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一切法界與虛空等無所不至。
以此聲字之相表示佛心。
即彼真言實義也。
初句歸命一切諸如來。
次句微濕嚩(二合)古譯謂之毗首。
是種種義。
亦是巧義。
目佉是門。
所謂種種巧度門也。
次雲薩嚩他(去引)是總攝一切法門。
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各以無量無邊巧度門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今則總而論之。
原其旨趣不出四字門故。
所謂●阿●阿(引去)●暗●惡也。
以阿字門故。
一切衆生本有佛知見性。
如來以種種因緣。
為彼淨除眼瞙使開明故。
法花第一句雲開佛知見使得清淨。
即是淨菩提心也。
既得淨菩提心。
當廣示法界藏中種種不思議境界。
令普見一切善知識遍學諸度門故。
法花第二句雲示佛知見。
即長阿(引)字大悲萬行義也。
已具大悲萬行。
次以娑羅樹王花開敷智成大菩提故。
法花第三句雲悟佛知見。
即是暗字義也。
既成佛已。
即以加持力方便普門垂迹導利衆生。
若衆生了知常住時。
如來衆迹都盡。
以無迹故。
名為入般涅槃故。
法花第四句雲入佛知見。
即是惡字門也。
字輪對如來方便智。
更有第五長聲●惡(引)字門。
以無别體故。
此中不說。
若欲指文辨相。
即是歸命句中種種如來巧度門。
以此五字統收一切佛法無有遺餘。
故名為正等覺心也。
複次今且約一途修行次第故。
作淺深差别說。
而實五字各是一如來智。
各各統收一切佛法。
是故下文修觀時。
随舉一心即見一切如來心。
以旋轉無礙故。
名為正等覺心也。
世尊為顯如是義故。
演說此真言時。
一一聲字悉皆普遍法界。
于此四字各出一切字門。
如是一一門展轉複生一切字門
廣軌此次雲。
行者若持誦。
乃至初安住。
不生疑慮心。
随取彼一心。
以心置于心。
證于極淨句。
無垢安不動。
不分别如鏡。
現前甚微細。
若彼常觀察。
修習而相應。
乃至本所尊。
自身像皆現。
即是第一句。
瑜伽阿阇梨。
當依第二句。
于鏡漫荼羅。
作本尊三昧。
觀心自圓滿。
微妙如圓鏡。
鏡中有八葉。
大寶蓮華王。
白嚴好須蕊。
台中有種子。
轉種子色聲。
即大日如來。
真實加持身。
即是正覺句。
次應捧念珠。
菩提與蓮子。
金剛光好者。
貫穿一百八。
持珠當于心。
四時及三時。
乃至于二時。
當心住等引。
三麼四多地。
念大日本明。
一百或一千。
數滿三洛叉。
作心意念誦。
出入息為一。
短聲與長聲。
常一一相應。
異此而受持。
真言阙支分。
自尊為一相。
無二無取着。
不壞意色像。
勿異于法則(已上)次出百光王印明
百光王印真言
軌雲。
即時住于智生三昧。
而說出生種種巧智百光遍照真言曰(金剛合掌。
舒臂頂上。
時時搖動)攝軌同之廣軌雲。
二羽金剛合。
或作五智印。
即置于頂上。
微加搖動之曩莫三滿多沒馱喃(引一)暗。
欲布百光王暗字在其中。
次輪布十二伊等至邬奧。
第二迦等二十五字。
第三輪迦(引)等二十五。
第四劍等二十五。
右施轉布。
相接三七遍加持(私雲。
此後五字有人加下頂戴盤珠之句。
案玄青三卷應屬百光也)記雲。
先結金剛合掌。
頂上置暗字。
次以伊等十二字右旋敷之。
以為初重輪。
次以短聲迦等二十五字亦右旋敷。
以為第二重輪。
二十五字除末入字以下亦爾。
次以長聲迦等二十五字旋敷。
為第三重。
次布鈎等二十五字。
為第四重。
是為四重曼荼羅(私雲。
有雲。
以伊等迦等鈎等。
如次有眉間喉心臍。
更)(檢對記)若複壇中先置暗字而為初重。
乃至以鈎等二十五字一一旋布。
如是而作四重曼荼羅。
如頂上也。
如是輪布已了。
以金剛合掌誦暗字真言。
以舉頂向前三度搖之(次第此次置四言十二句)(偈。
私雲。
其偈雲。
世間衆生。
無量諸苦或當救度。
令離惡趣。
除諸煩惱。
令得解脫。
所有衆生。
種種煎迥。
令起大)(悲。
發菩提心。
為苦衆生。
而作歸依)
經百字生品雲。
爾時毗盧遮那世尊。
觀察諸大衆會。
說不空教随樂欲。
成就一切真言自在。
真言之王。
真言導師。
大威德者。
安住三三昧耶。
圓滿三法故。
以妙音聲告大力金剛手言。
勤勇士一心谛聽。
諸真言真言導師。
即時住于智生三昧。
而說出生種種巧智。
百光遍照真言曰。
南麼三曼多勃馱南暗
佛告金剛手此一切真言真言救世者
成就大威德即是正等覺法自在牟尼
破諸無智暗如日輪普現是我之自體
大牟尼加持利益衆生故應化作神變
乃至令一切随思願生超悉能為施作
神變無上句故當一切種淨身離諸垢
應理常勤修悉願佛菩提(私雲。
經一品隻是也)
義雲。
此是暗字一切真言之心。
于一切真言最為上首。
當知此是不空教真言也。
不空者随一切衆生有所見聞觸知無空過者。
皆必定安于無上菩提。
故名不空也。
複次随彼善願皆能滿足。
乃至衆生大菩提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