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原本屬于他那個年紀該有的快樂,他開始懷念自己的笑容。
最後,他終于了解了一件事:原來笑容比财富更珍貴。
所謂“面上無嗔是供養”,每個人發自誠心展現出微笑的表情,就是對别人最好的供養。
如果人人都能培養正向的思考,多多展現自己的笑容,必能為世間增添美麗的色彩。
【注釋】
①大迦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少欲知足,常修苦行,故稱為“頭陀第一”。
②正法眼藏:又作“清淨法眼”。
即依徹見真理之智慧眼,透見萬德秘藏之法。
系由佛陀輾轉傳至達摩,以心傳心,由師父之心傳至弟子之心。
【思考】
1.試述你對彌勒菩薩的印象。
2.為什麼“面上無嗔”是一種供養呢?
3.請分享這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微笑如花朵,芬芳生命的園地;微笑如音樂,律動人們的心靈。
見面多微笑,煩惱都抛掉;好話是供養,贊美出妙香。
微笑是智慧的源泉,微笑是愉快的流露,微笑是誠懇的語言,微笑是生命的花朵。
金錢
黃金非毒蛇,淨财作道糧。
外财固然好,内财更微妙。
求财要有道,莫取非分财。
【提要】
佛陀曾經說過:“金錢是毒蛇。
”但是金錢隻要取之有道,不必顧慮它是毒蛇,重要的是如何使用金錢。
若隻知儲存、積聚,不知修福,不知供養,即使有再多的金錢又有何益處?一旦無常來臨、大限一到,屆時都要兩手一放離開人世,留下龐大的家産,可能還會令兄弟阋牆、子孫争吵,豈不枉費了一生的辛勞。
【正文】
人類要在這個世間生活,日常的衣食住行育樂,無不需要金錢,有一句話說:“金錢不是萬能,但是沒有錢萬萬不能。
”點出了為什麼有很多人總是“向錢看”。
錢财人人都愛,但是“君子愛财,取之有道”,金錢本身非關善惡,端看使用者如何運用它,貪求非分之财,使用非法的手段得到的金錢就是毒蛇;正當的營利所得,金錢也可以用來造福人群。
在佛門中,金錢更是弘法的資糧,一切佛教事業的推動,也必須有錢财的資助才能進行。
比如設立佛學院、念佛堂、禅堂、電視台、雜志社、學校、醫院等。
另外,在慈善救濟的事業中,金錢的救濟更是解決燃眉之急的第一藥方。
佛經叙述西方淨土,是一個黃金鋪地、七寶樓閣矗立的富麗世界;東方藥師如來的淨土,也是一處衣食豐足,物質充裕的地方,那裡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阙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而成。
所以,學佛之人,并不是貧窮才是有道心。
心中能少欲知足,不為金錢所役,有多餘的錢财樂善好施,贊助佛法的弘揚,金錢也可以造福萬方。
另外“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有的人甯可把金錢積聚起來,舍不得用,也不肯用在自己的家人身上,或去廣行布施、廣結人緣。
好比《伊索寓言》裡面的一則故事。
有一位守财奴,變賣他所有的财産,換成了一塊金子。
他把金子埋藏在一個地洞裡,并且每天都偷偷地去看它。
一天,有一個仆人,注意到他的行動,發現了地洞藏金的秘密,便将那塊金子偷了去。
守财奴第二天再去看的時候,發現金塊不見了,忍不住号啕大哭起來。
鄰人看他這麼悲痛,問明了事情的始末,便告訴他說:“不要悲傷了,你隻要去拿一塊石頭,用金紙包起來,依舊将它放在洞裡,心裡想着那是金塊就好了呀!這樣與你擁有真正的金塊,并沒有什麼不同!”
有錢舍不得用,跟沒有錢是一樣的,所以錢要用了才是自己的。
除了外在有形的金錢,佛門更注重是否具備“信、戒、慚、愧、聞、施、慧”等法财。
因為這些法财是任何人都偷不走的。
【思考】
1.何謂“外财”“内财”?
2.試問金錢買不到什麼?
3.如何運用金錢?
4.怎樣求财,才算有道?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金錢可以買到奴隸,但買不到人緣;金錢可以買到群衆,但買不到人心;金錢可以買到魚肉,但買不到食欲;金錢可以買到高樓,但買不到自在;金錢可以買到美服,但買不到氣質;金錢可以買到股票,但買不到滿足;金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金錢可以買到床鋪,但買不到睡眠。
佛教并非全盤否定金錢,對于取之有道的金錢,稱為淨财;淨财可以推動各種事業的發展,使社會安和樂利。
腳踏實地
隻要耐煩有恒,時間的浪潮會将“小”人物推向時代的前端。
隻要腳踏實地,曆史的巨手會将“小”因緣聚合成豐功偉業。
【提要】
腳踏實地是做人的基礎。
一般人都喜歡與腳踏實地的人往來,因為腳踏實地者為人實在,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