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七章 蔚山血战(下)

首頁
    ,兩軍的指揮官表現也是乏善可陳。

     日軍在是役隻有一個亮點,那就是加藤安政的守城。

    他以寡兵殘城,在明軍的圍攻下獨立支持了十三天,殊為不易。

    其他将領,包括加藤清正在内,都表現得十分差勁。

     在蔚山之戰開始時,一直到五萬明軍殺到城下,日軍尚還茫然不知,警備工作之差令人歎服。

    若不是加藤安政反應快,及時把主力拉進島山城,恐怕蔚山一戰而定。

    而在西生浦的加藤清正,一直要等島山千辛萬苦派出使者,才發覺明軍大至,其反應之遲鈍,實在是夠可以的。

     而其他諸将更是不像話,在明知蔚山勢危的情況下,他們仍舊猶豫不決,遲遲不肯北上。

    若不是黑田父子站出來挑頭,他們恐怕連西生浦都不會離開。

    即使已經越過彥陽抵達蔚山,這些戰國名将們仍舊不敢主動上前,一直到明軍開始潰退,方才大耍威風,去打一場太平拳。

     就連太平拳,他們都打不好。

    史料裡記載,這些日軍一口氣追出三十裡,然後就停止了追擊,放手開始搶掠明軍遺留的物資——如果他們一直追着明軍進入慶州,日軍的防線将會大大拓展,而明軍會一直潰退出慶尚道,再收拾局面将是千難萬難。

     這些人的表現,别說比不過加藤安政、黑田父子,就連加藤清正的仇敵小西行長都比他們積極。

     日本人如此膿包,最後還是打赢了蔚山之戰,那豈不是說明軍的指揮官更加無能麼? 未必。

     明軍的總指揮官楊鎬不蠢,他雖非天才,用兵水準起碼也在平均水準以上。

    在南原失守以後,楊鎬單騎入漢城,着手部署防線,制止朝鮮君臣和麻貴的逃跑主義,最終力挽狂瀾,很有名将風範。

     而這位強将手下,也沒有弱兵。

    明軍這一次進攻蔚山,擺賽、楊登山、茅國器、陳寅、楊萬金、陳愚聞、吳惟忠、李芳春、祖承訓、解生等中層指揮官,均在自己的戰線上打得有聲有色。

     名将、強兵,再加上對手屢屢犯錯。

    可以說,在蔚山之戰裡,楊鎬隻要抓住其中一個機會,便可以奠定勝局。

     但結局卻是令人失望的。

     因為楊鎬的問題,不在于才能,而在于私心。

     其實對于大明統帥來說,私心并不是個緻命的品質。

    李如松也有私心,宋應昌也有私心,他們在第一次援朝的時候,也曾經為了自己的利益鬧得天翻地覆。

     關鍵在于,你得分出輕重緩急。

     李如松默許遼東軍搶過功不假,但攻打平壤的時候,他毫不含糊地倚重南兵,一直到大勢已定,才開始搞小動作;宋應昌雖是南兵的總代表,在朝廷也打過不少李如松的小報告,可對于遼東軍也從無糧饷克扣之舉。

     他們知道,有一種東西比私利更重要,那就是大局。

     這一點,楊鎬顯然不懂。

    他的私心,完全淩駕于大局之上。

     他有扶植李如梅的私心,所以甯願讓茅國器打到一半撤下來,放棄了最好的奪城時機。

     他有生俘加藤清正的私心,所以拒絕吳惟忠圍三阙一的建議,平白讓明軍在島山城下凍的瑟瑟發抖,坐失戰鬥力。

     他有和談的私心,所以不肯調整部署,讓明軍白白浪費一天的寶貴時光。

     等到日軍援軍殺到了,他既不避戰,也不圍城打援,反而為了自己面子繼續強攻島山。

     到了最後,他為了讓自己活命,連五萬大軍都不顧了,自顧逃回了慶州,以緻大軍崩盤。

    比起李如松在碧蹄館主帥親自殿後的表現,他實在是太不合格了。

     楊鎬在蔚山的表現,其實是他後來在薩爾浒的一次預演。

    大明的國運,居然交到這樣一個人手裡,其結果可想而知。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雙方的傷亡情況。

     日方的傷亡,主要集中在島山城内。

    當時清正的第一軍團分成了兩部分,三分之一跟随他在西生浦,三分之二留在了蔚山。

    再加上鍋島、太田兩部兵力,守城兵力大約是在八千到一萬左右。

     戰後島山城還剩下多少人,這個沒有直接的數字。

    但從這一戰結束以後,加藤清正的第一軍團再也沒參加過任何大的戰事。

    等到麻貴大軍再臨蔚山的時候,清正毫無戰意,很快便撤離到釜山,匆匆上船回國。

     第一軍團是戰鬥力最強大的軍團之一,本該留在最後掩護,日軍高層居然先安排他們先撤往國内,隻能說明一點:一軍團已經喪失了戰鬥力。

     從一些戰場細節上統計。

    明軍攻打浮鷗亭、太和江寨等處時殲滅五百;擺賽、楊登山所部又殲滅五百,茅國器進攻時殲滅六百,再加上在江面消滅、随後幾天攻城和與朝鮮人俘獲的日軍,差不多有兩千人。

    注意,這兩千人是明軍正面消滅的人數。

    根據随軍僧侶日記來判斷,在城中活活渴死、餓死、凍斃的日軍士兵,也至少有三千人左右。

     所以我推測是役日軍在島山之戰中的直接傷亡人數,當在四千到五千,損失過半。

    而殘存的另外一半士兵,也已經失去了戰鬥力,可以不計入戰力了。

    也隻有這樣的窘境,才能迫使加藤清正低下頭顱,破天荒地向明軍請求和談。

     那麼明軍的傷亡情況呢? 《象村集卷》裡說明軍陣亡一千三四百人,傷者數千。

    《再造藩邦志》裡的數字差不多,明軍傷亡一千四百人,傷三千餘人。

    當時參與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