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餘一切應不發心(一)又若有情發菩提心即觀阿字故說阿字為菩提心。
未發心前即無阿字。
故非紙上無心阿字發菩提心(二)又以五字布身五處。
阿字布臍下名為地輪。
地輪形方。
其色如金。
是名菩提心。
是修觀行之方便也。
非于有情臍下本形五天阿字(三)又觀阿字唯取字門本不生義加持自心本不生理。
然法相非取阿字點畫。
亦非松煙墨塵。
若以阿字點畫墨塵則彼世兒所書點墨何不皆發菩提心耶(四)答。
阿字為發菩提心亦有四釋。
一淺略釋。
西域記雲。
劫初梵王始制。
有四十七字。
随地随事派流弘大。
大日經義釋雲。
以佛出世迹在五天且以梵字為真言體。
若約實義一切世界六趣言音悉為真言(雲雲)故以阿字為菩提心。
唯取字義故。
諸世界文字言音诠不生義皆是菩提心義。
非唯阿字。
二深秘釋。
大日經雲。
大日自身以一音聲四處流出。
遍滿法界無所不至。
義釋雲。
佛身舉體四分而出。
所謂四種阿字故。
及聲遍滿法界以成體性無所不至。
供養法疏雲。
若深秘釋大日如來說此阿字(雲雲)故知法界色心皆以大日為體。
一切色心皆具阿字形聲故。
如文字實相義雲。
頌雲。
五大皆有響。
十界具言語。
六塵悉文字。
法身是實相。
且釋色塵文字頌雲。
顯形表等色。
内外依正具。
法然随緣有。
能迷亦能悟(雲雲)白赤黃青黑等是顯色。
方圓長短角等是形色。
取舍屈申行住坐卧等是表色。
有情非情皆具此三悉名文字。
凡有三色皆名為字。
且如若白若方若取則為其名。
名即字也。
字聚成文。
前白方取則為其诠。
诠即字也。
一種法界三種世間皆有内外風氣。
發響名之為聲。
聲所诠表名之為音。
且如地聲散丸音别。
是名地火之聲音也。
如說色塵香味觸法皆準可知。
且如香塵。
凡有香氣名之為香。
名即字也。
名有貴賤名之為文。
香若發響名聲散丸音别名音。
又于有情且人為名。
名即字也。
人有男女為文。
風觸七處為聲。
五音八轉為音。
又于非情且草為名。
名即字也。
草有強柔為文。
相擊發響為聲。
聲有強弱為音(雲雲)如此字聲大日如來本初體性之所變現。
非始成佛。
強流身分令遍諸法。
是故凡有諸法文字必以阿字為始。
諸法音聲必以阿聲為始。
故知行者阿字發菩提心即是大日阿字發菩提心。
如說有情阿字發心非情阿字發心亦然。
三秘中深秘釋凡約佛身有四曼荼羅。
若性得四若修得四。
皆佛身相。
此四一體。
毫無差殊。
若色若心如人色心。
若合若散如空萬法。
故如羯磨曼荼羅身發心成佛自餘三曼荼羅身亦皆發心成佛。
故供養法疏雲。
秘中深秘釋阿字自說阿字。
如自說者自發亦然。
四秘秘中深秘釋。
悉昙雲。
此阿字非佛天人修羅所作。
本是自然道理所作。
故是真如随緣變現形聲。
若有情以真如随緣故發心成佛。
亦阿字以真如随緣故發心成佛。
既言真如變作阿字。
故知有情非情皆具阿字。
同一真如所變作故(雲雲)
問。
如天台雲草木等有佛性心性心法中道三身佛性佛乘大車今真言宗亦同此一一有難。
一難佛性。
昔有神泰法師诤中引諸論雲。
有情界中更有二分。
一分有性發心成佛。
一分無性不發成也。
靈潤法師诤中引涅槃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凡有心者悉皆當得阿耨菩提。
又雲。
非佛性者所謂牆壁瓦礫無情之物故知一切有情非情皆有真如佛性。
然而非情阙行佛性。
唯有情界皆當作佛。
後肪法師及基法師皆雲。
一切有情無情皆有真如佛性。
然而無性阙行佛性。
唯有性者皆當成佛。
故知草木真如佛性非成佛性(雲雲)二難心性法相五唯識中雲。
一識性故名唯識者。
謂是真如。
真如是唯識之性故雲稽首唯識性也。
今雲草木有心性者即同法相(雲雲)三難心法。
昔有外道薩遮尼揵子。
此雲離系子。
是出家外道。
立雲。
一切草木皆悉有心(宗)以睡眠故(因)如夜合等(喻)又東大寺壽靈法師執佛受苦身爛命死。
如彼立雲。
諸佛受苦(一宗)如來回心(一宗)心法質礙(一宗)草木緣慮(一宗)同一無性故(一因)緣起相由故(一因)六相圓融故(一因)佛即衆生故(一因)二乘即佛故(一因)色法即心故(一因)今雲。
證道說草木有心者即同邪義(雲雲)四難中道。
大品雲。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智論中論雲。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是中道義三論廣百論立真性空竟雲。
已開妙中道(雲雲)故知彼言因緣所生法亦是中道義是十因緣所生有情。
非謂非情(雲雲)五難佛乘大車。
天台唯以諸法實相百界三千名為佛乘大車而有菩薩無漏正慧為大白牛。
引彼大車到大菩提。
故知三種世間是所引車。
其中國土非正慧牛。
何以發心修行引車(雲雲)答。
一會一難雲。
諸師立義非今所用。
法華輔照雖集天竺大唐日本佛性诤論非皆用之。
然金錍論雲。
涅槃經雲。
非如來者說為如來。
