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一章 泗川的必然与偶然

首頁
    己傷亡了六七百人,同僚徐世卿遇難。

    而彭信古更慘,隻餘五六十人——那隻黑人軍團,也在爆炸和潰逃中十不存一。

    這還是在有組織撤退的情況下,那些一路跑成散沙的部隊,還不知傷亡有多少。

     茅國器看着望津峰,心裡又是沮喪,又是慚愧。

    沮喪的是數萬明軍,居然是這麼潰敗了;慚愧的是,實在是枉費了郭國安一番苦心。

     要說浙軍,不愧是朝鮮戰争第一靠譜的部隊。

    茅國器對部下說,泗川咱們是敗了,可望津峰是一處天險,還不容易才拿下來的,如果這裡丢了,下次再打過來就難了。

    敗退到此為止,無論如何,這裡得守住! 茅國器就地紮營,收攏散落的明軍,準備打一場防守戰。

    趕過來會師的有祖承訓、藍芳威、鄭起龍,這些人的部隊都是相對比較完整的。

     這時候董一元也跑過來了。

    茅國器把話重複了一遍,希望董帥同意,可沒想到被拒絕了。

    董一元認為這裡孤懸敵後,背靠南江,如果泗川和固城從兩個方向進攻,就是背水一戰的死地。

     茅國器問那咱們怎麼辦?董一元說:“回星州。

    ” 回到星州,就意味着中路軍這幾天的辛苦完全付之東流。

    存在臨津峰的一萬兩千多石糧草,要全部丢棄。

     但董一元執意要回,誰也勸阻不了。

     于是明軍在望津峰稍事停留,渡過南江,往北撤去。

    他們攜帶的辎重、糧草都丢棄一空,馬匹也都死去不少,萬分艱苦地在群山之間跋涉。

    許多士兵又凍又餓,慘号聲和哭泣聲不絕于途,還有人走着走着,一頭倒斃在路邊,連收屍的都沒一個。

     居昌本來有八千石糧草,也因為不及運走而全扔了。

     到了三嘉以後,董一元唯恐日軍尾随追擊,留下了祖承訓、茅國器、楊紹祖、藍芳威、彭信古、秦得貴六将防守,其他人繼續往北撤。

     一直撤到陝川,明軍這才能得以停下來喘口氣。

    董一元正想休整一下,死裡逃生的彭信古告訴他:“殿後的鄭起龍全軍覆沒啦!”董一元大驚,連忙拔營而走,一路撤到星州方停。

    就在這一路逃亡之中,方時新染病身亡。

     再一問,彭信古根本就是胡說,日軍根本沒有越過南江追擊。

     日軍沒有追擊的原因有二:一是糧秣不足,不敢輕進;二是沒時間,他們要忙着慶功。

     對于泗川與固城的日軍來說,這一天是盛大的節日。

    人人都砍到了明軍首級,人人都立了大功,每一個人都笑逐顔開。

    從瀕臨全滅到大獲全勝,這樣的驚喜實在令人興奮。

     島津義弘事後清點戰果,把所有割下來的明人鼻子裝了十個大樽,特意運到名護屋去。

    至于割下來的首級,在清點完以後統統埋入一個大坑,填埋成土包,當作京觀來炫耀武功。

     這個首級塚的具體位置,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被考古學者确認。

    韓國在此設立了朝明聯軍戰殁慰靈碑,來祭奠這些不幸戰死的戰士們。

     泗川之戰,是明軍敗得最慘的一場戰役,也是最讓人惋惜的一戰。

     明軍憑借着數倍于敵的優勢兵力,以犁庭掃闾之勢開局,在距離勝利最近的時候,居然因為一次意外的爆炸而中道崩潰,演成大敗,這實在讓人扼腕。

     董一元和彭信古雖然是戰敗的兩個罪人,可是他們的決策,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

     畢竟如果沒有那門大炮的意外炸膛,明軍便能順利攻入城内。

    他們的計劃很好,隻是運氣太差。

     這種說法,是在暗示,明軍的勝負完全取決于一門大炮。

    這麼說,是否公平? 也不盡然。

     泗川之戰确實是因為一個偶然性的意外而轉折,但這偶然之中,又蘊藏着必然。

     如果董一元肯聽茅國器的建議,先攻固城,局面或許會大不相同。

     如果鄭起龍的建議被采納,圍三阙一,說不定島津會選擇出逃,而不是困守。

     如果彭信古的部隊嚴守紀律,不搶攻入城,而是留在陣位上照顧大炮,說不定那門炮便不會炸膛。

    即便炸膛,也不一定會引燃火藥庫。

     如果郝三聘、馬文呈與師道全三部騎兵在事發後沒有逃走,而是前進支援,說不定日軍的反攻會被扼殺在萌芽中。

     如果明軍諸部都像祖承訓、茅國器等人治軍有方,雖驚不亂,一營一營徐徐後退,日軍便不會有這麼多機會展開屠殺。

     這一連串“如果”說明,中路軍在進攻之前,已經存在着嚴重的紀律問題。

    諸部各行其事,打順風戰就一窩蜂地沖,戰況不利就一哄而散,缺少整體的協調性。

     日軍面對的,實際上不是三萬五千人的大軍,而是一大堆支離破碎的小部隊。

    這樣一支軍隊,面對少數敵人會發生潰敗,其實一點都不意外。

     泗川大捷的消息傳到日本,五位托孤大老都大為欣喜。

    他們正在發愁怎麼撤軍,島津的這場勝利,為最後的撤離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等于幫了他們的大忙。

     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兩位實際掌權者給了島津家豐厚的賞賜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