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抄第二

首頁
    作覺法八識此說自性自然薰習。

    若約他緣諸佛菩薩變轉色心或轉草木以為有情。

    乃至永轉此依理具方有事用。

    當今行者或用有情作善法事。

    或用非情作善法具。

    并得善法薰習之緣。

    故知佛法承事壇場界地燒阏塗華為善法薰得佛種起。

    皆是未來發菩提心之人(雲雲) 問。

    第三發心雲何。

    答。

    菩提心義雲。

    發菩提心經雲。

    發菩提心者先當堅固于正願。

    所謂四弘誓等立志堅強作大要誓常修正行。

    所謂六波羅蜜等。

    故此佛刹經中虛空王之誓雲。

    對于大衆前我發菩提心。

    誓度諸衆生皆離于衆苦。

    願從今已後。

    若我有染污嗔恚嫉妒心并我慢貪愛是欺诳十方及現在諸佛。

    乃至雲。

    由斯誠實言地六種動。

    我若不實語四大互遷易等。

    又雲。

    立決定誓有五事持故。

    一者能堅固其心。

    二者能制伏煩惱。

    三者能遮放逸。

    四者能破五蓋。

    五者能勤修行六波羅蜜等若具如是誓願堅固勇猛修施戒忍進定慧慈悲喜舍無有退轉。

    是名真發菩提心也(文)私雲。

    初文是發菩提心之行事也。

    後文是由發心力得住持力(雲雲)菩提心論雲。

    當發如是心。

    我今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求餘果。

    誓心決定故魔宮震動。

    十方諸佛皆悉證知。

    常在人天受勝快樂。

    所生之處憶持不忘。

    若願成瑜伽中諸佛菩薩身者亦名發菩提心。

    何者為次諸尊皆同大毗盧舍那佛身(文)私雲。

    初文是約法發心。

    後文是約人發心。

    若真言門凡夫已了四重人法皆是大日果德故。

    設雖發五乘三昧道心求成五乘身者亦名發菩提心。

    若總若别并發三種菩提心也。

     問。

    天竺外道二乘不信大乘。

    大唐道士稱李老君。

    為釋迦佛雖複信佛不求成佛。

    天竺大唐自餘賢愚。

    我日本人。

    乃至市厘皆知成佛。

    故瑜伽雲。

    東方有一小國但有大乘姓人。

    法相古德判為日本。

    涅槃經雲。

    雖複具足一切煩惱而知如來秘密之藏。

    是名初依菩薩。

    若爾此等有成佛心皆是發菩提心人欤。

    答。

    且如天台圓教說有六即成佛。

    六即成佛各有發心。

    今且準之令義易知。

    一衆生本有菩提薩埵。

    是理即位發菩提心。

    二若聞自心本有發菩提心以去。

    是名字即發菩提心。

    三一念觀行發菩提心以去。

    是觀行發菩提心。

    四觀行成就發起與佛究竟少分相似大菩提心以去。

    是相似發菩提心。

    五開發一分真佛淨菩提心以去。

    是分證發菩提心。

    六開發妙覺究竟實菩提心是究竟發菩提心。

    金剛頂經雲。

    一切衆生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

    是理即發菩提心(一)今諸凡夫聞自心佛。

    不生疑慮。

    是皆名字發菩提心。

    故鴦掘經雲。

    若聞釋迦名号雖未發心而已是菩薩(二)但涅槃經初依菩薩是觀行初。

    非觀行人。

    華嚴經雲。

    菩薩于生死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

    彼一念功德深廣無岸際。

    如來分别說窮劫不能盡。

    是觀行位發菩提心(三)如法華經五法行力六根清淨上從諸佛下至法界皆現身中。

    是十信人與佛相似。

    故仁王經雲。

    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别三界苦輪海。

    是相似位發菩提心(四)如法華經龍女即身證得三身入初住位。

    法身寂光。

    報身實報。

    化身無垢俱時成佛。

    故法華雲。

    發菩提心能至菩提。

    華嚴經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所有慧身不由他悟得如來。

    一身一切身湛然應一切。

    是分證位發菩提心(五)心地觀經雲。

    一切諸佛受法樂時。

    五相成身中有發菩提心。

    是究竟位發菩提心(六) 問。

    六即是天台義。

    今真言中未聞名義。

    何故準用。

    答。

    大日經義釋中。

    或約通地或約别地或約圓地以明真言修證淺深。

    已如上行位中所引。

    今準其意約圓六即以明真言發心高下。

    一代五教菩薩發心地位具如上行位中(雲雲)今義釋有巧拙二觀。

    諸善知識才見世間心萌動便識一毫善自緻菩提。

    如如意寶在石樸中世人不識。

    别寶者見便識(是似理即名字)次以三種三心拔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如以利鐵鑿去粗礦(是似觀行)次觀無緣乘法無我性如漸近寶土其名漸耎。

    以藥養之礦穢消化不傷其質。

    爾時粗垢已除尚有細垢(是似相似)次生極無自在心如洗以灰水磨以淨疊方便瑩發(是似分證)爾時生于佛家如既得光顯置之高幢普雨衆物(是似究竟)若行者直從真言門得見心寶如善仙人咒術以咒力取之。

