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行林第十五

首頁
    去引)蘖多啰怛曩(二合)鼻曬(引)迦惡(引)。

     大原記雲。

    私雲。

    軌中大日灌頂印出之。

    頂額頂右頂後頂左五處安之。

    寶部灌頂明出之。

    案之影略欤。

    仍五佛灌頂共可用之(雲雲)。

     私雲。

    依啰怛曩(二合)句者可謂寶部。

    若如終惡(引)字者可是羯磨部欤。

    私案之此明意五佛冠總真言欤。

    所謂一切如來寶灌頂雲也。

    字五部總種子欤。

     次系鬘(私雲。

    軌名寶鬘印)。

     軌雲。

    二手各作金剛拳。

    額上互相萦繞。

    如系鬘勢。

    即分拳于腦後。

    亦如系帶。

    其二手各從小指徐徐散下。

    旋拳如舞。

    當系之時。

    真言曰。

     唵嚩日啰(二合)麼(引)羅(引)鼻诜(去)者?鑁。

     大原記雲。

    出五佛系鬘而雲。

    私雲。

    軌不出本佛印。

    隻明系鬘勢。

    金剛部明出之。

    但案道理加持灌頂系鬘共可用。

    蓮華部若金剛部也。

    軌文不定之。

    仍總舉之義(雲雲)。

     私雲。

    對受記雲。

    五者三十七尊中随修一尊。

    先用其尊種子。

    三昧耶形其尊之身。

    次用其尊加持。

    次用五佛灌頂。

    次用其尊系鬘。

    謂金剛王軌等所說是也(雲雲)。

     今軌成金剛。

    成本尊。

    加持灌頂。

    系鬘之所用。

    彼與金剛王軌等同之欤。

    然者可謂普賢一尊金剛部成身欤。

     次甲胄。

     軌雲。

    二手金剛拳正當于心。

    各舒頭指互相萦繞。

     書雲。

    大原記長久二年正月十五日記(雲雲)。

     意雲。

    拍掌已下至于普賢三昧耶印。

    軌說·記意·各次第·法性次第各異也。

    今具列之。

     軌雲。

    次結普賢三摩地印修普賢行願。

    次入文殊三解脫門(如文)。

    次旋陀羅尼觀一一字(如文)。

    次誦經(一品或一部)。

     記雲。

    普賢三摩耶印。

    心臆想圓明誦普賢陀羅尼(如文)。

    次觀經一一字(如文)。

    次誦經。

    次釋經。

    次普賢三昧耶印明(若欲念持真言者次取珠三轉。

    次結本尊印。

    誦真言雲雲)。

    次取珠。

    次念誦。

    次珠安本處。

    次不動護身。

    次普賢三摩地印(可普賢行願)。

    次三解脫。

    次誦普賢陀羅尼定印旋陀羅尼(如文)。

     次觀經(一一文如文)。

    次誦經。

    次普賢三昧耶印明。

     已上。

    儀軌私記次第或存略或前後不定也。

    各依一說修之。

     私雲。

    拍掌之次加持珠。

    次入我我入師說也。

    次即圓明等。

    次根本印明(有師說)。

    次念誦(有師說)。

    次珠置本處。

    次觀經字。

    次誦經。

    次入三摩地(如常)。

    次根本印明欤(雲雲)。

     又謂案軌意不用别念誦。

    準誦經也。

    故準依軌文修之欤。

     口稱●唵●砧二字真言。

    次移背上亦相萦繞。

    卻至當臍次右膝左膝次臍次腰。

    後次心右肩左肩喉及頂後。

    皆相萦繞。

    次至額上及以腦後。

    皆如系鬘帶勢。

    二手兩邊徐徐散下。

     次拍掌。

     軌雲。

    便拍掌三遍。

    名歡悅一切聖衆。

    印誦真言三遍。

    真言曰。

    唵嚩日啰(二合)睹使也(二合)斛(引)。

     次入普賢三摩地(用定印。

    一本記雲。

    私雲普賢三摩耶印也)。

     軌雲。

    修行者既成普賢菩薩大印身已。

    又結普賢菩薩三摩地印。

    應修普賢行願。

    入文殊師利菩薩般若波羅蜜三解脫門。

    所謂入空三摩地。

    運心遍周法界。

    豁然無有一法可得。

    于須臾頃澄心靜慮。

    住此觀門。

    由入此三摩地滅除一切見。

    為除空執則入無相三摩地。

    于須臾頃住此觀門。

    由入此三摩地滅于空相。

    則入無願三摩地。

    于真如智本無願求。

    須臾之間住此觀已。

    則于自身中當心臆間。

    觀其圓明可一肘量。

    猶如秋月光明澄淨。

    仰在心中。

    則誦普賢菩薩陀羅尼曰(雲雲)。

    即以此陀羅尼文字。

    右旋布列于心月輪面上。

    觀一一字皆如金色。

    一一字中流出光明。

    遍照無量無邊一切世界。

    良久用心。

    心不散動則于一一字。

    思惟實相義門。

    又一一字中皆有阿字義門。

    诠一切法本不生不滅不有不無不即不異不增不減非淨非不淨。

    若能悟此實相緣生法門。

    則能證得無量無邊三摩地。

    無量無邊般若波羅蜜(私謂。

    此普賢陀羅尼。

    若不能暗誦如前可用經文。

    又此中有二觀可知之)。

     師傳雲。

    普賢行願者謂圓明觀旋陀羅尼等指雲也。

    次三解脫亦是普賢行願也。

    謂普賢菩薩般若波羅蜜三解脫也(般若即文殊也)。

    故知。

    結普賢三摩地印。

    應修普賢行願者。

    所謂下文是也。

    故私記雲此中有二觀可知之也。

     次誦經(不散定印大原記雲。

    安禅合掌)。

     軌雲。

    次應專注觀。

    于舌端有八葉蓮花。

    花上有佛。

    結跏趺座猶如在定。

    想妙法蓮花經一一文字。

    從佛口出皆作金色。

    具有光明遍列虛空。

    想一一文字皆變為佛身。

    遍滿虛空圍繞。

    持經者。

    其持經者随其力分。

    或誦一品或全一部。

    不緩不急(雲雲)。

     大原記雲。

    次誦經終住定印。

    可觀想。

    今我所誦經卷為是紙墨。

    為是翰軸。

    為是我身。

    為是我口。

    為是我心。

    為是實相文字。

    顯紙墨文字成卷軸。

    所誦音。

    從口出從身。

    身口使心。

    為在我身。

    為在經卷。

    若無我身。

    誰是誦者。

    若無經卷文字。

    何處雖無所誦而有經卷紙墨文字。

    雖無能誦。

    而有我身我口我意。

    離經卷無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