遊擊軍馬奔回之時,祖總兵結陣在西門,望見李薲軍馬,與賊有若對話者然,賊亦稍稍退去。

    總兵以為,渠旣與賊同心,事無可為,遂退兵。

    倭賊在後追趕,李薲追擊殺賊數十餘人,賊遂退入城雲——《宣祖實錄》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二日) 這是充滿矛盾感的四段情節,朝鮮使臣也是據此來反駁祖承訓,稱其所言不實。

    尤其是第一段,李薲堅決否認自己與敵人交談過,這個是死證,已經無法對質。

     但從祖承訓的角度去想,如果他是為了推卸責任給李薲,隻消把第一個畫面“李薲與敵人交談”的部分寫在報告裡就行了,何必畫蛇添足,又寫了後面三段矛盾百出的畫面呢? 所以我認為祖承訓寫下的這四段畫面,忠實、客觀地描述了當時他的所見,并沒因為其中似乎存在矛盾而略作修改,扭曲事實。

     祖承訓距離李薲很遠,他能看到,卻聽不到李薲跟敵人說些什麼。

    而且當時明軍正在潰敗,祖承訓也無暇上前質問。

    他隻在腦子裡記住這個畫面,然後在事後反思的時候,憑借着自己的經驗,武斷地認定這是投敵之舉。

     祖承訓缺乏證據,但他的猜測,我認為無限接近于事實。

     不要忘記,小西行長很早就知道祖承訓要來。

    這個早,恐怕比祖承訓在定州得到情報還要早。

    他甚至連時間表都定好了——十八、九日明軍到平壤。

    可惜祖承訓來了個強行軍,十七号就殺到了平壤,大出他的意料,這直接導緻日向高被殺。

     再聯想起那份“平壤無兵”的情報出自李薲之手,一個大膽的猜測是:李薲很早便與小西行長取得了聯系,這份情報,說不定是小西行長通過李薲之手傳達給明軍,試圖誘使他們攻擊平壤城。

     李薲充當向導,一開始就是存了誘敵深入的心思。

     這樣一來,那四哨朝軍向導的失散,也就可以解釋得通了——明軍已被誘入,不需要再陪着他們送死。

     李薲唯一的失算,就是低估了祖承訓的進軍速度。

    他沒想到祖承訓連夜瘋狂趕路,十七日清晨就抵達了平壤城,李薲根本沒有餘裕通知小西行長。

    結果小西在戰事初期被打了一個猝不及防,使得松浦家重臣陣亡。

     出了這麼大的簍子,李薲勢必要給主子一個解釋。

    于是,這就有了祖承訓在潰退時看到的那一幕。

    李薲和日軍的一名将領相隔對談片刻,然後日軍稍退,準備放李薲回去朝軍營中繼續充當内應。

     可李薲忽然發現,祖承訓正在旁邊直勾勾地看着自己。

    這一驚,非同小可,如果讓他把這一切告訴别人,自己就完蛋了。

     李薲作了一個極其聰明的決定,他請日軍與他演了一場戲。

     首先是日軍瘋狂地追趕祖承訓,然後由他李薲斜裡殺出,“砍殺”數十名追擊祖承訓的倭寇。

    日軍演戲完以後退回城裡,而李薲則“殺出一條血路”,返回朝鮮軍陣營。

     這樣一來,李薲便是施恩給了祖承訓。

    即便祖承訓不領情,他也毫無畏懼,砍殺數十名倭寇的戰績,衆目睽睽,誰能說這樣的英雄是叛徒呢? 至于那枉死的數十名日軍士兵,自然不必真死。

    隻需要将領喊一聲見那朝鮮人揮刀你們就倒下,在那種混亂的場合,明軍和朝鮮軍根本沒可能去确認是真死還是裝死,所以演技再不好的士兵也一樣沒問題。

    敵人舉刀,你倒地,會吧?傻子才不會。

     祖承訓曾經提及“爾國将官殿後,故我軍得免死傷”(《宣祖實錄》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殿後者即為李薲。

    試想在如此崩潰的情況下,一個慣會逃跑的将領居然會主動殿後,除了他突然轉變性情或者與敵人有勾結以外,很難想象還有别的可能。

     這個疑點,在當時就已經有人提出來了。

    朝鮮人有一次吹噓李薲在平壤之戰中“發無不中,賊不敢近”,結果被明眼人反駁道:“以如此之技,何以引賊至此?”(《宣祖實錄》二十六年一月五日)一句話就戳破了其中矛盾。

     祖承訓被大敗以後,直接倉皇逃走了。

    李薲則回到順安,很快朝廷就派人過來,向他了解祖承訓報告的真相。

     通過一番調查,朝廷沒有發覺李薲是内奸,但他們注意到許多李薲不配合祖承訓的地方——比如運補部隊不願靠近、比如情報有誤、比如四哨人馬無故失散。

     朝廷很害怕,因為這些事實如果被證實,那麼朝鮮勢必要承受大明的怒火,這是他們承受不起的。

     于是李薲的表現,就在有心人的遮掩下被忽略了。

    朝鮮使臣們與大明辯白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