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海鬼”。
他們的祖先在唐代被稱為“昆侖奴”,現在改了個更炫的名字,叫做“異面神兵”
彭信古家裡大概很有錢,他不知從什麼渠道弄來了一大批黑人,安排在自己麾下,帶來朝鮮。
就連朝鮮國王聽說以後,都特意叫他過去演練一番,好開開眼界。
現在要攻打泗川倭城,彭信古故意把這些黑人拉出來,擺在陣前吓唬日軍。
于是在十六世紀的朝鮮戰場上,一大堆穿着明軍甲胄的非洲黑人與日軍直目相對,這番景象實在是很有趣。
要知道,這是黑人軍團第一次出現在朝鮮戰場;第二次大規模黑人士兵出現在朝鮮,還要等到幾百年後的美國大兵……
在大将軍炮和黑人之後,是一個簡易的營栅,營栅裡全都是堆積如山的火藥與炮彈。
這就是彭信古要求有一天準備時間的原因。
他欺負日軍不敢出城,偷偷摸摸地把火藥庫直接紮在了炮兵陣地後面,當火炮開始怒吼的時候,炮手們将從這個營栅裡就近得到補給,保持火力的持續性。
他不擔心靠得這麼近會被日軍突襲,茅國器、葉邦榮和鄭起龍三營把炮兵團團圍住,遮護得密不透風。
就算日本人鐵了心傾巢出動,更好,董大帥的中軍鐵騎正盼着跟日本人打一場野戰呢。
朝方資料說彭信古帶來了一千人,明方資料卻說是三千。
我認為這是着眼點不同的緣故。
彭信古帶入朝鮮的京軍是一千人,炮營兩千人。
但這個炮營,理論上不歸彭信古直轄,而是統屬于董一元,隻不過在泗川時臨時配屬在彭麾下。
彭信古看看炮兵都準備好了,一聲令下,幾十門大将軍炮開始怒吼。
火炮齊射的氣勢震懾了所有人,大團大團的硝煙自陣地升起,幾十枚炮彈呼嘯着重重砸到泗川倭城的城垣之上,刹那間地動山搖。
平壤的噩夢仿佛回來了。
當驚魂未定的日軍擡起頭來,耳中轟鳴尚未停息時,第二輪射擊又開始了。
如雨的炮彈噼裡啪啦地砸将過來,有的轟在城橹之上,削去一片碎石瓦礫;有的落入城中,砸塌了幾間藏身房屋。
整個泗川倭城沐浴在一片火海之中,慘呼聲連綿不絕。
日軍試圖還手,很快倭城城頭發出了怒吼。
原來日軍也有火炮,這種大筒雖然威力不及大将軍炮,數量也不多,但畢竟是“炮”而不是“铳”。
兩軍的炮擊從七點多一直持續到了十點,整個倭城徹底被火與硝煙所籠罩。
大将軍炮沒有瞄準器具,準确度欠缺,不過密度和頻度彌補了這一缺憾。
經過一個半時辰的轟擊,看似堅不可摧的倭城被轟得七零八落。
史書上說“打破城垛數處。
”足以說明炮擊的效果。
忽然一聲沉重的倒地聲傳來,明軍一陣歡呼。
原來泗川倭城的城堡大門,終于抵受不住明軍的猛烈炮擊,轟然倒地。
通向倭城内部的通道開啟了。
當初在平壤之戰裡,明軍也是這樣轟開城門,殺入城中。
隻要現在殺進去,一次堪比平壤的輝煌勝利,唾手可得。
所有的明軍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城門。
沒想到的是,最先動的,不是茅國器或者葉邦榮,而是彭信古。
彭信古的麾下除了黑人以外,其他都是京營官兵。
京兵的軍紀一向很差,是明代積弊之一,《兩朝平攘錄》裡幹脆斥他們是一群無賴。
此時看到有大功擺在眼前,這些人按捺不住心中興奮,搶先離開炮位,向大門沖去。
茅國器和葉邦榮有點吃驚,他們沒想到彭信古居然擅自離開陣地,要來搶攻以及搶功。
但他們已經阻攔不及,隻得約束部衆,準備尾随而入,打一場巷戰。
就在這時,朝鮮戰争中最富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彭信古的部隊沖入泗川倭城的一刹那,陣地上的一門大将軍炮突然發生了爆炸。
這門大炮的炸膛,究竟跟彭信古擅離戰位有無關系,很難說,也許隻是因為持續射擊時間太長,不及冷卻。
但是它突如其來的爆炸,引發了災難性的後果。
因為這門大炮的後面,是堆積如山的火藥與炮彈。
按照常規,火藥庫與炮兵應保持一定距離。
但是彭信古為了方便開炮,把兩個地點設置的太近了。
一點火星,都可能引發爆炸,更不要說一尊大将軍炮炸膛的威力。
明軍的火藥庫瞬間被引燃,發生了極其劇烈的爆炸。
站在遠處的人先是看到,一團耀眼的火光在炮兵陣地中爆開,巨大的黑雲騰空而起,然後刺耳的轟鳴聲才傳到耳中。
炙熱的火焰與沖擊波向四周無差别地擴散,附近明軍的殘肢斷臂被高高抛起在半空,再落到滾燙的地面。
幾乎沒有血,因為所有的液體都已經被高溫烘幹。
硝煙遮天蔽日,整個戰場的天空陡然暗了下來,所有人,無論日軍還是明軍,動作都在這一刻停滞了。
沒人能在第一時間反應過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但所有人都看到了,這次劇烈的爆炸,是發生在明軍的陣地之中。
無論是前方沖鋒的士兵,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