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

首頁
    凡事看兩面 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提要】 人生,凡事皆有兩面,有苦有樂,有成有敗,有得有失,當然,有生就有死。

    比方說,當受苦的時候,要提起内心的快樂;快樂的時候,應該明白人生苦的真相。

    這樣才能擁有一個自在的人生;自在不在他求,不是靠他人的賞賜,是了解每件事情的背後因緣,當下能夠轉識成智、轉苦為樂、轉迷為悟,唯有如此,就可以轉束縛的人生為自在的人生了! 【正文】 凡事都有兩面:一是“是”,一是“非”;一是“善”,一是“惡”。

    此外,所謂“好壞”“對錯”“加減”“有無”等,都有兩面。

     然而,看似兩面,其實沒有絕對的兩面;有時兩面是好的,有時兩面是壞的。

    有時“是”的當中,還有一些“不是”;“不是”的當中,也有一些是“是”的。

     有時兩個人争執,各說各的道理,這是各有各的立場,無所謂誰是誰非、誰對誰錯。

    正如兒女說父親最可愛,說母親最可愛,都“是”的,但都不圓滿,應該說:父母都可愛。

     有時候從各自的立場來看,或是因為曆史文化、風俗習慣等背景不同,彼此各執其是,就很難有标準了。

    例如,東方人看西方人,在公衆場所裡,袒胸露背,不夠莊重;西方人看東方人,在大庭廣衆之中,赤膊半裸,不成體統。

    東方人看西方人事事排隊,認為是浪費時間,不懂工作效率;西方人看東方人,時時争先恐後,亂成一團,認為是毫無秩序的民族。

     中國人看日本人,彼此彎腰作揖,一個告别,沒有三彎五屈,走不出門;日本人看中國人昂首闊步、驕橫無比,認為是一個不懂禮貌的民族。

    中國人一見面,習慣問候對方“你吃飯了沒有”,西方人覺得實在奇怪;西方人一見面就互相擁抱親吻,中國人也覺得很難接受。

     所以,佛教主張“中道”,因為凡事都有因果的兩面,唯有看出“中道”的因緣,才有“公是公非”。

    凡事不看兩面的人,喜歡聽“片面之詞”,這是不懂得公理。

     【思考】 1.請列出十個良好的習慣,并提供培養的方法。

     2.試舉出自己有哪些“習氣”。

     3.簡述習慣、個性與命運三者之間的關系。

     【延伸閱讀——佛光菜根譚】 良好的習慣要用心去培養;不好的習慣要用心去改過。

     爛的瘡疤要割除,才會長出新肉;壞習慣也要去除,才能培養德行。

     很多人之所以失敗,乃是受基礎教育時,沒有養成接受的習慣。

    好比種子不生根,如何開花結果?好的道理、苦口婆心的教導,不接受也沒有用。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對前途沒有希望;人生最壞的習慣,是自己對工作沒有計劃。

     修身養德 修身要嚴,莫使造諸惡。

     修心要密,莫使生欲念。

     【提要】 君子者,莫不以修身養德、恕己及人為重。

    古人雲:“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也就是重視“德”的養成。

    中國人講的四維、八德,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四攝、十善、自覺覺他、自利利人等,這些都是養德的方法;修身即是身口意淨化,養德于己則為人所信受,于他則能達到人我之間和諧無争。

     【正文】 《禮記·大學篇》記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由此可知修身之重要。

    而佛教的戒律,是一種發自内心的清淨受持,正是我們修身最好的方法。

    凡事能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必能培養良好的德行。

     遭毀謗時能自省,則德日隆;聞贊譽時心謙下,則道日增。

    一念慚愧、一念反省,高貴的品格、清淨的自性就能升華起來。

    有慚愧心的人,自能改過向上,自能敦品勵行。

    假如每一個人從小就能培養慚愧知恥的心,經常慚愧自己的無知、慚愧自己的無德、慚愧自己的無能、慚愧自己的不足;能夠把慚愧培養成為自己身心思想的全部,把慚愧表現在行住坐卧、語默動靜之中,必定能夠增長德業,無往不利。

     一個人如果能夠時時仰無愧于天,俯無怍于人,則此人的道德梵行就幾近于圓滿了。

    反之,一個無慚無愧、恬不知恥的人,往往因為道德良知被貪心物欲,被嗔恨忌妒蒙蔽,因此無惡不作,自然就失去人格。

    沒有人格的人,則如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