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者一切人天幹栗馱心皆亦如是。
若薩婆多小乘部師亦說八分幹栗馱為心。
若引入時亦于彼心令觀心蓮。
若化他部小乘師以前念後念為心。
若引入時令觀質多之心以為心處心令悟前後念中意生八葉之蓮。
若諸大乘師說心無自性托緣而生。
若引入時令觀質多之心托緣而生本無自性。
亦以質多為心處心令開心蓮(此四家計天竺現傳)以三家計者一切二十部五百部等皆亦如是。
問。
若于諸外道大小乘計皆開實心令觀心蓮者。
何故大日經破外道三十計及諸大乘計耶。
答。
若未引入皆悉可破。
若引入時順世八心違世八心皆大悲藏之妙行也(違順八心具出經疏。
)
問。
菩提心論雲。
凡夫人心如合蓮華佛心如滿月(文)若爾幹栗馱八分如合蓮華。
佛心非如開蓮華耶。
答。
凡夫八分肉心如合蓮華于此心處若見本心形如月輪。
是名佛心。
于此心月觀為蓮華名為妙法芬陀利也。
問。
前雲約塔心積聚精要名矣栗馱。
若今世人呼盤等中亦皆名心。
是何心耶。
答。
且如塔心衆材積聚中精要也。
故如盤心亦是衆塵積聚中精要也。
故可名矣栗馱。
問。
若九識中有矣栗馱心耶。
答。
有雲。
若如來藏名心是以真實為心。
若以八識名心是以積聚為心。
若第六識名心是以慮知為心(慧紹。
取意文。
)故第八識亦名矣栗馱心。
問。
前以質多為積聚心而非精要。
今阿梨耶亦唯積聚而非精要。
何名矣栗馱耶。
答。
有人總以八識為積聚心。
今以第八名為積聚精要之心者。
阿梨耶唐雲藏識。
即與積聚精要義同。
故無失也。
問。
大佛頂雲末摩(注雲心)大日經義釋雲。
佛敕荼吉尼許食應死人之心。
其心名人黃。
如牛有黃。
是何心耶。
答。
俱舍論雲。
末摩是水。
有雲。
人頂有七甜滴。
一盡即病。
七盡即死(吉藏。
取意文)然大佛頂雲。
末摩輪藍(注雲。
心病)是今世心痛之病。
非頂病也(更問。
私會恐是頂滴盡故心痛病生)又人黃者恐是肉團心藏(更問)上來釋心字竟。
問。
菩提心義雲。
求覺之心名菩提心者。
六合釋中何釋意耶。
答。
文雲。
發求菩提之心名菩提心。
依主釋也(文)問。
六合釋是法相所用。
今真言宗何故用之。
答。
有雲。
西國現傳。
凡釋名義用六合釋(取意文)玄奘西遊始傳此釋。
真言後來。
用彼國風有何妨乎。
問。
六合釋何。
答。
有财最勝。
正辨雲。
自大唐起。
于貞觀有慈恩三藏至。
譯主律師。
躬遊西天足履中土。
依五印風俗傳六釋軌儀。
謂西域相傳。
解諸名義皆依别論陳六合釋。
梵曰殺沙摩娑。
唐言六合。
法有二義乃成六釋。
非一義者無合相故。
亦可以義添名應言六離合釋先離後合。
必應然故。
知言佛陀即顯覺者。
覺者謂五蘊假者。
覺謂四智能覺此為離也。
有覺之者得覺者名。
此為合也。
二義相濫六釋簡之。
一義不然。
便非所要如說菩提。
但翻為覺。
既唯一義。
即無六釋。
其六者何。
一持業。
二依主。
三有财。
四相違。
五鄰近。
六帶數此。
有頌言。
以自及自他以他與俱非
通二通三種如是六種相
釋曰。
第一持業。
持謂任持。
業謂業用。
體能持用名持業釋。
如無性攝論解大乘雲。
亦乘亦大故名大乘。
謂大是體體性大故。
言乘是用用能運故。
以大持乘故名持業。
或曰同依。
依謂所依。
二義同一所依體故名同依釋。
如大與乘。
即是二義同依教等故曰同依。
頌言以自顯此初釋。
以自體業而為名故。
第二依主。
依謂能依。
主謂餘法。
以自依餘名依主釋。
或複主者是從喻名。
如世臣屬依于王主。
又名依士。
士謂士夫。
從法從喻二釋如上。
如無性論解大乘雲乘之大性故名大乘。
謂有為名乘以無為稱大。
大為乘性以大依乘故依主。
頌言自他顯第二釋。
以自兼他而為名故。
第三有财。
有謂所有。
财謂餘法。
全取餘名是有财釋。
亦曰多财。
皆從喻說。
如人有多财名有多财故。
如正理論釋俱舍名藏。
或是所依。
猶如刀藏。
謂彼對法是此所依。
引彼義言造此論故。
此論以彼對法為藏名對法藏。
謂發智論等名對法名藏。
今俱舍論全取彼名名對法藏。
是有财釋。
頌言以他顯第三釋。
全以他法為己名故。
第四相違。
相顯二法。
違即互乖。
二體各殊名相違釋。
如瑜伽論決擇分初名五識身相應地意地。
五識與意其體各别。
雙舉兩法而為一名。
義準應加與并共及。
如因明論說能立與能破。
但瑜伽論略無與字。
頌言俱非顯第四釋。
如唯識頌說末那識。
并我愛我慢及餘觸等俱。
此及餘字非自他名。
謂非自随惑名。
亦非他觸等名。
然及餘言能顯末那識。
八随惑相應是相違釋。
非如明闇相違之義。
無相違法而相應故。
準此即是俱非自他名相違釋。
義與前别兩朝三藏傳說不同。
第五鄰近二顯第五釋。
鄰近是假依二種立。
一依主鄰近。
如言念住觀。
觀者是慧與念相應。
慧由念力持令住故。
念住之觀依主鄰近。
二有财鄰近。
如但言念住。
此是慧體。
而取念名從彼增強以立名。
故有彼念住有财鄰近。
然由持業唯自為名。
又彼相違非自他自。
今斯鄰近要取他名。
故鄰近中不說有二。
第六帶數。
帶謂挾帶。
