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流;有大月亮,也有小星星;有大人物,也有小老百姓。
在大小之間,人總希望要大,不喜歡小,其實小也不一定不好。
小的鑽石勝過大石頭,小小的一支筆勝過千軍萬馬,小小一點火可以燎原千裡。
但是一般人還是對大小有别,大的占有大機會,小的容易被人忽視,尤其有一些小的東西,确實不能跟大的相比,試舉如下:
一、大量與小器。
人都有器量,有的人器量很大,有的人器量很小。
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往往不是看他的聰明才智,而是看他的器量,小器者隻能成就小事,大器者才能成就大事。
二、大慧與小智。
人都希望求聰明、有智慧,但是有的人才華智慧很高,有的人隻有一點小小的世智辯聰。
吾人應該學習廣大的智慧,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千萬不能有了一點小聰明,就自鳴得意,所謂“滿瓶不動半瓶搖”,會鬧出許多笑話來。
三、大心與小願。
在佛教裡經常講“發心”,發什麼心呢?要發“大心”。
《金剛經》說“無相布施,無我度衆,無住生心”,所謂“無住生心”就是大心。
有的人隻希望求得自我的平安幸福,或是求兒求女、求富求貴,這種“小願”自然無法與“大心”同日而語了。
四、大根與小枝。
人有沒有善根?是大善根還是小善根?人的根機大小,對于做人處事固然重要,對于修行辦道更是重要。
大根機的人正如大樹,在佛經裡提到拘毗陀羅樹,樹身高大,形狀秀麗,枝葉繁茂而久住不凋,能避一切風雨之害。
相對的,小枝小葉的小樹,自立尚不足,何能有益于人?所以人總希望要有大的氣派、大的風度,不要小家氣派、小家風度,因為小枝小葉不能和大根大樹相比。
五、大衆與小黨。
現在是民主時代,我們重視一般的社會大衆,也容許小黨小派的存在。
小黨小派,少數人的意見,不無可取之處,社會大衆,人多勢衆,必為大衆所想所歸。
談到民主,其實佛教最為民主,佛教可說是開民主的先河,例如佛陀成道時的宣言:“大地衆生皆有佛性。
”就說明大衆的可貴。
佛教講究“統理大衆”、“供養大衆”、“大衆為先”,在在都表達民意、民主的可貴。
所以,任何時代,我們希望“少數服從多數”,能成為國家的優良傳統。
大與小
“大小”是物體的比量,但是“大”并不代表其價值一定勝過“小”,最明顯的例子,大如石塊,小如鑽石,你說大小的價值何能相比?再者,大如象馬獅虎,小如小貓小狗,受寵的時候,小貓、小狗的價值勝過大象和牛馬。
前方作戰的大将,回國後見到年幼的小王子,也要三跪九叩。
針對“大與小”,試為一論:
一、大如虛空,小如微塵。
宇宙中,虛空最大,微塵最小,但是“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在事相上,大是大,小是小;在理性上,大不一定大,小不一定小。
例如,我們的一顆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虛空都在我的心裡,法界都在我的胸中。
因此大的虛空,小的微塵,也是可以相互包容的,因為一粒微塵,一個虛空,都是“一”。
二、大如君王,小如獄吏。
在一個國家裡,以君王為大、為主,管理犯人的獄卒可謂微不足道。
但是有時君王、太子、王後、皇妃被囚的時候,也都歸獄卒管理。
君王宰輔操生殺大權,王要誰死,誰不得生,王要誰生,誰也不必死,但是一旦打入天牢,獄卒雖小,卻可掌握他們的生死。
齊國太史伯,因大臣崔杼殺了淫亂無道的齊莊公,所以秉筆直書“崔杼弑其君”,可見皇帝也不是最大,也不是最有權力的。
三、大如海洋,小如溪流。
大海裡驚濤駭浪、澎湃洶湧,令人不禁歎服海洋的浩瀚;小澗涓涓,雖緩而細,但它也可以大聲說,沒有我們這些滴水彙集,何能成就海洋之大?所以“大”是“小”之積,小可以成其大。
大也不一定比小的有用,大如海洋,一旦受到沖擊,形成海嘯,萬民受害,不若滴水流入溝渠,可以潤澤大地,使萬物欣欣向榮。
所以,大未必有功,小未必無利。
四、大如機械,小如螺絲。
波音747的飛機能在天空飛翔,固然靠它龐大而齊全的各項裝備,但是其中的一顆小小螺絲釘,也是居功厥偉。
如果沒有小螺絲釘鎖住大機械,就是再先進的機種、再堅硬的鋼鐵構造,也會四分五裂,造成危險。
天地間,一粒小沙子、一顆小石頭,看似無用,但與水泥混合成混凝土,就可以建橋梁、造大樓,供人安全使用。
可見大不是全能,小也不是無能。
五、大如獅王,小如身上蟲。
獅子是陸地上的獸中之王,獅子一吼,萬物皆驚。
一般兒童最崇拜英雄好漢,也崇拜獅子,一談到獅子,無不贊其威武勇猛。
但是殊不知,雄壯無比的獅王,也有弱點。
在非洲有一種牙簽樹,樹上長了很多像牙簽一樣的刺,獅子奔跑時,一不小心誤觸牙簽,身上就會發炎,最後皮膚潰爛而死。
另外,獅子身上的小蟲,也是獅子的克星,所謂“獅子身上蟲,還食獅子身上肉”,所以世上任何事物都是物極必反,大小相克。
大不是大,小不是小。
一顆子彈,能摧倒一個王朝,一個小女童,也能征服一個帝王,獲取政權。
大與小,何者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