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八章 前进与后退

首頁
    慘重代價之後脫離了戰鬥,被趕到的朝鮮軍鄭起龍救了下來。

     李甯是整個援朝戰争中明方陣亡的最高軍官之一,副總兵。

    李甯戰死之後,楊鎬立刻下令讓其他将領都安心防守,切不可輕易出擊。

     其實楊鎬的擔心是多餘的,日軍除了在居昌搞了一次大活動以外,然後在彥陽、錦山、古今島、順天、龍譚等地發生了一些小摩擦以外,其他時間都表現得異常乖順。

     日本人不僅不願意往北打,而且已經不願意再打了。

    早在二月份蔚山之戰剛結束的時候,加藤清正派了一個日本使者和一個朝鮮俘虜,前往漢城要跟楊鎬繼續和談,結果走到竹山就被吳惟忠逮住了。

    楊鎬連見一面的興趣都沒有沒,讓吳惟忠自己處理。

    到了四月份,在順天的小西行長又派了那位金牌小間諜要時羅,前往南原找李芳春,希望和談。

    李芳春這次一點沒客氣,直接把這位爺逮起來了,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他們為什麼這麼急着和談呢?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三件事,秀吉之死。

     秀吉在這一年,病情愈發嚴重。

    這位六十二歲的老人罹患重病,早已經是形銷骨立,弱不禁風,連走路都需要攙扶,隻能龜縮在伏見城裡,隻是在三月份去醍醐寺賞了一次櫻花。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位日本霸主絕對撐不過今年了。

     慶長之役是秀吉憑借一己之力強勢推動,除了他以外,其他人都打的十分不情願。

    現在秀吉已經病入膏肓,日軍退出朝鮮已經是必然之勢。

    現在的問題,隻是什麼時候退,怎麼退而已。

    征朝諸将在心裡都開始打起了小九九。

     秀吉的野心此時已經被病魔折騰得所剩無幾,再沒了“顯佳名于三國”的理想。

    可他覺得不甘心,前方的捷報頻傳,勝利一個接着一個,每一戰都殺死幾千數萬的明軍與朝鮮軍,吓得大明和朝鮮不斷乞和,可為什麼日軍的領地卻越打越小,敵人越打越多呢? 前線的真實情況是怎麼回事,秀吉其實很明白,畢竟他自己就是行伍老手。

    隻不過這位老枭雄不肯放棄心中那一點僥幸,不願意讓花費了無數心血的征韓大計付之東流。

    可是理想在現實面前碰的頭破血流,朝鮮戰局的日趨惡化,國内越來越多的一揆叛亂,還有德川等東國大名們謙恭外表下的隐隐威脅,讓秀吉不得不把目光從自己挪到心愛的兒子秀賴身上。

     自己已經活不了多久,但秀賴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我不能扔下一副爛攤子就走,我要給我的孩子留下一個萬國臣服的天下。

     于是,狂妄的秀吉逐漸消失,理性的秀吉在慢慢醒來。

    可是,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慶長三年(萬曆二十六年)五月,前田利家等大老集體向秀吉請求撤軍。

    在秀吉的默許之下,小早川秀秋、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等大名先期渡海歸國。

    他們要麼是秀吉的親戚,要麼是西國的精銳,秀吉先把他們調回國,是怕他們折損在朝鮮,削弱豐臣家的實力。

     而留在朝鮮的日軍,隻剩下六萬多人,其中包括小西行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鍋島父子、立花宗茂、宗義智和島津義弘等大名——基本上全是九州兵。

    他們以東邊的順天、中部的固城、泗川以及西邊的蔚山、西生浦為三個支撐點,背靠大海,遮護全羅、慶尚兩道的南部海域。

     這六萬人,是日軍兩次侵朝的絕對主力,絕大部分戰役都是由他們承擔的。

    秀吉沒讓他們回國,一是需要他們監視聯軍動靜,以免幹擾大部隊渡海;二是他還抱有一絲僥幸,希望能在朝鮮保留一個落腳點,以便日後再圖。

     可惜秀吉終究沒有等到這一天的到來。

     慶長三年八月十八日,這位日本霸主在伏見城内溘然去世。

    在臨終前,秀吉向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以及上杉景勝五位大老表達了托孤之意,希望他們能輔佐豐臣秀賴,把豐臣家的傳承一直延續下去。

     在五位大老先後都表達了忠心以後,秀吉停止了呼吸。

    這位壬辰戰争的元兇,就這麼死在了戰争結束之前,沒有看到最後的結局——這對他來說,反而是件好事。

     無論秀吉在日本國内擁有多麼崇高的地位,無論後世的影視文學電子遊戲對他進行怎樣的渲染和美化,對于大明以及朝鮮來說,秀吉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侵略者,他的雙手沾滿了幾十萬明、朝軍民的鮮血。

    這個元兇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就死去,實在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豐臣秀吉的侵朝,是日本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對鄰國展開以滅國為目标的大侵略。

    它不僅影響到了當時的政治格局,還開啟了潘多拉的魔盒。

    數百年後。

    秀吉的精神信徒們再次踏上朝鮮,開始了構建“大東亞共榮圈”的,其思想淵薮,即肇始于秀吉。

     八月二十七日,除了宇喜多秀家以外的四位大老,集體簽發了一份文件,文件隻表達了一個意思:根據秀吉的遺命,要盡快把駐朝日軍都撤回來。

    九月十五日,他們又形成一份決議,要求設法大明和談,以争取時間。

     到了九月二十八日,四大老第二次下達了班師的命令。

     這道命令,駐朝的六萬日軍沒有立刻執行。

     不是他們不想走,而是實在忙得走不開。

     因為一個絕大的危機,正朝着他們洶湧襲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