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首頁
    哦!你看了嗎?怎麼看?”老師問。

     “看了啊!就把書拿在前面,一直‘看’啊!”學生天真地回答。

     “你‘看’書時,媽媽在做什麼?”老師再問。

     “媽媽在看電視啊!”學生說。

     身為家長,如果你以為一聲令下就可以達到所謂教養、教育的目的,那實在是大錯特錯了!殊不知沒有身教作為後盾的言教,不過是身為大人或長輩的虛張聲勢罷了。

    教育或教養靠的是正确的身教,身教即所謂具體的示範。

    你希望孩子及早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但自己卻在工作之餘沉迷于電視或聲色遊戲,那麼你的希望無異于緣木求魚。

     相對地,如果你喜歡閱讀,是以閱讀填充工作空當的家長,那麼孩子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裡,不知不覺也會愛上閱讀的。

    我們常說有子克紹箕裘是一件欣慰的事,其實那是一種身教的傳承。

    所謂富不過三代,因為當家業已穩定,很有可能忘了當初如何胼手胝足白手起家,在生活中不知不覺流露出暴發戶的心态,而短視近利也在此潛移默化中養成了。

    貧困人家中常出傑出人才,因為人窮志不窮,父母不以貧窮為恥,更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教導兒女不向命運低頭,因此總能遠離貧困,出人頭地。

     不隻是教育下一代要注重身教,夫妻相處,上司帶領部屬,乃至同侪之間也是如此。

    現在的社會,人我互動頻繁且複雜,若想要有和諧的相處模式,立下正确的身教,無異是最上乘的方法。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

    ”如果每一個人用良好的身教影響周遭的人,相信會産生一個良好互動的團體。

     《金剛經》雲:“爾時,世尊食時,着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這是佛陀留給人們最好的身教,如此平凡的日常事,事必躬親,而能成就不凡。

    百丈懷海禅師率衆實行農禅生活,直到晚年依然耕作不已,他堅持自食其力,實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禅師身體力行示範良好的身教。

     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說得再冠冕堂皇,缺少身體力行也是枉然。

     【思考】 1.何以說“身教勝于言教”? 2.試述在成長的過程中,誰的身教影響你最深? 3.請分享文章中,最受用的一句話。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對長輩——多聽話,少講話,能得歡心,能多領悟;對晚輩——多身教,少言教,能予默化,能受尊重。

     生活的意義在圓滿生命:生活的意義不完全是為自己,古德雲:“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

    ”和諧才能互利,和諧才能平安。

     慈悲不是用來衡量别人的尺度,而是身體力行的道德;慈悲不是用來沽名釣譽的工具,而是真心關懷的流露。

     微笑 “微笑”使煩惱的人得到解脫,“微笑”使頹唐的人得到鼓勵。

     “微笑”使疲勞的人得到安适,“微笑”使悲傷的人得到安慰。

     【提要】 有人說,微笑是人生最好的名片。

    微笑不僅是世界共通的語言,還能化幹戈為玉帛,可以創造祥和的氣氛,并廣結善緣、行無言之教化。

    微笑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與魅力,生活中若能經常面帶微笑,即可帶給身旁的人,如沐春風般美好的感受。

     【正文】 微笑是心靈喜樂的展現。

    當你面帶微笑迎向大自然,或用笑容與親人、好友,乃至陌生人打招呼時,你會發現這個世間充滿了光明與喜悅。

    微笑是世間最美的表情,它就像一個善意的使者,向他人伸出親切的雙手,讓生命充滿了幸福美好。

     在佛門中,我們會看見彌勒菩薩在山門口迎接信衆。

    彌勒菩薩是佛門中的最佳知客,總是滿臉笑容地迎接每一個人,讓每個人都能歡歡喜喜地走入山門。

    在彌勒菩薩的身旁,我們常可看見一句話:“大肚能容,容卻人間多少事;笑口常開,笑盡天下古今愁。

    ”這是讓人們學習彌勒菩薩的胸懷,做個融和歡喜、人見人愛的菩薩。

     在《五燈會元》裡,記述佛陀在靈鹫山說法,拿起梵王所獻的金色波羅花示意大衆,衆人不解,唯有大迦葉①會意,點頭微笑。

    佛陀于是說道:“吾有正法眼藏②,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付囑摩诃迦葉。

    ”這是有名的“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公案,後人也以此作為禅宗傳法的開始。

    迦葉尊者的一抹微笑,代表着與佛陀心意的契合,彼此心靈的相通。

     在《出賣笑容的孩子》這本繪本中,原本笑聲迷人的小男孩提姆·塔勒害怕貧窮,不知道發自内心真誠的笑所牽引出來的快樂是多麼珍貴,于是把自己的笑容賣給一位神秘的男爵。

    兩人簽下了一份協議,男爵可以得到提姆的笑容,而提姆從此可以赢得每一次的賭注。

     提姆·塔勒變富有了,卻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