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章 明军始动

首頁
    分解成了無數個小問題,讓當地點對點進行短途補充,層層接力,完成了一項近乎不可能的任務。

    這個補給計劃缜密完整,計算精細,堪稱後勤計劃中的傑作。

     而且這份計劃裡,還隐含着朝鮮君臣的一個小心思,他們隻給大明軍隊準備了到平壤城的單程糧草,沒有回程計劃——你要麼打下平壤城,要麼活活餓死。

     朝鮮君臣實在想不出該怎麼激勵大明軍隊出兵了。

     後世的曆史學者在研究壬辰戰争的兵力時,會注意到明方的史料粗率而簡略,日方的記錄也多有誇大之辭,惟有朝鮮的記錄最為具體翔實,部隊人數往往可以精确到個位數,行動日期則精确到天乃至小時。

    譬如幾月幾日,誰的軍隊一個偵察隊幾十幾個人出發到哪裡幹了什麼,路程幾多,什麼時候回駐地,極其詳細不厭其煩。

    于是有人據此稱贊說朝鮮人最有史學素養,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根本原因,是朝鮮方面得負擔大明軍隊供給,大明軍隊有多少張嘴他們就給多少糧食,所以算糧都是一粒一粒地數,锱铢必争,斷斷不敢在數字上作手腳。

    他們的精細記錄,其實都是讓缺糧食給逼出來的。

     與此同時,柳成龍還派人在大定江、晴川江兩條河上搭建浮橋,保證大明軍隊進軍的道路通暢,順便确保他們找不到借口拒絕進軍。

     這些準備工作做完以後,李昖又派人去催促祖承訓趕緊進兵。

    七月七日,祖承訓開出條件,說我們在朝鮮人生地不熟,必須安排向導給我們,而且向導人數不能少。

    因為語言也不通,所以需要大量人員帶路和負責溝通,至少每個把總和隊長那裡都要有這麼幾個朝鮮人吧。

    放現在,就是每個班都要有帶路的老鄉和翻譯。

     朝鮮人一聽,這要求不算過分,畢竟是自己家的事,自己不出力也不象話。

    先前從南邊一路敗退的潰兵裡挑揀出一部分,又從各郡征募了一部分,拼湊出了兩千來人,為大明軍隊作向導。

     李昖心想,這回差不多可以動身了吧?結果第二天一看,祖承訓卻找不着了。

    這一下可把朝鮮君臣吓得不輕。

    他們還記得忠州慘敗之前,主帥申砬也是在前夜玩了一回失蹤,難道天将也有這種愛好? 到了七月九日淩晨,工曹判書韓應寅——就是去年前往北京通報倭情的那位——連跑帶喘地跑到義州,真相才大白。

     原來遼東總兵楊紹勳帶五百名部下,在昨天抵達了鴨綠江大明側的湯站,祖承訓急巴巴地渡江去迎接上司了。

     幸虧當時在湯站的,還有負責遼東聯絡的尹根壽與韓應寅。

    他們看到祖承訓居然跑回國來,情知有些不妙,不及請示國王,連忙找到楊紹勳,請他催促祖承訓進兵。

     沒想到楊紹勳看起來比祖承訓性子還慢,他對這兩位使臣道:“我軍都是騎兵,過不了江。

    從義州到平壤之間,橫着兩道江呢,過不去啊。

    ” 尹根壽早有準備,當即答道:“晴川江和大定江的浮橋已經造妥了。

    ” 楊紹勳有點尴尬,又問:“糧饷船隻,這些也得籌措啊。

    ” 韓應寅趕緊回答:“都安排好了,就等您一句話!” 這回楊紹勳沒話說了。

     韓應寅和尹根壽出來以後一合計,尹根壽負責繼續跟随楊紹勳,韓應寅則連夜跑回義州,向國王通報最新情況。

    祖承訓也在同一天返回了義州。

     七月十日,尹根壽趁熱打鐵,繼續遊說楊紹勳,絮絮叨叨,絮絮叨叨,足足唠叨了一天。

    楊紹勳被他磨的實在是沒脾氣了,看看朝鮮人确實都準備萬全了,隻得松了口風,答應讓祖承訓進兵。

    他則率自己的五百人馬渡江,接替祖承訓守護義州的職責。

     次日祖承訓接到楊紹勳的命令後,以史儒所部為先鋒,大軍啟程離開義州,前往反攻平壤的基地定州。

    朝鮮軍的向導營和其他地方部隊,也紛紛向着定州靠攏。

    整個壬辰戰争開戰已有三個多月,朝方終于出現了一次正式的反攻行動,雖然反攻的主力是明軍。

     義州到定州一共一百八十裡,明軍走得不慢,應該算急行軍,不是強行軍,在路上花了兩天時間。

    抵達定州之後,附近的朝鮮軍隊已經集結完畢,朝方指揮官叫做李薲。

    祖承訓把明軍分為三部:前鋒史儒部,中軍主力祖承訓部和負責斷後的郭夢征部。

    朝鮮軍隊也同樣被分成三部分,平均分配到史儒、郭夢征和祖承訓三軍編制中,擔任先導。

    中朝聯軍的總兵力達到了五千人。

     整編完畢以後,祖承訓下了一道命令:全軍拔寨,全速奔往平壤。

     奇怪,祖總兵不是一向對反攻興趣不大麼?這一次怎麼突然轉性了? 一切隻因為他看到了一份情報。

     前兩天,平壤附近的順安郡守黃瑗給都元帥金命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