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二章 倭桥胜败

首頁
    談判,跟小西行長談的十分順利。

    很快他們返回雙岩寺,把小西行長的條件轉述給劉綎。

     小西行長挺痛快,開門見山地表示:我給你留六個倭人當人質,然後留幾百個首級和财物,你放我出城。

    我出了城以後,盡管讓你去拿取。

     這麼好的條件,劉綎眼睛沒眨就答應了,還留了一個叫劉天爵的人做人質。

    兩邊各自罷兵,相安無事。

     到了露梁海戰之時,小西行長放棄了倭城,登船撤退,離開大陸伺機逃遁。

    劉綎帶兵大搖大擺進入已經空無一人的倭城,發現他果然很守信用,人質、首級、财物一樣不缺。

    唯一的瑕疵,是這些首級大部分屬于朝鮮被虜軍民,而不是倭寇。

    劉綎想了想,說也合用,一并拿來算功績——至于那六個做人質的倭兵,劉綎看都沒看,直接下令斬了,讓功績簿上又多了六枚戰果。

     劉綎對這個結局非常滿意,不動幹戈就完成了預訂的戰略目标,完全蓋過了其他兩路的風頭,實在是可喜可賀。

    他讓人用金字漆了“西路大捷”四個字,飛報邢軍門,炫耀勝利。

    知道實際情況的朝鮮軍無不偷偷撇嘴,覺得這位劉将軍真是不靠譜到極點了。

     從戰果來看,西路軍是這三路進攻中取得成果最大的,損失不過千餘人。

    但劉綎的表現,卻是這三路主将裡最醜陋的一個。

    他為了避戰,甯可讓友軍陷入危機,放過大好殲敵機會;為了保命撤退,不惜舍棄寶貴的戰略物資;為了多得好處,不惜與敵将暗中交通,用戰略利益換取自己的功勞。

    貪渎嘴臉,一覽無餘。

     要知道,如果劉綎能夠稍微有點進取之心,在十月初三的夜戰配合陳璘攻破順天倭城,而不是用幾枚首級換來小西行長的遠遁,曆史上将不會存在什麼露梁海戰。

     朝鮮人原本對劉綎很有好感,可自從順天一戰後,他們對劉綎的評價急轉直下。

    當時漢城的君臣都偷偷感歎,說如果楊經略還在朝鮮的話,斷然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

     相比起麻貴與劉綎,董一元雖然敗的最慘,但他算是三路主将算是最盡職盡責的,真正跟日軍真刀真槍比拼過,反而博得朝鮮人不少贊譽。

     說句題外話,抗戰勝利以後,援朝諸将紛紛回國。

    董一元卻不肯走了,不知道他是覺得朝鮮風土适合居住,還是覺得沒有臉面回國,總之他在短暫回國以後,和兩個兒子董大順、董昌順再次返回朝鮮,選擇了廣川定居。

    他們這一脈,逐漸演化成了朝鮮廣川董氏一脈,至今仍有傳人。

     明軍的三路大攻勢是一次虎頭蛇尾的進攻,糜費無數人力物力,進展卻不盡人意。

    三路主将兩路避戰,一路大敗,沒有一路能取得預期的煊赫戰果。

    九萬明軍對惶惶不可終日的六萬日軍,居然打出這麼一個不鹹不淡的結果,實在讓人失望。

     究其原因,在于開戰前明軍将領普遍存在的綏靖心态。

     他們認為日軍龜縮在沿海倭城,膽落心驚,聯軍戰勝已不可動搖。

    基于這種認識,無論是麻貴還是劉綎,都不願意拿出自己的嫡系部隊出來血拼,甯可等着日本人撤退以後再進占空城。

    他們的目的不是打敗日本,而是在盡量保存自己實力的前提下打敗日本。

     說的極端點,如果不是有朝鮮和朝廷派來的監軍掣肘,明軍真有可能跟日本簽訂和平協議,高高興興把他們送回國,兩邊都不死人,皆大歡喜。

    從東、西兩路後來的舉動來看,這麼說他們可是一點也不冤枉。

     諷刺的是,中路軍之所以在三路中打的最積極,不是董一元的覺悟有多高,而是因為他麾下派系林立,沒有自己人,于是也就沒什麼保存實力的心思——可惜這派系林立最終還是把他給害了。

     當然,對于這些情況,在戰報上邢玠沒敢寫的太明白。

    他知道如果如實上報,援朝軍從上到下都吃不了好果子,所以稍微曲筆了一下。

    在報告裡,他除了中路泗川打敗無法遮掩之外,其他兩路都報的是大捷。

     但我們現在知道,這一戰無論是戰術上還是戰略上,明軍都是失敗者。

    在戰略上,明軍沒有達到切割孤立順天、泗川、釜山、蔚山四大防區的目的,讓日軍大撤退時顯得十分從容;在戰術上,他們無法擊破各地的日軍防線,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反而損兵折将。

     如果說明軍這一次四路出擊有什麼正面意義的話,那就是讓日軍意識到,聯軍優勢已不可動搖,從而從而加速了撤退的決心。

     僅此而已。

     明軍的九月攻勢,是整個壬辰、丁酉戰争中的最後一場陸戰。

    明軍以一場失敗的平壤之戰揭開了援朝的帷幕,又以一場失敗的四路出擊結束了與日本在陸上的交鋒。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遺憾。

     我每讀史至此,總忍不住扼腕歎息。

    盡管明軍在與日本的大部分交鋒中占據上風,但這一頭一尾兩戰的失敗,遮蔽了後世無數人的雙眼,讓他們以為明軍在整場戰争中無所作為,從而得出“即使沒有明軍,朝鮮戰争一樣可以擊退倭寇”的奇談怪論。

     劉綎、麻貴、董一元,如果你們再稍微争争氣,也不至于幾百年後被抹煞掉明軍的功績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