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

首頁
    間的沉潛,一飛沖天、鵬程萬裡。

    這正是說明,一個人的成長需要經過歲月的熬煉,就如松柏也需要經過霜雪嚴寒的洗禮,才能長得更為蓊郁蔥茏。

     鲸豚沉潛于大海,幽蘭深藏于山谷,能夠耐得住、禁得起沉潛的人,才會有更高的成就。

    正如一年的樹木隻能當柴燒,十年的樹木可以制成椅凳櫥櫃,百年的樹木才能成為棟梁。

     自古以來,一般的讀書人都能韬光養晦,他們不急于出仕,重在涵容養量,以期大器晚成。

    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都是經過了沉潛、耐得住,才能散播自己的盛德清香。

     佛教的高僧大德,更是隐于山林,陸沉于大衆之中。

    淨土宗的慧遠大師,三十年不出廬山;南陽慧忠國師,四十年安居一處;道楷禅師婉拒政要宴請;日本的滴水和尚沉潛于乞丐群中;印度八世紀的寂天菩薩①沉潛于那爛陀寺②,最後終于成為一代高僧;六祖惠能大師潛藏于獵人群中,十五年的歲月之後,才能成為中華文化之光。

     雖然人生光陰苦短,我們也不一定都要隐居山野,陸沉林泉;像現在的神童、天才,能夠早期展現才華,貢獻社會,服務人群,并無不可,也非不好。

    隻是樹上的果實尚未成熟,不可輕易采撷;母雞孵蛋,尚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

    早熟的動植物和早成的人生,争取時間發揮所能,固然很好。

    但是當因緣條件尚未成熟時,能夠自我沉潛、耐得住,以待因緣,也不見得沒有未來! 【注釋】 ①寂天菩薩:為古印度著名佛教學者,為中觀派晚期極具開創性的思想家。

    著有《入菩薩行論》《學處要集》。

     ②那爛陀寺:為古印度規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

     【思考】 1.請說明“耐得住”的意義。

     2.佛教的高僧大德,是怎樣沉潛、養深積厚?請例舉一二。

     3.請例舉因耐得住而有所成就的人。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忍得住責備,才堪造就;耐得住委屈,才能進德。

     想要求得進步,必須具有“學徒性格”,耐得住别人教、别人怪、别人訓,才會進步;不當“學徒”,如何“出師”? 真理産生在寂寞中,耐得住寂寞,才有真理的産生;智慧産生在忙碌裡,挨得過忙碌,才有智慧的産生。

     世間情義 人人皆求名和利,幾人能把歡樂分? 心心唯念情和義,普天盡是有緣人。

     【提要】 世間有些事物可以用多寡來衡量,唯有情義無法估算。

    朋友之間肝膽相照的情義,非黃金錢财所能比拟;夫妻之間的情義,也不是鑽石寶物可以評估;世間上感動人心的不是美言美語,而是情義深長。

    自古以來能夠完成偉大使命、重要任務、成就事業者,無不是重情理、講義氣者。

    有情有義之人,才會令人敬佩與尊崇。

     【正文】 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不是一起吃喝、玩樂、郊遊、戲鬧;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情義,情義是無價的,有情有義的人生才是可貴的情誼。

     人總是喜歡計較“你多我少”或“我多你少”,彼此相争不下。

    其實,所謂的多少,不是在數量上面計算得清楚的,必須以道德、心量和人情義理來衡量,才能有圓滿的解決。

     人和人的關系,是建立在情義交流,所以一般人都重視情義往來。

    人家送我一份禮,我也要回送一份禮;我欠人家一份情,也要還給他一份情。

    人與人之間,别人在情義上對我有所虧欠,我要他還,就表示自己所施,有圖求回報之心;相對地,别人施給我的情義,我怎樣回報他呢?在人間做人,應該多給人情義,表示自己富有,不要虧欠别人的情義,否則就是自己貧窮。

    情義如果用主觀的立場,難以算清;從客觀來看,還是可以算得清楚。

    做人做得好不好?不妨從你跟人來往的情義上,算一算吧!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父母兒女,有丈夫妻子,有長官部屬,有親屬朋友;人際之間的各種關系,都要靠“情義”來維系,唯有情義才能讓彼此的關系和諧長久。

     常聽人感歎:“在現代功利主義挂帥的世界裡,夫婦輕言離異,朋友動辄反目,哪裡找得到有情有義的人呢?”其實如果我們能從消極的推尋外覓到積極的躬身實踐,從被動的接納、企求,到主動的付出、給予,乃至進一步從布施小恩小惠,擴大到為對方着想。

    從身邊的親朋好友推及于世間的一切衆生,天地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