謂一闡提等。
非涅槃者說為涅槃。
謂五陰法等。
非佛性者說為佛性。
謂牆壁瓦礫。
若牆壁非者一闡提五陰亦非(雲雲)二會二難雲。
法相識性非今所用。
起信論雲。
心真如門受薰變成八識色心(雲雲)三會三難雲。
今雲草木等有真如淨心。
真如淨心具九識性故不同彼草木睡眠草木緣慮(雲雲)四會四難雲。
諸大乘許一切色心皆從緣生非唯有情故今色香中道亦通色心(雲雲)五會五難雲。
百界三千為大車體。
其三千中五陰衆生亦以為牛。
若許陰生為牛亦許國土為牛(雲雲)
問。
華嚴經雲。
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
三界唯一心。
心外無别法。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雲雲)法相亦以為唯識證。
天台亦以為唯心證。
并約自心佛心及衆生心為唯心證。
不取色法。
其義已成。
而今更雲草木有心。
取煩不少。
且如法相五唯識中二識相故名唯識者。
謂八識也。
三識所緣故名唯識者。
謂六塵也。
四識作故名唯識者。
謂不相應行時方數量等二十四法(雲雲)又攝大乘論十一識中。
處識謂國土等。
數識謂一二三四乃至僧祇。
方識謂十方等。
時識謂三世。
等言識謂言說等(雲雲)此并有情識遍諸法。
非諸法中各有别識。
又時外道雲。
時生萬法。
方外道雲。
十方能生萬法(雲雲)今雲。
一切色心。
萬法皆有心者時方之心。
同彼外道。
又處識若發心者亦彼一二三四等數十方三世言說等識豈皆别有其體。
發心修行成佛乎。
答。
如有論雲。
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可檢正文)名則心法。
故知萬法雖多攝色心盡。
約此二法今立一體。
非謂色中萬法心中一法一一更有别别心也。
問。
法相諸經論生死煩惱皆悉無始故雲生死無始有終涅槃有始無終。
此約一一有情無始流轉今始成佛更不成凡夫。
有情生時有正有依。
有情去時依正随滅。
今如所立一一色塵無始傳來色還成心。
心即成佛。
金錍論中以五陰雖生滅而佛性不生滅。
例草木雖起滅而佛性不起滅。
此例一一色塵皆有心性佛性。
若爾有情死時心生他界。
色塵滅時心生何處。
答。
法相經論本有生死故雲無始。
今天台雲。
維摩經雲。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此有二義。
一以無明為無住本。
二以法性為無住本。
如璎珞雲。
使無法起故名無始。
依無始故得有生。
得住地即無明也。
依生得住地故得有作。
得住地即四住也。
此說有情。
身中亦有五陰。
五陰雖滅有第八識托生他界此第八識真如為體。
今約色法亦複如此。
使無法起故名無始。
依無始。
故得有色性。
有色性故得有色法。
草木雖滅色性不滅。
遍一切處更無來去。
如此性相真如為體。
真如體故常有覺性。
有覺性故發心成佛。
問。
有情具九識故第六意識分别善惡發菩提心。
今色塵等現阙八識。
已無意識。
何以發心。
答。
有情第九淨心變成八識。
八識能現七識故。
亦非情第九淨心變成八識。
八識亦現七識。
已有第六何不發心。
問。
若爾今現所有草木色塵亦有八七識耶否。
答。
色塵當體為第九識。
第九識中有八七性非草木等現有八七。
問。
若爾如一一有情各有九識亦一一微塵各有九性耶否。
答。
龍樹十識中雲。
八識如常。
第九識一切一心識。
謂一切各有一心也。
第十一心一心識。
謂一切共有一心(雲雲)故知一一有情一一色塵共有一心。
故雲一心。
非謂情非情各有一心。
即同金碑論雲虛空佛性一切處有。
非謂一一有情草木各有一一佛性一一因果(雲雲)
問。
若如所立是即色塵變成有情故同大佛頂經魔事狂說。
如彼經說未來行者識陰魔事中雲。
若有行人忽有内覺三界唯心。
心外無别法。
有情變作草木。
草木變作有情。
複有内覺我心即盧舍那。
盧舍那即我心。
菩提非遠回心即到。
自發此覺亦為他說。
國王大臣一切世間供養恭敬。
師檀命終共入地獄。
答。
此有二會。
一雲。
初魔事是法相所發。
故法相雲。
三界唯心。
心外無法。
有情第八變現器界。
器界壞已唯歸第八(雲雲)後魔事是禅門所發。
故禅門雲我心即佛。
初心即極(雲雲)天台真言同雲。
真如變成無情之時情性一如。
非是無情。
現有心慮。
有情變成無情無情變成有情。
而若魔事發雲。
有情無情互相變轉(雲雲)天台真言同雲。
我心雖佛而能觀到佛。
而若魔事發雲。
我心佛故暫念即到(雲雲)
問。
依弘決意一色一香具三身性。
若爾報身性故一色一香發心修行十地滿足當得三身。
答。
一色一香當體真如當體。
真如故性具八識。
八識現時發菩提心。
十地滿足當得三身。
問。
若爾一色一香真如之體何時變現八識相用。
答。
三世常恒有情非情真如薰習念念變現。
然約薰習有無明薰故真如變作妄法八識。
善法薰故真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