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日经供养持诵不同第二

首頁
    不得遺謬。

    蓮華金剛部等諸方例此可知。

    畫第三院竟。

    布白色界道建門标也 次往第二重轉身成文殊。

    畫第二重諸尊 一文殊 當釋迦内正東門中。

    轉?言?種? 持真言行者次往第三院 先圖妙吉祥其身郁金色 五發冠其頂猶如童子形 左持青蓮華上表金剛印 慈顔遍微笑坐于白蓮台 妙相圓普光周匝互晖映 二光網童子 文殊北邊。

    轉?種? 右邊應次畫光網童子身 執持衆寶網種種妙璎珞 住寶蓮華座而觀佛長子 三文殊五使者 (列文殊左右)諸奉教。

    言?種????随一 左邊畫五種與願金剛使 所謂髻設尼優婆髻設尼 及與質多羅地慧并請召 如是五使者五種奉教者 二種共圍繞侍衛無勝智 一髻設尼。

    種?? 二優婆髻尼?? 三質多羅?? 四地慧大??種名财慧 五請召?初字 四除蓋障 大日左方。

    轉??言?種?。

    一???。

    二???。

    三???。

    四大????種名哀愍慧。

    五大?種名大慧纏。

    六?種名大慈生。

    七?。

    八? 行者于右方次作大名稱 除一切蓋障執持如意寶 舍于二分位當畫八菩薩 所謂除疑怪施一切無畏 除一切惡趣救意慧菩薩 悲念具慧者慈起大衆生 除一切熱惱不可思議慧 經雲。

    舍于二分位當畫八菩薩。

    謂除蓋障側當作二使者。

    然後如其次第置八菩薩。

    凡例眷屬皆令最初者在右。

    第二者在左。

    第三複在右。

    第四複在左。

    如是一左一右次第置之。

    今此八菩薩中。

    先以除疑怪在除蓋右。

    施一切無畏在左。

    次複以除一切惡趣在疑怪之右。

    以救意慧在施無畏左。

    次複悲念在除惡趣右。

    慈起在救意慧左。

    次複以除一切熱惱在悲念右。

    不可思議慧在慈起左。

    諸餘布例他皆放此 三地藏菩薩 轉?言?大?。

    一寶處種??大。

    梵二寶掌種?經名寶手。

    三持地種?。

    四寶印手?。

    本?大?五堅固意種?經有?字 次複作斯位至于北勝方 行者以一心憶持布衆彩 而造具善忍地藏摩诃薩 其莊嚴巧麗身處于炎胎 雜寶莊嚴地绮錯互相間 四寶為蓮華聖者所安住 及與大名稱無量諸菩薩 謂寶掌寶手及與持地等 寶印手堅慧上首諸聖尊 各與無數衆前後共圍繞 當地藏右置寶處菩薩。

    地藏之左置寶掌菩薩。

    次寶處右置地持菩薩。

    寶掌之左置寶印手。

    持地之右置堅固意。

    如是上首又各于其左右眷屬圍繞 四虛空藏 西方轉?。

    一種?。

    二?。

    三??。

    四??。

    五種?名安慧 次複于龍方當畫虛空藏 勤勇被白衣持刀生炎光 及與諸眷屬正覺所生子 各随其次第列坐正蓮上 今說彼眷屬大乘菩薩衆 應善圖藻缋誠谛勿迷忘 謂虛空無垢次名虛空慧 及清淨慧等如是諸菩薩 常勤精進者各如其次第 而寶莊嚴身略說大悲藏 曼荼羅位竟 此中眷屬所謂虛空無垢菩薩。

    虛空慧菩薩。

    清淨慧菩薩。

    行慧菩薩。

    安慧菩薩。

    如前次第左右列之。

    皆雲等者明此上首諸尊各有無邊眷屬形相。

    如圖 次于外曼荼羅以法界性加持自身發菩提心。

    彼舍三分位當三作禮。

    心念大日世尊如前調色。

    于第三分帝釋方作施願金剛童子。

    三昧手持青蓮華。

    上置金剛慧杵。

    以諸璎珞而自莊嚴。

    上妙绡縠為裙。

    極輕細者用為上服。

    身郁金色。

    頂上有五髻。

    或置密印。

    或置字句。

    真言曰 南摩三曼多勃馱喃(一)鑁 于其右邊光網童子一切身分皆悉圓滿。

    三昧手執寶冠。

    慧手持鈎。

    或置彼印。

    或書字句。

    所謂染字 焰摩方。

    除一切蓋障菩薩。

    金色髻冠持如意寶。

    或書彼印。

    或置字句。

    所謂惡字(長聲) 夜叉方。

    地藏菩薩。

    色如缽孕遇華。

    手持蓮華。

    以諸璎珞莊嚴。

    或置彼印。

    或置字句。

    所謂伊 龍方。

    虛空藏。

    白色白衣。

    身有光炎。

    以諸璎珞莊嚴。

    手持朅伽。

    或置彼印。

    或置字句。

    所謂伊字(長聲) 第二院諸菩薩衆。

    若經中具載形相者。

    一一如本教畫之。

    無文者通用真陀摩尼印。

    當持蓮華。

    華上置如意寶。

    周匝焰鬘圍之。

    或随彼名中義趣以表其相。

    如寶冠菩薩即于華上置寶冠。

    寶網菩薩則于華上置網。

    寶掌則于掌中持寶。

    發心轉法輪菩薩即手中持輪。

    所有諸阙位處皆置賢劫菩薩。

    其使者奉教等皆作卑下之客。

    其使者操持刀棒狀如夾門守禦。

    奉教者或捧持畫印。

    或瞻仰所尊。

    若受指麾教敕守護者則如守門通信有所咨白各随其類也。

    降閻摩尊是文殊眷屬。

    具大威勢。

    其身六面六臂六足。

    水牛為座面有三目。

    色如玄雲作極忿怒之狀。

    六面尊形相大同。

    然有四臂六足。

    或二手二足。

    當檢文殊梵本。

    具足圖之。

    然此等諸尊若餘經中具說形相者。

    亦可依圖畫入曼荼羅中。

    此諸尊毗盧遮那經不載真言手印。

    别出餘經者當依波經授與真言手印。

    令依此經供養次第法行之也 畫第二重竟。

    布白赤黃三色界道建門标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