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可以幫助人放松心情,乃至慈悲的愛語、叮咛,可以鼓勵、振奮人心。
但是相對的,一些不堪入耳的詛咒、惡罵、怒吼聲音,讓人情緒低落,甚至熱門音樂、打擊樂等,尤其一些高分貝的噪音,會幹擾腦波,讓人急躁不安。
所以現在一些先進的國家,都會把住宅區、商業區與工業區劃分清楚,以免噪音破壞安甯,影響居住品質。
三、可以代替眼睛閱讀。
眼睛看書,心領神會,假如眼睛不能看,隻有靠聲音代替閱讀。
像現在的電台廣播、名家講演,以及公司裡的早餐會報、秘書讀報、專業人員的項目簡報等,都需要借助聲音來傳達資訊,讓人聽了心解意會。
甚至一般人看書,看過後很容易忘記,如果聽人說書,聽過的書中道理,可能一輩子牢牢記得。
所以,眼睛固然是靈魂之窗,耳朵也是幫助人們開拓視野的門戶。
四、可以辨别物體方位。
眼睛看不見的盲人,靠着一根拐杖,在地上輕輕的“嘟、嘟、嘟”,他就能辨别地形的高低、安危。
一些聽力敏銳的人,在他的附近發出任何聲音,他就能辨别聲音的方位,甚至感受得出聲音背後的好壞善惡。
因此,過去有所謂“察言觀色”,其實聽聲音辨位也很重要。
五、可以超越時空距離。
前人說過的話,我當時沒有聽到,有錄音機可以事後再播放一次;你在遠方上課,透過網絡傳訊,可以遠距教學。
别人講話,我沒有親耳聽到,透過别人轉述,讓我有如親自耳聞一樣。
聲音可以超越時空,傳達彼此的心意,交流各種資訊,聯絡人類的感情,聲音對人的貢獻,無遠弗屆。
所謂“聲音”,有悅耳動聽的聲音,有粗俗難聽的聲音。
有的聲音讓人聽了心生歡喜,甚至蕩氣回腸;有的聲音讓人聽了怒從中來,可能懷恨一生。
我們縱使沒有婉轉美妙的歌喉,不能唱出動人心弦的歌聲,但是我們有喜悅的性格,我們有說好話的習慣。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美語良言就如和風吹拂,又如冬陽照耀,可以散播溫暖。
世間上,不管任何時刻,不管任何地方,“和言愛語”必定是人所愛聽的聲音。
先 後
“誰先誰後?”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經常有人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如果沒有雞,怎麼會有蛋?沒有蛋,怎麼會有雞?再問:“先有樹木,還是先有種子?”如果先有樹木,沒有種子,如何長出樹木?如果說先有種子,沒有樹木,種子從哪裡來?
也有人問:“先有山,還是先有水?”地球上,有山的地方都有水,有水的地方也有山,甚至海洋裡都有島嶼。
更有人問:“先有人類,還是先有世界?”先有人類,沒有世界,人類住在哪裡?先有世界,沒有人類,如何創造世界?
所以,“誰先誰後”的問題,自古以來困擾着人生。
茲就“先後”,略述如下:
一、世界沒有先後。
“先後”是對待的,是“比量”,但世界是“緣起”而有,緣起就是靠因緣和合而生。
例如,一棵樹,要有種子、土壤、水分、陽光、空氣等因緣結合,才能長成樹木。
樹木長大後,開花結果,又成為種子,又再繼續繁殖。
如此生生不息,就如雞生蛋,蛋孵雞,彼此相關,沒有先後,隻有緣起。
二、先後是如一的。
先後不是定型的,軍隊的操練,走在前面的為先,走在後面的為後,但是一聲“向後轉”,後面的變成在前,前面的反而在後,所以先後位置是可以調換的。
佛教講“輪回”,就如時辰鐘,十二個時辰,誰在先?誰在後?說先,每一個都先,說後,每一個都後,所以先後是如一的。
三、先後是連體的。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父親生子,子又生孫,孫再生子,子再生孫,子子孫孫,輪回周轉,永無止息。
一粒種子,結了果實,果實成為種子,它們相互輪回,誰先誰後,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在世俗上,總有先來後到,先到後随,但是你說後到的人,後面還有人随後又到,你說先來,前面早已有人捷足先登,先後如何論定?因此,即先即後,即後即先,先後是相連一體的。
四、先後是圓形的。
人類有先後的觀念,這是因為受到知識的限制。
實在說,在佛教看來,時間無始無終,空間無内無外。
佛教說到人生,即使有前人、後人,但在無始無終的時間裡面,生命是環形的。
好像季節有春夏秋冬,身體有生老病死,但是冬天去了,不就是春天了嗎?人死之後,不是又可以再生嗎?一部新的汽車出廠,用了幾年,報廢之後,經過工廠改造,又是一部新的汽車出廠。
新的還有更新,前的還有更前,所以前前後後,新新舊舊,就如《般若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先後是圓形的,是循環不已的存在。
人生的痛苦,都是因為有對待,有你有我,所謂“我相、人相、衆生相”,因為有對待,所以有苦樂。
苦樂本身也是對待的,數百年前的社會大衆,沒有汽車、空調、冰箱、電視,他們都痛苦嗎?他們一樣活得怡然自得。
所以,物質的有無,不是苦樂的必然、秩序的先後,也不是人生的必然。
在前在後,是新是舊,隻是我們的妄想分别罷了。
大 小
世間凡事都有大小之别,有大公司,也有小商店;有大海洋,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