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抄第一

首頁
    。

    求菩提之心名菩提心。

    問。

    今真言宗正以何法為勝義空。

    答。

    大日經雲。

    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

    是阿耨菩提乃至彼法小分無有可得。

    何以故。

    虛空相是菩提。

    無知解者亦無開曉。

    何以故。

    菩提無相故諸法無相。

    謂虛空相。

    性同虛空即同于心。

    性同于心性即同菩提(取意文)若守護國界經文全同此經。

    即金剛頂勝義空也。

     問。

    此經以如實知自心為菩提者。

    先其自心何耶。

    答義釋雲。

    說此頓覺成佛入心實相門亦為決了十方三世一切佛教。

    如一切經中皆是漸次開實相門。

    彼言諸法實相者即是此經心之實相。

    心實相者即是菩提。

    更無别理也。

    但為薄福衆生且令淨垢。

    然後為說即心之印今經則不如是。

    直約諸法令識其心。

    所以為秘要之藏也(取意文)問。

    一切經論所說實相不同。

    且阿含經婆娑論等亦明三乘各得實相。

    般若經中論等亦明三乘同得實相。

    璎珞經等亦明菩薩證實相理。

    法華經亦明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此中為今心實相。

    何實相耶。

    答。

    四中前三不同今心實相。

    今心實相者是法華實相。

    法華實相本是頓法。

    然曆五時最後開顯故判漸次非謂漸法。

     問。

    天台以地獄等十界十如三種世間名為諸法實相之理。

    今心實相亦地獄等十界十如三種世間法欤。

    答。

    即身成佛義明地獄等十法界。

    理趣釋且釋上中下十峰智處亦明如來十真如十法界。

    故知今心實相亦同天台。

    問。

    天台十界十如。

    百界千如。

    三千世間諸法實相是有相法。

    今心實相是無相菩提也。

    何雲同耶。

    答。

    天台釋諸法實相引般若經雲。

    諸法無相名為實相。

    亦雲。

    三千諸法即空即假即中故雲同今無相菩提。

     問。

    天台亦雲即空即假即中。

    今一向雲無相。

    何雲同耶。

    答。

    大日經雲。

    心虛空界菩提三種無二。

    此等悲為根本。

    方便波羅蜜滿足。

    義釋雲。

    即是究竟不思議中道義也(文)又義釋雲。

    阿字有三義。

    謂不生義空義有義故。

    龍樹雲。

    因緣所生法亦空亦假亦中也。

    故知真言菩提心實相亦即空即假即中也。

    問。

    若心實相即空即假即中者如實知自心時亦知心即空假中耶。

    為當知心同虛空耶。

    答。

    義釋釋心實相雲。

    乃至現在一念識衆緣生故即空即假即中。

    遠離一切戲論至于本不生際本不生際者。

    即是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即是阿字門。

    以心入阿字門故。

    當知一切法悉入阿字門(文)故知知心空假中也。

     問。

    若如實知自心時知心即空假中者。

    何故經雲性同虛空即同于心。

    性同于心。

    即同菩提(文)心虛空界菩提三種無二。

    此等悲為根本。

    方便波羅蜜滿足耶。

    答。

    義釋釋此文雲。

    此一法界法離因緣畢竟不生而不壞因緣實相。

    以不生故則無能所之異。

    以不壞故亦得悲為根本方便波羅蜜滿足。

    是即究竟不思議中道義也(文)故知心與菩提尚具三義。

     問。

    若自心即空假中者。

    何故經中五番雲心非諸法耶。

    答。

    義釋雲。

    若但言自心不生不滅義則難解。

    故先示其着處初雲心不在内外中間。

    如般若以無量門入諸法實相。

    今舉宗要。

    但觀内外十二處即攝一切法也。

    二雲非青黃赤白。

    紅紫。

    水精色。

    長短。

    圓方。

    明暗。

    男女。

    不男女約外道真我明心實相。

    三雲心非欲界色界無色界。

    天龍夜叉。

    乾闼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

    非人趣同性約外道我性明心實相。

    四雲心不住眼耳鼻舌身意界非見非顯現約佛法中外道明心實相。

    五雲若分段顯色。

    形色。

    境界色。

    受想行識我我所能執所執。

    清淨界處。

    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約十方三世一切佛教一切經中所說法門明心實相。

     問。

    若心非陰界入等一切法者但是偏空。

    何雲即假即中。

    答。

    義釋雲。

    如一切經或說諸法從緣生都無自性皆是漸次開實相門。

    彼言諸法實相者即是此經心之實相。

    心實相者即是菩提。

    更無别理也。

    但為薄福衆生。

    且令淨垢。

    然後為說即心之印。

    今經則不如是。

    直約諸法令識其心。

    所以為秘要之藏也。

    若不作如是方便。

    先從着處觀之。

    而但言是心遍一切處畢竟無相則一切衆生無由悟入。

    當知此觀最為秘要法門也(文)。

     問。

    此文雲心遍一切處畢竟無相者。

    能遍之心與所遍之處為同為異。

    答。

    小乘亦雲。

    心能造諸法。

    造諸法已。

    心與諸法異。

    唯識亦雲。

    八識變成諸法。

    諸法不離于識。

    故雲唯識。

    而識非諸法。

    諸法與識異。

    勝鬘亦雲。

    依如來藏故有生死煩惱。

    而真如淨心變作諸法。

    緣起以後諸涅槃法與淨心異。

    起信亦雲。

    真如變作諸法。

    如華嚴雲。

    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

    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故心即諸法。

    諸法即心(雲雲)此四說即四教所說。

    今真言宗即同第四。

    是與天台圓教意同矣。

     問。

    若心即諸法。