數謂算數。
挾一等言成帶數釋。
頌言通三顯第六釋。
帶數亦假依三種立。
一持業帶數。
如言百法。
百法故。
二依主帶數。
如有說言。
眼等六識是。
眼等六能依識故。
三有财帶數。
如有說言。
觸謂三種。
三種非觸取彼名故。
無相違者其義複易明。
不說鄰近由彼假故。
不可言假。
複依假故。
問。
古法相師用二種門。
一随轉理門。
二真實理門。
新法相師用此六釋。
新華嚴師亦依六釋。
若三論宗用二種門。
一理内。
二理外。
若天台宗用四種釋。
一因緣。
二約教。
三本迹四觀心。
今真言宗用幾釋耶。
答。
若大日經義釋有三種釋。
如雲于此經文有淺略釋有深秘釋。
于深秘中亦有淺深。
若供養法疏亦有三種。
一深秘釋。
二秘中深秘釋。
三秘秘中深秘釋兩文相合即成四種。
問。
且約阿字用四釋何。
答。
一約淺略釋阿字是梵王傳。
二約深秘釋是大日如來說。
三約秘中深秘釋阿字自說阿字。
四約秘秘中深秘釋真如理智自說阿字(供養法疏三釋文。
今加淺略釋。
)
問。
以此四釋釋菩提心雲何。
答。
若起信論雲。
以熏習因緣故則令安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
以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自信己性(文)菩提心義引此論雲。
發記妄心求菩提故名菩提心者是淺略釋。
以妄求真故。
若金剛頂所說一切有情本有普賢大菩提心一切如來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
若大日經及義釋雲。
金剛手問言。
菩提心名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若一切智智即菩提心者。
是中誰為能求。
誰為所求。
誰為可覺。
誰為覺者。
誰能發起此心令至妙果。
佛言。
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
何以故。
本性清淨故。
衆生自心實相即是菩提。
無量功德皆悉成就者是深秘釋。
修·性本有故。
若大日經以阿字為地輪方壇名菩提心。
若金剛頂上下十峰五智金剛及心月輪名菩提心者是秘中深秘釋。
色心一體故。
若十地經雲。
法性本寂随緣轉。
由此妙慧向十地。
此則真如不變故。
雖恒寂滅而真如随緣故染淨緣起者是秘秘中深秘釋。
寂照一如故(當于體性門廣明。
故此且止雲雲)已上略釋通名竟。
問。
菩提心論行願勝義三摩地三菩提心别别釋名雲何。
答。
所行名行發願為願故名行願。
止息劣法觀顯勝義故名勝義。
梵雲三摩地。
大唐雲等念故。
金剛頂訣雲。
三昧耶者正翻為等持。
三摩地者正翻為等念。
(舊雲等至。
)謂遍一切處等持自智即入一切如來智也。
即入一切普賢智持此智行猶如金剛。
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
故華嚴經雲。
佛身普放大光明。
色相無邊極清淨如雲充滿一切土。
處處稱揚佛功德。
光明所照鹹歡喜。
衆生有苦悉除滅。
各各恭敬起慈心。
此是如來自在用(雲雲)等持諸佛自行化他萬德故名等持。
平等護念故名等念。
無所不至故名等至。
問。
且初所行何行發願何願。
答。
且依彼論雲。
修習之人常懷是心。
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取意文)是名發願。
言利益者勸發有情安住菩提。
言安樂者随願給付安在快樂(取意文)是名所行。
問。
此行願者何等法門。
答。
願是願波羅蜜。
行即四弘六度一切萬行。
問。
大日經金剛頂等正以何法為行願耶答。
此二經宗亦以五大願十度等一切萬行為行願也。
問。
大日經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三句大統中以此行願攝何句耶。
答。
義釋雲。
般若所明六度十八空三昧道品總持門等皆入大悲句中。
即彼萬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說名方便(文)問。
金剛頂經三十七尊各有四門。
諸佛三三昧心秘密神變相親承受教示授與佛菩提。
此中以彼行願攝何門耶。
答。
三十七尊各第二秘密神變相中有十二變。
其第十二神變文雲。
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
乃至成就無上悉地果故(文可檢論文)上來略釋行願竟。
問。
次劣法何法。
勝義何義。
答。
且依彼論厭棄凡夫外道二乘十地菩薩狹劣。
又深知一切法無自性。
若覺悟已妄想止除從真起用。
萬德斯具名為勝義。
問。
知一切法無自性自勝義菩提心意何。
答。
涅槃經雲。
佛性有五種名亦名第一義空等(雲雲)第一空亦名勝義空。
今觀第一義空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