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自古通行于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幾乎所有讀書人、辦公人員,都少不了運用毛筆的機會。
零賣毛筆的商店,不隻是一般的文具店,甚至有“筆莊”,專賣與筆有關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一般文人愛筆,就如軍人愛槍,廚師愛刀一樣。
小小一支“筆”,千萬不可小看它,有的讀書人靠着一支筆,上動公卿,下通庶人。
甚至文人的一支筆,可以橫掃千軍,也能判人生死。
現代人,有的人靠筆會友,專門組成“筆會”,有的人靠搖筆杆寫文章為生,就叫“筆耕”。
如果欠人文稿、書法、繪畫,就是欠人“筆債”。
從古至今,也有不少人因為一支筆惹下“筆禍”,不但個人殺頭,甚至滿門抄斬,都是為了一支筆。
王羲之一篇《蘭亭集序》,價值連城;懷素大師的草書,龍飛鳳舞,被尊為“天下第一”。
顔真卿、柳公權、蘇東坡,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人的書法,都如行雲流水,進入聖人之境。
現在有人要辦報紙,先要問:“你有幾支筆嗎?”想要辦雜志,同樣的也是:“你有幾支筆嗎?”文化事業需要“名筆如林”,文人更希望自己能擁有如下所說的一支好筆:
一、如椽大筆。
根據《晉書·王珣傳》記載:東晉文士王珣,從小才思敏捷,精于詩、賦、散文,二十歲就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
一日夢見有人給他一支如椽一樣的大筆。
隔天醒來,他把夢境告訴家人,并且預言會有大手筆的事情要他去做。
果然就在這天上午,晉孝武帝突然駕崩,由于王珣文筆出衆,朝廷所發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谥議等,都交由他起草。
因此後人就以“如椽之筆”稱譽他人文筆出衆。
二、春秋之筆。
筆除了可以寫公文、散文、小說、詩詞歌賦以外,尤其寫政論時評,真是春秋之筆。
一筆之褒、一筆之貶,在古代都視為一字萬金。
如孔子作《春秋》,春秋之筆大大發揮了對人物臧否的評論之功。
三、生花妙筆。
平常用刀斧鋤頭的農夫,你叫他寫字,他說拿筆比拿斧頭還要重,可見用筆之難。
但也有的人一筆在手,天上地下,大塊假我以文章,表情達意,快哉心情,真是“一枝生花筆,滿懷镂雪思”。
四、倚馬快筆。
文人舞文弄墨,也非常講究速度。
有的人一天隻能出産兩三千字,有的人一天能寫萬言書。
如李白《與韓荊州書》所說:“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
”可見其為文之快速,真可稱得上是一支快筆。
今日靠鬻文為生的人,不快也不行。
如果平均一天能寫五千字,一字一元,五千字五千元,每周總得有個休息假期,所以一個月下來,有名的文人大概有十萬元的收入,比起經商的人,也是渺乎小哉。
所以,過去社會以“士”為貴,但今日時代變遷,士農工商的地位,也不是往日可比了。
文 字
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曆史文化之進程、發展,都需要文字來做記錄。
國家如此,個人亦複如是。
個人的一生,除了成就一番事業以外,能留些文字,哪怕隻是片語隻字,也總是有價值。
一個人一生之中,就怕空手而來,空手而去,徒然來到人間空走一遭,最為可惜。
在中國,三皇五帝,曆代君王将相,都仰賴文字的記載,我們才知道曆史上有這些人物。
甚至盤古開天、女娲補天,乃至孫悟空、白娘娘、九天仙女、土地公、城隍爺等,雖沒有曆史考據,但有文字記載,也為大家所津津樂道。
文字的重要,例舉如下:
一、可以記錄往事。
語言說了,成為過去,我們沒有聽見;事情做了,往事如煙,我們沒有看見。
沒有關系,有文字把這些事和話記錄下來,一樣活在我們眼前,聽在我們耳裡。
二、可以傳承曆史。
中國一部《二十四史》,多少的朝代興亡,多少的人事悲歡離合,讓中華民族的生命,随着文字記載的曆史,一直活在中華兒女的心中。
其他如四書五經、三藏十二部,甚至章回小說,都靠着文字傳承曆史,維持它們的生命。
三、可以創新藝術。
文字不但表情達意,甚至通過詩詞歌賦,可以賦予人物、事件新的生命力、新的意境,讓情節更加生動感人、更加曲折美化,讓人悠遊在文字的情境裡,其樂無比。
所以,文字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可以創新藝術。
四、可以表達心意。
常有人說,我心裡有話,但我說不出來,改天我寫封信給你,表達我的心意。
多少人,靠文字的溝通,解釋誤會,增加情誼,平添許多佳話。
曆史上,文天祥的《正氣歌》、嶽武穆的《滿江紅》、孫中山的《總理遺囑》,真是蕩氣回腸。
那些作品固然表達他們的心意,也激勵後人效法。
五、可以文以載道。
古今多少文人,運用文字就好像武将統率千軍萬馬,也像神仙呼風喚雨。
文字可以讓你歡笑,也能讓你流淚。
唐朝的韓愈“文起八代之衰”,宋朝的蘇東坡,寫詩作賦,洋洋灑灑,如江湖海洋,滔滔不絕。
梁啟超先生一篇《異哉,所謂國體論者》,袁世凱出價十萬銀元,請他不要公開發表,梁啟超斷然拒絕。
台灣的詩人餘光中先生,以一首小詩表達海峽兩岸情誼,大陸立刻收錄到中學教科書中。
所謂“文以載道”,這也是文人責無旁貸的使命。
六、可以啟發思想:吾人潛藏在内心的智慧,往往由于文字的啟發,引起更大的思想火花。
遠事不說,就拿近代台灣天下文化出版公司高希均教授來說,他們出版了不少有關科學新知及管理學的書籍,帶動台灣經濟發展,提升台灣的競争力,造福了台灣人民,功德無與倫比,真是難以說盡他們對人們的貢獻。
這一切足以說明,文字的功能,不能小視!
“三”的啟示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程,尤其數字的應用,更為生活帶來諸多便利。
數字除了計數以外,與其他文字配合運用,更有其代表的意義與啟示,茲以“三”為例略說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