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叁·读书与学习

首頁
    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的故事,在中國民間可謂家喻戶曉,諸如“連環計”、“空城計”、“離間計”、“美人計”、“苦肉計”等。

    三十六計給吾人的啟示,就是現代人講究計劃人生,生活中舉凡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理财投資、退休養老等,都要計劃。

    有計劃總是好事,就怕沒有計劃,沒有計劃的人生,糊塗行事,到頭來活出一筆糊塗賬。

    有一句話說“吃不窮,穿不窮,算盤不到一世窮”,所以人生要有計劃。

    人從童年到老年,至少要做好就學計劃、創業計劃、成家計劃、發展計劃、閱讀計劃、退休計劃、養老計劃等,人能按照計劃行事,縱有誤差,也不緻有太大的損失。

     二、三思後行。

    做人要言行一緻,凡事經過審慎思考後,就要付諸實踐,也就是要解行并重。

    “三思後行”是告訴吾人,凡事不可沖動魯莽,不可以不經缜密思考就妄動,否則必然吃虧。

    不管做什麼事,都要訂出第一案、第二案、第三案……要有上策、中策、下策等周全的應對策略,懂得“三思而後行”,穩紮穩打的人生最是妥當。

    當然,思考也要決斷,不能猶豫不決,一旦決定後,就要義無反顧,勇往向前。

     三、三省吾身。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真是一句最好的座右銘。

    一個人每天能有三次反躬自問:我今日有缺失空過嗎?我今日有功德成就嗎?我今日有損人利己嗎?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假如借助三省吾身,對自己毫不留情地檢讨、省察,必然能增進道德、增長智慧、增加進步。

     四、三足鼎立。

    一個人有兩隻腳,走路才能平衡;汽車有四個輪子,才能安全行駛;寶鼎有三隻腳,所謂“三足鼎立”才能平穩。

    世界不是一個人的,是大家共有的,世間有你、我、他,就等于鼎足三立。

    所以“三足鼎立”是告訴我們,世間一切都是衆緣成就,獨木難撐大廈,要把自己融入大衆裡,不能執我。

    能夠“無我”,才能成其大,因此佛教講布施要能“三輪體空”,也就是布施的我、接受的你、所施的物之間的關系要能超越,不分彼此、大小、多少,要做“空”想,能如此則功德和價值才是無限、無量的。

     五、三進三出。

    人生是反複周折的,有時一而再,再而三,都有起伏升降。

    就如三國時代,趙子龍為了救小主人阿鬥,在長坂坡三進三出曹營,忠勇過人,但他從不居功。

    令尹子文,三度為官,三度下台,但他毫不介意,從來不曾面露愠色。

    所以人生在世,起伏得失,都是在所難免,三起三落、三進三出,都不要太過介意,能夠經過再三的忍耐、煎熬,又何嘗不是好事呢? 六、三心二意。

    有的人生性優柔寡斷,做事猶豫不決、舉棋不定,面臨決定時,總是三心二意,這種人必定經常錯失良機。

    在佛教裡,鼓勵修行人念佛,對觀音菩薩要“一心稱名”,念阿彌陀佛要“一心不亂”。

    做人處事,也要講究“一心一德”,雖然不能沒有思維、考慮、辨别,但是一經決策,就不能三心二意,如果經常翻來覆去,于人于己,都無益處。

     佛教有一部《教乘法數》,就是彙編有關法數的名相義理。

    佛教對于數字的看法,所謂“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真理是一個,從一開始,一生二,二生多,所以我們不論學習什麼,要能“舉一反三”,這才是自覺自悟之道。

     解行并重 每個人打從出生開始,就處在不斷地學習當中,舉凡生活所需的各種技能與知識,甚至包括天文、地理、曆史、法律、經濟、藝術、建築……各領域的學科都要把握有限的生命多方學習,學到的知識、技能愈多,人生就能活得愈充實,生命也才能發揮愈大的能量。

     在學習上,由于每個人的态度不同,因此也有層次上的差别: 一、不肯學習,遊手好閑,終會頹廢終生。

     二、認真記憶,不肯思索,可能冬烘一輩子。

     三、滿口說理,沒有行動,注定一事無成。

     四、真才實學,做中體驗,越做越有成就。

     五、解行并重,智慧通達,生命從中升華。

     學習不隻為了求得知識,更要開啟智慧,讀書不應隻在求得學問,更要身體力行,也就是佛教所謂的“解行并重”。

    在《百喻經》裡記載: 有一個人熟讀各種航海技術的書,對于航海理論說得頭頭是道,因此商人們都認為他必定是個航海專家。

    有一天,他和許多商人一起出航尋寶。

    航行途中,船長突然得了急病死去,于是商人們公推他擔任船長。

    從未有實際航海經驗的他,自以為已經完全懂得航海技術,于是毫不遲疑地接手領航。

    可是沒多久,船遇到大旋渦,他口裡一直喃喃地背誦着掌舵的方法,然而船卻不聽使喚地随着旋渦打轉,最後整船人都一起翻覆沉沒。

     譬喻裡善于背誦的航海者,正如戰國時代的趙括“紙上談兵”一樣,都隻有理論上的知識,卻又自以為真知,到了真正要用時,一點力量也使不出來,輕則害己,重則危害他人。

     反觀春秋時代的軍事家孫武,他以兵法谒見吳王阖闾,吳王在看過他的《孫子兵法》後,問他:“可以用女子操練嗎?”孫武說:“可以。

    ”吳王就派了一群宮女給他。

     孫武以吳王的兩個寵妃為隊長,并施以嚴峻的軍法管理,起初衆宮女大笑不止。

    孫武說:“号令不明為将之罪,明而不從是領兵官吏之罪。

    ”由于孫武三申五令,宮女仍然輕忽嬉笑,不聽号令,因此盡管吳王求情,孫武仍依軍紀将兩位寵妃處死。

    此後宮女認真操練,隊伍整齊。

    又經過一段時間後,孫武報告吳王說:“兵已練就,王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

    ”吳王因為起用孫武,國勢因此日漸強盛。

     俗語說:“真金不怕火煉。

    ”真正有用的知識是實務,因此不管修學任何事物,應以融通為要務,以方法、技巧為輔助,以勤熟為功效,以用心、下手為實際,也就是要解行并重,如此才不會流于空談。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