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整個戰役的朝鮮接伴使李德悅說,明軍損失“或雲三千,或雲四千”。
而明史裡記載的數字,卻大的多,說是兩萬。
另外還有許多零星的朝鮮和明軍報告,所提的數字不超過這個範圍。
這些傷亡可以分成四個主要部分:一是茅國器的南兵在二十五日攻城的傷亡,按照朝方記錄,大約為七百人;二是正月初四最後攻城中陳愚聞、楊萬金部,他們的損失,是在五百人(不過這五百是中槍負傷的人數);三是吳惟忠、祖承訓斷後被圍攻造成的傷亡;四,盧繼忠在西江口遭遇的傷亡,兩千人幾乎全軍覆沒。
首先可以确定,明史中的“兩萬”之數,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下子傷亡過半,這仗以後不用打了,楊鎬肯定直接掉腦袋。
這個數字是出自于丁應泰的誣告,關于這件事我們接下來會詳細說說。
大明朝廷對于蔚山之戰的慘敗特别憤怒,很快就派遣了兵科給事中徐觀瀾前往朝鮮進行查勘,還特别交代,要查驗的是“軍額存亡”。
徐觀瀾經過調查,回報朝廷稱“四營陣亡兵數且近兩千。
”這是個不完全統計,在朝廷引發了很大争議,很多人認為估少了。
但争論來争論去,無法證明他是錯的。
朝鮮方面有記錄表明,除了先期逃入慶州的明軍部隊以外,還有為數不少的大明潰兵三五成群,在附近的村鎮裡搶掠,局面極度混亂。
所以我認為徐觀瀾的調查數字大體正确,但明軍的實際損失比他統計的數字要高一些。
這個數字是否準确,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明軍将領在蔚山前後的兵力情況。
在蔚山之戰後,明軍與日軍又經曆了數起小沖突,然後在萬曆二十六年的九月,明軍再次發動了對日軍的進攻。
這一次明軍是四路進攻,總兵力高達九萬。
這九萬人裡,包括了董一元、劉綎、陳璘等後來的援軍和原守明軍兩部分。
朝鮮人對此有一份詳細的出兵名單,隻要減掉這些後援明軍,再減掉那些小沖突中損失的明軍,剩下的數字,基本就可以等同于蔚山之戰後明軍的總數。
這一份名單很長,比較起來很繁瑣,這裡過程便不贅叙。
這些數字在個、十、百的數量級上很難做到特别準确,但在千與萬這個量級上不會有大的偏差。
總之,比較的結果是,明軍數量沒有顯著減少,前後差額不會超過三千。
再觀察參加蔚山之戰的部分明軍将領在九月份的統兵數字,就會有個直觀印象。
吳惟忠四千人、茅國器三千人、李芳春兩千人、陳寅三千人、頗貴三千人、解生兩千人,總體來說兵力跟蔚山之戰前差不多。
雖然這裡有部分是補充的新兵,但數量不會很多,因為入朝明軍都有将領統屬,這些将領的分布都是有案可查的,不可能完全補充到老部隊裡去。
換句話說,這些将領的部隊建制尚在,雖有損傷,但遠未到傷筋動骨的地步。
他們都是一直奮戰在蔚山一線,因此可以代表明軍的平均傷亡比例,不算高,最多百分之十到十五。
作為反證,我們可以再考察一下盧繼忠所部的情況。
蔚山之戰中,他的兩千人在西江口遭遇了日軍偷襲,毫無準備,部隊被打散,他僅以身免。
這是整個蔚山之戰中明軍傷亡最為慘重的部隊。
然後到了三月份,邢玠、李如梅返回遼東時,盧繼忠也一齊回國了。
邢玠回國,是要去整頓後援;李如梅回國,是因為回遼東辦事。
為什麼盧繼忠也被調走了呢?
隻有一種解釋,那就是他的所屬部隊已經成建制地覆滅了。
吳、茅等人和盧代表了蔚山之戰後明軍将領的兩種結局:如果你的部隊主力尚在,那麼朝廷為你補充人馬;如果你的部隊已經打光了,與其補充新兵,不如換别人上。
因此盧繼忠的離開,證明在西江口的戰鬥中,他的兩千人确實是全軍覆沒——倒不是說這兩千人死的一個不剩,但傷亡率肯定突破七成以上。
從地圖上來看,他所屯駐的西江口與箭灘平行,位于太和江西側。
當日軍占領箭灘以後,這支部隊的退路實際上已經被堵死了。
盧繼忠能夠把一部分人活着帶回來,已經相當不容易。
因此,綜合以上的各種證據,我認為明軍陣亡人數在兩千到兩千五之間,傷五千左右。
其中盧繼忠所部的損失在一千五百到七百,其他損失分布在吳、茅、陳、楊、祖等将領中,多是在島山攻城中與箭灘陣亡。
一場以明軍慘敗而告終的戰事,何以損失數字卻完全颠倒呢?
仔細想想的話,這個數字并不奇怪。
整個蔚山之戰,日軍沒有對明軍主力形成過威脅,島山之敵一直被壓在城裡,援軍也隻是跟明軍的殿後部隊打了一場仗,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搶東西上面去,追擊了三十裡以後便停住了腳步。
當然,戰争的勝負,不能僅僅看損失數字來判斷。
對明軍來說,這是一次徹底的失敗,他們未能打破日軍的防禦體系,反而令明軍主力崩盤,損失物資極多,一直休整了大半年才再次發起攻擊;而對日軍來說,卻是一場慘勝。
為了保住島山,日軍打殘了整個第一軍團,從此徹底喪失了進攻能力。
在這之後,日軍再沒了一星半點的雄心壯志,隻有一個心思,就是趕快撤回日本。
所以,蔚山之戰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