    雖巧拙難易不同而獲寶終無異路(文)故知天台引涅槃貧女家有寶藏(一)知識示之(二)芸除草穢(三)漸漸得近(四)近已藏開(五)盡受用之(六)六事喻圓六即。

    是今真言名拙名難。

    仙術直到喻真言行為巧為易。

     問。

    五種地位發心差别已如上行位中。

    今于此中五種菩薩位位發心行事雲何。

    答。

    發菩提心經虛空王立誓雲。

    對于大衆前我發菩提心。

    乃至我若不實語四大互遷易。

    是别菩薩最初發心行事。

    何以知。

    别文雲。

    四大互遷易是别教事事不融意。

    若約圓教如大品雲。

    佛坐方木在尼師檀告比丘雲。

    此木中有地水火風之分。

    皆互有分故互遷易。

    如此别教菩薩行事。

    五種菩薩發心行事亦皆如是。

    問。

    對大衆前者誰大衆耶。

    答。

    冥顯真像三寶皆為大衆。

    佛世滅後皆發心故。

     問。

    三業之中何業先發。

    答。

    先由聞慧了知佛道。

    次心先發求菩提心。

    後口乃發求菩薩誓。

    問。

    必具三業行事成發菩提心耶。

    答。

    昔釋迦菩薩最初逢釋迦佛發大願雲。

    我當成佛亦号釋迦。

    彌勒菩薩昔亦逢彌勒佛。

    發大願雲。

    我當成佛亦号彌勒。

    此等佛世三業共發(一)諸經得益衆中多有發菩提心之人。

    此等佛世身心非口(二)吠琉璃王打殺城中無量衆生強敕令發菩提心。

    時入死刹那發菩提心。

    各各發心。

    此等佛世心口非身(三)若降三世金剛降伏魔醯首羅。

    乃至于死悶絕之中發菩提心授記作佛。

    此等佛世心非身口(四)此佛刹中彼虛空王對衆發言發菩提心。

    此等滅後三業共發(一)正像法中善男女等心願成佛未必對衆。

    此等滅後身心非口(二)善男女等身在刑戮觀苦樂佛心念口言。

    此等滅後心口非身(三)聞虛空藏菩薩名者臨命已終唯有微識身口不覺。

    菩薩來到以知識形教令發心。

    此等滅後心非身口(四)天魔變化詐現發心。

    愚人交衆儡同口言。

    并非心發不攝發心(雲雲) 問。

    十界衆生各于何時發何菩提心耶。

    答。

    一佛界中若約因分位位發心進入上地。

    若約果分普賢行願自他法樂常恒發心修行證果受樂(雲雲)二。

    菩薩界三教果頭有教無人。

    唯有用人不至佛果。

    此三總名菩薩法界。

    前三菩薩各入後三發菩提心。

    三藏菩薩未斷通惑。

    不至界外界内回心。

    通别菩薩亦生有餘。

    别教初地入圓證道故地前人與通菩薩或在界内界外回心(雲雲)三藏菩薩回心後三直名後三菩薩。

    通教初心自有三義。

    一共通。

    二通别。

    三通圓從通一門成三菩薩。

    若斷通惑接入後教亦有三人。

    一别接通。

    二圓接通。

    三圓接别。

    此等并約法華以前。

    若至法華一切開會名為引接。

    非被接也(雲雲)三四二乘界中藏通二乘若因若果在界外回心。

    四教菩薩之道。

    三藏忍位以前回心。

    以上不回。

    如俱舍說。

    通教見道以前亦皆回心。

    如般若說。

    此二教中不知界外。

