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間,何處不是情義盎然?爾虞我詐、鬥亂紛争都是社會的病态,我們有幸身為萬物靈長,何不承擔起做人的責任,用有情有義的态度來面對人生,溫暖世間呢?
【思考】
1.試述情與義的關系。
2.請例舉人與人之間的情義應該如何建立。
3.分享一則有情有義的小故事。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物品壞了可以修複,情義損壞難以彌補,所以我們要惜情;錢财丢了可以賺回,時光一去無法倒流,所以我們要惜時。
人格的可貴,是在功名富貴之外;物質的可愛,是在贈者情義深長。
為人之德隻在謙讓;修身之道隻在正派;行善之要隻在喜舍;朋友之交隻在情義。
受戒
受戒要發心,心一發,邪魔外道都會遁形。
持戒是守道,道能守,天龍八部都會護佑。
【提要】
《華嚴經》雲:“戒為無上菩提本。
”持戒是菩提的根本,也是邁向解脫自在的法門。
持戒就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慈悲心與菩薩道的具體表現,也是使社會長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正文】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住世弘化四十九年後,在臨入涅槃時曾囑咐弟子要“以戒為師”。
佛陀入滅至今,佛弟子仍能見聞佛法,正是由于佛陀“制戒攝僧”,此即所謂“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
所以後來中國佛教依照傳承,凡是經過披剃出家者,必須登壇受戒才能成為正式的出家人。
佛陀制戒的本意,雖是專為攝僧而令正法久住,但是戒律并非隻有出家衆才需要受持。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
受戒就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所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于他律。
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屬于自律。
一般人提到佛教,總認為信仰佛教必須受戒,于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能,很不自由。
其實,佛教的戒律,其根本精神是不侵犯。
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
譬如五戒中的不殺生,就是對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别人的财産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别人的身體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别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進而不去侵犯别人。
不侵犯别人,進而尊重别人,則自他都能自由;反之,凡是身陷牢獄而失去自由的人,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
譬如:殺人、傷害、毀容,就是犯了殺生戒;貪污、侵占、竊盜、勒索、搶劫、綁票,就是犯了偷盜戒;強奸、拐騙、重婚、妨礙風化,就是犯了邪淫戒;毀謗、背信、僞證、恐吓,就是犯了妄語戒;販毒、吸毒、運毒、菸酒上瘾等,就是犯了飲酒戒。
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受戒才能自由;不受戒而行非法,國法也不會放過他,甚至因果道德也會制裁他,因此不要以為受戒是增加束縛,其實能夠受持五戒、真實認識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在佛教裡,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實踐,佛教徒皈依三寶以後,都應該進一步發心受戒。
受戒是一種發心,心一發,任何邪魔外道都會遁形,因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大智度論》說:“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恐怖中,戒為守護;死暗冥中,戒為明燈;于惡道中,戒為橋梁;死海水中,戒為大船。
”能夠受持清淨戒,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必能感得龍天護佑。
【思考】
1.試述戒的意義。
2.戒的精神如何在生活中實踐?
3.試述他律與自律之間的差異。
4.為什麼佛陀臨入涅槃時,囑咐弟子要“以戒為師”呢?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受戒是一時的,受持是一世的。
受戒比發财更好,尤其戒殺生而護生、戒偷盜而布施、戒邪淫而尊重、戒妄語而誠實、戒毒品而有智慧,更是圓滿人生的不二法門;人生的功名富貴,均在受持五戒中求得。
朋友
職位越高,越需要直言不諱的屬下。
處境越險,越需要肝膽相照的朋友。
【提要】
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世間上,君子以道為友,小人以利為友。
不管什麼時候,人總離不開朋友。
儒家把“朋友”定為五倫之一,可見朋友之間是蘊含着道德倫理關系的。
朋友對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