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九章 大增兵

首頁
    最初的互相忍讓,變成了互相欣賞,見面彼此都要道聲爺,沒事就作詩唱酬,出門乘轎都是并駕齊驅,關系比蜜都甜。

     這種意外發展,讓漢城以柳成龍為主的悲觀主義者們眼鏡噼裡啪啦碎了一地——如果他們有眼鏡的話。

     劉綎、董一元、陳璘分别來自于大明西南、東北和東南,他們代表了援朝部隊的三個主要來源。

    他們的入朝,表明大明朝廷終于下了狠心,決定動員全國之力,把苟延殘喘的日本人直接碾壓過去。

     就這樣,在短短數月之間,明軍在朝鮮的總兵力激增到了十四萬兩千七百人!一線兵力達到了九萬多,軍容前所未有之盛!可謂是兵多将廣。

     兵多,這個好辦;将廣,卻有麻煩。

    在朝鮮這麼一個狹窄的地方,卻聚積了這麼多來自不同地方的總兵、副總兵,管理起來是件麻煩事。

     董一元是老資格,不必說,肯定地位不能比麻貴低。

    劉綎和陳璘兩個人如今也是獨領一面的主軍人物,頭銜上都有個提督。

    這些人湊到一齊,如果搞不清尊卑,早晚得出事。

     于是明軍的指揮系統進行了一些細微的調整,仍舊以邢玠為經略,統籌全局,由楊鎬(後被萬世德代替)經略布置戰略。

    下面則分成了麻貴、董一元、劉綎三個戰區,每個戰區除了這三位最高指揮官以外,還設有一名監軍。

    負責西路軍的是參政王士琦;負責中路軍的是按察副使梁祖齡;另外還有一個負責東路軍的監軍徐中素,可惜他五月份來到朝鮮,六月份就奔父喪回去了。

    也沒人來接替他,位子就一直懸在那裡——别說這三個戰區,就連邢玠身邊,都有一個禦史陳效盯着。

    陳效不直接管轄那三路監軍,但他手底下有兩員金牌狗仔隊,一個是丁應泰,一個是徐觀瀾,專門盯着諸将舉止。

     朝廷之所以派出這麼多監軍過來,都是因為楊鎬在島山敗的太過離奇,讓萬曆對援朝部隊的行動産生疑心,覺得這些家夥可能會謊報軍情,因此所有的監軍身上都背着一個“查勘功罪”的任務。

    這些監軍的權柄頗高,大戰略上,三路諸将都聽從經略吩咐,但具體到小戰略和戰術上,他們都必須得和監軍商量着來。

     事後證明,這些監軍的表現都很不錯,不僅确保了援朝部隊能得到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而且在戰争決策方面也起到了正面作用。

     萬曆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九日,邢玠和楊鎬兩個人看到明軍的援軍陸陸續續開到,膽氣足了,便在漢城制定了一個十分宏大的計劃。

     在這個計劃裡,明軍将分成四路,三路陸軍分别進攻順天、泗川和蔚山,一路水軍掃蕩沿途海域,用雷霆手段一下子摧毀整條日軍防線,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明軍在朝鮮戰場一直以寡敵衆,這是第一次以衆淩寡,要痛痛快快出一口鳥氣。

     可惜楊鎬還未付諸實施,就因為受丁應泰的牽連而離職了。

    在朝廷新委派的經略到來之前,明軍都不能輕舉妄動,隻得慢慢積蓄着補給,調整部署,等待着上頭下命令。

     沒想到的是,萬世德還沒來,丁應泰又來了。

     楊鎬事發以後,萬曆皇帝讓丁應泰和徐觀瀾再赴朝鮮,查勘功罪。

    丁應泰考察了一圈,說你們這麼多人堆在前線,卻不肯進攻,光在那裡消耗糧食,是不是不想混啦? 前線諸将都知道這位大哥的嘴是出了名的臭,誰被他噴上一口,要倒黴三四年,都把他往邢玠那支。

    丁應泰也不客氣,到邢玠那兒說你趕緊開打,要不然楊鎬就是你的榜樣。

     邢玠怕他回去又惹事,心想也别等萬世德來了,差不多就開打吧。

     于是在萬曆二十六年的九月中旬,在一個小小的丁應泰撬動之下,數萬明軍兵分四路,正式打響了抗日援倭的最後一場、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場上戰役。

     關于這三路明軍的兵力配置,列舉最為詳細的,是《再造藩邦志》。

    許多文章與相關研究書籍,都以這本書提供的數字為準。

    即:麻貴率領東路軍兩萬四千人,再次進攻蔚山的加藤清正所部;中間一路由前遼東總兵董一元率領,總兵力一萬四千人,主攻泗川的島津義弘;西路軍由劉綎率領,總兵力一萬三千六百人;進攻順天的小西行長。

    各地朝鮮軍也分别跟随明軍主力,一并南下。

     與此同時,陳璘率領水師一萬三千兩百人,外加李舜臣的朝鮮水師,從古今島出發,一路橫掃整個全羅、慶尚兩道海域。

     這個數字,其實很成問題。

     除開水軍不算,明軍的總兵力才五萬一千六百人,跟日軍總兵力相比要少。

    具體到分路上,除了東路軍占有兵力優勢以外,其他兩路都不如日軍。

    比如中路的島津義弘,兵力有一萬人,算上固城立花宗茂的七千人,實際兵力還在董一元之上。

     這很奇怪,刑玠定下這個分路出擊的核心思想,是以衆淩寡、泰山壓頂,力求在最短時間内擊潰敵軍。

    為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在兵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