    别教說。

    彼藏通二乘住無漏界。

    四果支佛八六四二十千劫到菩提心處。

    圓教說。

    彼藏通二乘若因若果界内界外皆悉開會為菩薩道(雲雲)五六七三善道中法相論雲。

    諸趣悉變化。

    唯除淨居天。

    故淨居天唯有那含不發大心。

    自餘皆發。

    大般若雲。

    淨居天子來下聞經發菩提心。

    無量義雲。

    昔在鹿野說四谛法。

    八億天子來下發菩提心。

    婆沙論雲。

    八萬時分天子鹿野發心。

    此等天也。

    諸經多菩提心之人。

    是等人也。

    仁王經雲。

    百億阿須輪王得一三昧門二三昧門。

    此非天也(雲雲)八九十三惡道。

    錫杖梯橙經雲。

    毒龍聞聲發心命終。

    是等畜生也。

    方等經雲。

    有不可見有對聞法發心。

    是臭毛鬼等也。

    方等經中婆薮入獄引地獄人來至佛所聞法發心。

    華嚴經中都卒天子命終入獄即身成佛。

    是地獄也(雲雲)天台雲。

    由戒升沉由乘遇佛。

    戒有三品謂上中下。

    持得三果。

    三善為下三乘為中佛乘為上。

    破得三果謂三惡趣。

    乘有三品。

    三藏為下通别為中圓教為上。

    于此戒乘各有四句。

    一戒緩乘急。

    二戒急乘緩。

    三乘戒俱急。

    四乘戒俱緩。

    且由三品戒緩雖堕三惡。

    而由三品乘急值四教佛。

    如說三惡自餘準知(雲雲) 問。

    四州四有四生幾能發心。

    答。

    諸論多明南洲發心北洲難地也。

    而大集經雲過去。

    五百如來出北郁壇。

    如說北洲東西準知(雲雲)中陰經中佛臨涅槃經無色界及中陰界說法度人。

    諸論多明死生二有是刹那。

    故不能發證。

    而虛空藏經中最後微識發心。

    又天台雲。

    欲求男女恭敬觀音。

    觀音感應其托胎者雖無福智而令修因(雲雲)俱舍頌雲。

    人傍生具四。

    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

    鬼通胎化二。

    四生有二。

    一胎。

    卵濕化。

    二觸臭妙聲。

    四生發心準六趣說(雲雲) 問。

    上來唯是天台四教四乘發菩提心。

    今真言門諸乘回心發菩提心雲何。

    答。

    大日經宗一切智智平等心地畫圖四重壇中一切諸身應同一切衆生四乘十界。

    随其所樂令得其果。

    其衆生等道機傥熟引入壇場令觀法界曼荼羅像與授三密加持之道。

    彼随自乘修其法時。

    各于自心幹栗馱處令觀大日八葉蓮華。

    開心實相即身成佛。

    一切胎藏秘法皆修九方便中已有發菩提心偈頌真言印契。

    蘇悉地法皆修八方便中亦有發菩提心願偈。

    一切入壇修三密者。

    從初發菩提心至究竟地皆用此法(雲雲)金剛頂宗本覺心法身妙法心蓮台具足三身德三十七法身普門諸三昧發生曼荼羅。

    自受法樂已令他受法樂。

    乃至遍滿法界現八相成道。

    應九界有情滿世出世願。

    傥候大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