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印法。
依教修行。
與瑜伽相應。
得于定中見諸尊大會。
然未蒙引入(此則如第一人)次第二人已蒙引入秘密壇中得巡禮供養。
而未蒙聖尊現為灌頂等。
第三既蒙引入大聖衆中。
從初至末一一秘密之行皆蒙聖者方便告示。
如第三人也。
第四者已善修行秘要之道。
現蒙諸尊為作秘密傳教三昧耶。
即為如來所使行如來事也。
第五已具前事又見己身于大會中自作阿阇梨師。
即是入地人也。
此人才入三昧耶即見一切佛會。
乃至十世界微塵大會悉能集之而于其中同彼尊位也(雲雲)
此中第二三昧耶是結緣灌頂也。
第三三昧耶是大法小法受學入壇灌頂也。
第四三昧耶是授傳教位灌頂也。
即前大悲胎藏都會壇中所行法也。
第五三昧耶是今秘密曼荼羅所行灌頂。
此有二種。
一即前第三灌頂時所入則有大悲藏壇大法小法及秘密壇大法小法灌頂也。
二亦前第五灌頂時所入秘密壇傳教灌頂也。
準下第五秘密三昧耶雲。
已具前事又見己身于大會中自作阿阇梨師。
故知此初第五。
亦是阿阇梨位灌頂也。
此大悲壇及秘密壇各有三種灌頂。
今秘密壇事業灌頂文雲。
弟子及師七日作之。
然無别出七日行法。
故知前壇七日行法所未說者今加說之。
故須隻于前說七日行法随其所阙可加此品所說秘密。
故義釋雲。
于此大悲藏生曼荼羅有所阙故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故次第同秘密方便。
然此大悲藏生前已說竟。
何故更說有何差别耶。
然雖前說者是為秘密更有秘中之秘密中之密。
若不得此法者設通達前法亦不得成。
故為最秘要也。
若解此者一切世間出世間諸曼荼羅皆同用之無所不入也(雲雲)
前壇七日法前有四支分。
一阿阇梨支分。
二攝受弟子支分。
三擇地支分。
四擇時支分。
七日時中有六支分。
一治地支分(五日行法)二成就弟子支分(六日行法)三圖曼荼羅支分。
四素辨供養支分。
五灌頂支分。
六護摩支分(七日行法)前品義釋經中雖不說。
而至秘密釋多用此品意。
此品經中前法所說不更言之。
前未說者追加釋之。
故須修此品灌頂七日法。
直依前品七日行法亦加此品秘密行法。
故今前後兩法具阙一一配出
第一阿阇梨支分。
此品問雲。
阿阇梨有幾。
答雲。
有二。
義釋名為見谛未見谛師。
亦名深秘顯略阿阇梨也。
第二阿阇梨支分中明攝受弟子儀式(私名一支分也。
下第六日弟子法中取具十德)此品問雲。
弟子複幾種。
答雲。
說四種弟子。
義釋名為一時二非時三俱非四具一切相。
彼品雲。
若見衆生堪為法器自往勸發。
此品問雲。
雲何知地相(好地惡地上中下成就所用等也)答雲。
最初知地相。
即所謂心地。
義釋雲。
所謂地者是菩提之心。
第三治地支分中擇地支分(私名一支分)彼品雲。
彼堅住受教當為擇平地。
義釋雲。
今造諸壇何處皆得如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平等心地方作大悲曼荼羅。
此品問雲。
雲何而擇治(義釋雲。
雲何簡擇也)義釋雲。
心地應造曼荼羅。
曼荼羅須擇故。
次明擇地。
第四擇地事中擇時支分(此品不釋準前行之。
以下同之)
六支分中第一治地支分。
此有六日行法十五種也(私雲。
初加入堂法為十六也)
二加持供物法三警發地神法
此亦更有八法。
先為一切如來作禮(私雲。
是九方便等)二。
初字門觀。
此品問雲。
曼荼羅何先。
答雲。
曼荼羅初業十二支句生大力持明王。
所應最先作。
住于本三昧解了瑜伽道而作衆事業。
義釋雲。
先住被明王三昧者隻是大日也。
此謂心中置十二字中最初?字以持身也。
欲作曼荼羅要須先誦。
然後即住瑜伽當正觀察。
今此所作宜以何事。
謂随五部五字差别之用。
或方或圓或三角半月等類。
上中下壇宜作何用。
弟子根性雲何。
如是等種種皆知方可作也(私雲。
攝大儀軌取此品意三昧耶前先作初字門觀。
然言初者是曼荼羅最初所作。
十二字中最初?字也)
三。
以三昧耶法界金剛自性加持自身(私雲。
用被甲頂髻大護)
四。
用?字門淨自心地弟子心地道場地。
入秘密法品雲
真言遍學者通達秘密壇
如法為弟子燒盡一切罪
壽命悉焚滅令彼不複生
同于灰燼已彼壽命還複
謂以字燒字因字而更生
一切壽乃生清淨遍無垢
以十二支句而作于彼器
如是三昧耶一切諸如來
菩薩救世者及佛聲聞衆
乃至諸世間平等不違越
解此平等誓秘密曼荼羅
入一切法教諸壇得自在
我身等同彼真言者亦然
以不相異故說名三昧耶
義釋雲。
?字為弟子身。
?字燒業煩惱。
令成灰已心安?字。
流水灑灰令豎生淨菩提心身。
火與風俱依空住。
?五輪具足以十二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