    諸法即心者。

    何故大日經雲心非陰界入等法。

    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耶。

    答。

    雖真如淨心即諸法。

    諸法即淨心而非如凡夫外道三教三乘所計心與諸法。

    故雲非也。

    問。

    若爾為心生諸法故心即諸法。

    為心有諸法故心即諸法。

    為心諸法一故心即諸法。

    為心諸法異故心即諸法耶。

    答。

    如天台雲。

    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

    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

    隻心是一切法。

    隻一切法是心。

    非縱非橫。

    非一非異(文)心生諸法名縱。

    心有諸法名橫。

    心諸法一名一。

    心諸法異名異。

    今皆非此故雲非也。

     問。

    若如天台十界諸法為心實相知心實相名菩提者。

    菩提既是可得之法。

    最初一佛是開曉者。

    以後諸佛是知解者。

    何故。

    經雲是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

    虛空相是菩提。

    無知解者亦無開曉耶。

    答。

    義釋雲。

    少分梵雲阿耨。

    七微合。

    成為喻。

    彼法離此無相菩提更無一法。

    又如虛空離分别故無知解相無開曉相。

    諸佛自證三菩提亦爾。

    唯是心自證心。

    心自覺心。

    是中無知解法無知解者。

    非始開曉亦無開曉之者(文) 問。

    經中多舉虛空皆是喻欤。

    答。

    依義釋初雲虛空相是菩提者是喻也。

    次雲菩提無相故諸法無相謂虛空相者亦喻也。

    次虛空相心離諸分别無分别者亦喻也。

    次雲性同虛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

    心虛空界菩提三種無二者。

    虛空無垢即心。

    菩提本同一相即而有三名耳(文)者是法也。

    問。

    如婆沙義虛空無過無德今佛智力離過德成。

    何得相喻。

    答。

    但以少分況大空耳。

    況有三義。

    一虛空畢竟淨故。

    二無邊際故。

    三無分别故。

    一切智心性亦如是(文) 問。

    此心中自心與住心品之心同異雲何。

    答。

    住心品義釋雲。

    此品統論經之大意。

    所謂衆生自心即一切智智。

    如實了知名為一切智者。

    此教諸菩薩直以真言為門。

    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

    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槃。

    發起心方便發淨心佛國。

    從因至果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

    故曰入真言門住心品也(文)故同。

     問。

    此中無相菩提與菩提性品菩提同異雲何。

    答。

    彼品了百字真言救世者不可得空之義名菩提性。

    不可得空即是大空。

    大空亦空故體離空不空相。

    導師方便假以言說開悟衆生。

    從空立假令求于理(取意文)是舉能了知見為菩提性。

    彼文亦雲。

    了此真言義即是菩提(文)故四釋中以真言義為菩提性。

    是第三秘中深秘釋。

    今心自心實相為菩提性是第二深秘釋。

    問。

    此中不可得空為撥無空。

    為本體空。

    為佛性空。

    為實法空為折法空。

    為體法空。

    為遍計空為勝義空為圓融空。

    為一心空。

    答。

    若無因外道撥無諸法謂空(是名斷見外道。

    )若佛法中方廣道人讀大乘不生不滅等文謂諸法空。

    名惡取空。

    内法外道。

    若分别部一切法空名為佛性。

    是小乘過分空也。

    若成實論破毗昙五陰實法有立五陰實法空名小乘法空。

    若諸部小乘觀折實法以為實空名折法空。

    若諸部大乘觀諸法體即空名體法空。

    若法相宗于三性上立三無性。

    唯空遍計所執不空依圓二性名遍計空。

    若三論宗約真勝義有為無為無所得空名勝義空。

    若華嚴宗一切諸法同一無性為圓融空。

    若天台宗依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是中道義。

    一切諸法即空即假即中名一心空。

    今真言救世者不可得空非前九空。

    唯同天台。

    文雲從空立假令求理故。

     問。

    何以得知此菩提心不可得空非外道小乘法相三論所立空義同天台空義。

    答。

    大日經廣破外道三十二計。

    又雲。

    此經宗橫統一切佛教。

    如說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于蘊中即攝諸部小乘三藏如說觀蘊阿賴耶覺自心本不生即攝諸經八識三無性義。

    如說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即攝華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

    如說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如來秘藏皆入其中。

    種種聖言無不統其精要(文)此中諸部小乘如文。

    八識三無性等。

    是法相所用。

    華嚴般若是三論所用。

    佛性一乘是天台所用。

    今如實知自心名菩提者即淨菩提心。

    是第四句。

    故知爾。

     問。

    此經橫統一切佛教者。

    此教觀法淺深與諸教淺深同故欤。

    為當淺深諸教會入此教故欤。

    答。

    大日如來現四重曼荼羅身入法界中廣說諸教。

    今以四重曼荼羅淺深觀法性攝諸教故。

    二義共然。

    問。

    何以知爾。

    答。

    金剛頂出生義雲。

    能仁如來托迹都率降神中天以三車而誘進之以化城而引導之。

    大機已熟堪受大法。

    佛入不空王三昧耶召集諸聖。

    刊地位之階漸立等妙之頓旨(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