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在嬰兒時期,父母就會訓練他走路、說話。
及長,訓練他的禮儀應對,然後入校求學,進而到社會上工作,還是要不斷地接受訓練。
可以說,人生就是在不斷地訓練之中成長、進步。
人生應該訓練的事項很多,包括:
一、體能訓練。
關于體能訓練,人的潛在能力無限,通過體能訓練,不但要把肉體的潛在能力,包括耐苦、耐寒、耐熱、耐饑、耐久等耐力開發出來,甚至在精神方面,也要能接受“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風的考驗。
中國“龜兔賽跑”的故事,說明人生不能隻是全憑機智,還要不斷實踐烏龜的精神。
一個人縱有狡兔的快速,如果在意志上因循怠惰,也不容易成功。
二、技能訓練。
在古代,中國北方的民族要學習騎馬,南方的人士要學習行舟,一般青少年更要學射、學禮,尤其男人學工、學農,女人學廚藝、學刺繡等。
總之,每個人都要學得一技之長,才能立足于社會。
當今之世,一個人學習一、兩項技能已經不夠,技能應該愈多愈好。
例如,學習開車,如果更能學習駕駛飛機,不是更有出路嗎?學習記賬,更兼長于計劃,具備的才能愈多,愈有機會發展。
現代人學習電腦,如果沒有學習程式設計,也是容易被淘汰。
總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所學得的才藝愈多、愈精,就愈有前途。
三、心智訓練。
現代人,有的人從小生長環境閉塞,及至成長,心智未開,或者童年時怕羞,不肯主動,不敢在人前說話,不能适應群體生活,一旦成為習慣,就會更加自閉,這時就需要施以特殊的心智訓練。
現代人,有的盡管家境富裕,父母仍然從小就将子女送至他方,接受種種的刻苦訓練,無非是希望讓他的心智更成熟,更有條件融入社會。
四、丢醜訓練。
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有的人長于音樂,卻苦于沒有環境學習,有的具有繪畫天分,可惜沒有明師指導,緻使内在的潛能沒有開發出來,誠為可惜。
現在的社會,有很多社團可以參與,也有很多明師志願開班授業,甚至還有人發明種種訓練,例如挫折的訓練、冒險的訓練、表達的訓練等。
尤其有一項“丢醜”訓練,讓你在人前丢人現醜,借以訓練你敢于承擔、敢于表現。
“敢”是人生成就的重要力量,不怕丢醜的人,才敢于表現自己,才有機會發揮才能,也才有成功的機會。
其實,訓練的項目還有很多,除了上述體能、心智的訓練以外,五官的訓練也很重要。
我們的眼睛不但要會看,還要看得準、看得清、看得遠,看到外表也要看到内部,看到人的面孔還要看到内心。
耳朵不但會聽,還要善聽、谛聽,能聽出“言外之音”,才算會聽。
嘴巴不但會說,還要能說善言美語,所說的話都有智慧,讓人聽得皆大歡喜,聽得有所啟發,才是真正的“能說善道”。
此外,身體上的其他各部功能,都要加強訓練,才能善用。
思想訓練
中國的教育,一直被人诟病為“填鴨式”教育,隻是死記名相,不去研究内涵、意義,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為沒有思想飛揚的教育,搞得現在的年輕人想象力愈來愈貧乏。
當前補救之道,應該施以思想訓練,要讓他們懂得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要豐富他們的想象力,要提供給他們充分的學習機會,茲舉事例如下:
一、一切事要有“一二三”的層次。
要告訴年輕人,做任何事不是一廂情願,不能隻有一條道路,凡一切事,都應該有第一案、第二案、第三案……經過研究以後,再來選擇哪一案。
二、一切事要有“為什麼”的問号。
做任何事,必須要問“為什麼”: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需要做?做這件事的目的是為什麼?做了以後的結果又是如何?能思前顧後地把“為什麼”想清楚,将來發生任何問題都能成竹在胸,都有應變、解決的辦法。
三、一切事要有“怎麼樣”的結論。
人不可能十項全能,當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全部了解,所以要旁征博引,尤其要征求别人的看法,聽取别人的意見,參考别人對這件事的想法、建議,所謂“集思廣益”,結合多人的智慧,不但能使事情做得圓滿,自己也能從中學習、獲益。
四、一切事要有“過去因”的了解。
做一件事情之前,能先了解來龍去脈,懂得前因後果,明白各種因緣關系,才能全盤掌握,而不緻狀況百出。
五、一切事要有“未來果”的預知。
做任何事,要先預測結果,就如農夫春天播種,也會盤算秋天能有多少收成。
預測未來果,不僅是評估成效合不合乎成本,更要想到合不合法,也就是要有因果觀念,不能隻知道做,不知道結果。
沒有因果觀念,正如一些貪贓枉法之輩,就是因為沒有想到結果,于是作奸犯科的結果就是锒铛下獄。
六、一切事要有“分析說”的理解。
任何一件事,未必全好,也不必然全壞,所以要把利弊得失分析清楚,才能去蕪存菁、汰沙留金。
七、一切事要有“綜合講”的統籌。
做一件事,難免千頭萬緒,所以要有綜合、統籌的能力,如此才能把各分支機構、各相關單位緊密聯系、配合,也才不緻亂無章法。
綜上所述,所謂思想訓練,就是凡做一件事,從制訂方案、計劃開始,就要想到接下來一連串進行的步驟、程序,以及該具備的條件,例如經費的籌措、各種因緣的培養、各相關單位的接洽聯系,以及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包括利弊得失的評估等,一切都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之後才能進行。
因此,思想的啟發,并非隻從書本上的知識、學問就能獲得,更要從實務經驗中磨煉、累積,尤其要懂得處處用心,如此日久自然成。
筆
過去印刷術不發達,所有書籍完全靠手抄,抄書就不能不使用“筆”!即使到了近代印刷出版業發達,日常生活中,仍少不得有用筆寫字的機會。
筆,有毛筆、鋼筆、圓珠筆、鉛筆等,尤其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