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以五字門作金剛舞戲普應衆生。
譬如和五味布五彩韻五音調五藥。
雖性分不過五種而千變萬化巧轉不窮。
當知是人則解塗香三昧義也。
亦解華三昧。
燒香三昧。
飲食燈明三昧義。
亦解此五種陀羅尼義。
以如是種種法門供具供養心王如來能令諸尊歡喜所求必獲。
若以此中意趣反觀世谛香華等自然知彼色香性分所應用處無量方便觸物而生也
十九呼所度者法
如法護身呼所度者。
為彼作護灑以香水。
皆令一處次第而坐(私雲。
護用不動亦以一切為所度者)
二十拼五色線法
初道場門前運心頂禮一切諸佛(如上警發中說)然後持五色線向曼荼羅立而頂戴之(轉字品釋雲禮一切佛者禮于阿字真言之體)
次觀自身作大日尊(成就悉地品意。
處漫荼羅正于此中作之。
當于身内建立大壇然後圖畫外壇。
轉字品先心中作?眼?等。
次持線禮一切佛。
今且依具緣品)次住甘露生三昧誦一切三世無礙力明妃(有印。
成就菩提普門示現。
私雲。
誦明妃已亦誦經偈)
由是佛加持菩薩大名稱
于法無挂礙能除滅衆苦
時毗盧遮那世尊從三昧起。
尋念諸佛本初不生加持自身。
及與持金剛者告金剛手等雲(私雲。
以應度者名金剛手。
當用觀行。
善男子。
谛聽轉字輪曼荼羅行品能作佛事。
普現其身)
次執金剛等從金剛蓮花座旋轉而下。
頂禮贊歎言
歸命菩提心歸命發菩提
稽首于行體地波羅蜜等
敬禮先造作歸命談空者
歎已而白言。
唯願法王。
哀愍演說(私雲。
亦見觀行)次告執金剛等言
我一切本初号名世所依
說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
以加持故執金剛手能見勝願
佛菩提座
(私雲。
亦用觀行。
金剛頂雲往詣蘇迷盧決雲。
佛座似彼故雲蘇迷盧。
非四寶所作者即世所稱須彌座是也。
是座名豎勝法界種。
雲雲。
前白壇所言大覺師子座是?字體是也)
次身諸支分出現阿字(有明。
私雲。
與警發前先誦阿字其意同矣。
于一切世出世間聲聞緣覺靜慮思惟。
勤修成就悉地。
皆同壽命同種子同依處同救世者)
次拼修多羅(所共建立須善通達法要亞近于師。
若不得者但取已如法灌頂者。
又無此者置橛為之。
又雲。
要須取所欲灌頂弟子加持灑淨共行雲雲。
若觀行者一切衆生中道緣先發者以為所欲灌頂弟子耳。
又有念繩法及知護方位法)
此中有三(私雲。
前起三輪已警發之。
次壇安大海次妙高山。
次大蓮華。
次大宮殿。
次師子座。
次曼荼羅。
名白檀壇。
今于前白檀壇面拼修多羅)
一以前大日身拼外界四方四維十字界道。
師住火方北向弟子在尼方對持。
弟子右繞至涅方師右回西向。
師右繞至庾方弟子右回北向。
弟子右繞至尼方師右回東向。
凡一周竟當臍在空(轉字輪品與此大異。
即義釋雲。
此處拼壇準經。
疑疏說左宜審問。
雲雲。
故今以具緣品為正)至第二周亦如前絣之
次定四維。
師右繞至涅方弟子先在尼方右回持之。
弟子右繞至庾方師右轉至火方。
皆令當齋在空。
弟子右繞至涅方師右轉至尼方。
弟子右繞至火方師右繞至庾方對持。
二轉何作三字?等方便如前。
作三尊身無二相應形。
如來形。
性空形。
拼中台及三重界道(準轉字輪品次作金剛薩埵或想印或?字入内作中台拼。
次以此身作第一重拼。
次作釋迦或想印或?字。
直向第三院拼之。
次想文殊或想?字至第二院拼之。
注雲。
更問先定了。
方下拼耶。
為直爾下拼。
故知先在空定了。
方始下拼。
地是謂三重)
中台三重廣狹皆當展轉相半。
假令中台縱廣八尺第一重四尺。
第二重二尺第三重一尺。
阿阇梨言。
本法如此。
若恐大小相去不相稱者稍以意均調之。
于理無失也(若轉字品中台六尺。
第一重三尺。
第二重一尺五寸。
第三重七寸五分)三重各分為三尺。
及作界緣。
先于第一重外界之裡取少分作界緣。
狹廣當以意裁。
此界緣内三分均分。
先定諸尊座位
次定行道供養中間界分(準轉字品以為四重。
即有三線道。
第一為行道。
第二為置供物處。
第三是諸尊座處。
第四是外緣。
三重皆等。
外緣狹也。
界緣空位之中。
運心觀察随其方面分位相應。
諸尊皆都請供養。
阿阇梨有所忌誤或不周悉。
其應請召而無位者皆當運心此中供養。
台外門口與行道處相連取少許。
立門位)
次第二重亦從外向裡分之。
次第三重亦如是。
準轉字品三重外門若有寬地任意大作(雲雲)三重院皆設四門開西。
一門以通出入。
餘門以線橫斷之。
瞿雲。
諸方開門随彼方隅廣狹準為九分。
取中一分為門。
其餘八分門之左右各得四分。
所出入門稍令闊作。
餘門以白色末作畫閉之
二十一加持五色法
加持五色(經雲。
染彼衆生界以法界之味。
釋雲。
以法界色染衆生心同菩提味。
以?字門燒弟子心成灰燼。
後以?字門洗淨清白。
然後染作同實相色。
私雲。
成灰燼者謂初成身。
故于此中準染作之)
第一白色是大日色。
淨法界色(信色)先以大日加持自身(心想?字)或印(是廣大法界印)想身即法界體。
明白無染。
離一切過。
衆生亦爾
次入?字門(白色)能令己身弟子衆生等大日身永離諸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