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抄第一

首頁
    意文)又義訣中廣引法華信解品長者窮子譬喻以立聲聞緣覺迂回菩薩頓證菩薩四乘之義故知爾。

    問。

    此虛空無相淨菩提心是不可得空即大空者可名大空菩提心。

    何故名勝義菩提心耶。

    答。

    此虛空無相淨菩提心已非五番諸計諸法。

    故約空門當以十二十四十六十八二十二十二空等廣破諸法執着。

    然以略要且名大空而名勝義菩提心者。

    是二谛中勝義谛也。

    非十八空勝義空(矣) 問。

    此淨菩提心大日經三句中何句攝耶。

    答。

    初菩提心為因句是也。

    問。

    此經菩提心為第一句。

    大悲行願為第二句。

    方便為第三句。

    菩提心論大悲行願為第一菩提心。

    勝義谛觀為第二菩提心。

    自證觀法為第三菩提心。

    二文相違何會。

    答。

    菩提心種子托諸佛胎藏大悲萬行養育守護沙羅樹王增長開敷。

    是此經大悲胎藏之大意也。

    外修萬行内觀諸法中開心佛是金剛頂之元意也。

    問。

    大悲萬行養育者何等法耶。

    答。

    義釋雲。

    諸教但說沙羅樹王種子根莖。

    枝葉華果。

    未明養育方便。

    但此經明種子養育方便(取意文)如經以三密行修供養行。

    問。

    若爾此經大悲萬行句彼彼論行願菩提心隻由真言門三密供養行耶。

    若爾菩提心經等菩提心六度萬行。

    大般若等一切大乘菩薩萬行不攝此中耶。

    答。

    皆攝此中。

    但約行者行相少異。

    何者且如布施拙度菩薩舍身退道舍衣破戒。

    巧度菩薩與法為眼教忍為衣。

    真言菩薩法施滿檀。

    如布施者萬行皆然。

     問。

    論中三種皆名菩提心。

    此經唯第一句名菩提心。

    何會。

    答。

    大日經雲。

    我說諸法如是令彼菩薩衆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

    義釋雲。

    三句大宗統論一部始終。

    無量方便皆為令諸菩薩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

    如此經者一切修多羅意皆在此。

    如釋迦所說法者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種種因緣随宜演說無非為此三句法門。

    究竟同歸本無異轍(取意文)故知此經三句皆為令知淨菩提心通名菩提心。

    與彼論為求菩提修三種行通名菩提心大同。

     問。

    此淨菩提心金剛頂三十七尊各四門中何門攝耶。

    答。

    亦是第二秘密神變相門第十二變中八相成道中攝。

    問。

    彼中經文但有修普賢行發菩提心降魔成道轉法輪等文。

    不雲勝義菩提心。

    亦無三句文雲何。

    答。

    修普賢行發菩提心者即是論中三菩提心。

    亦此經中三句菩提心也。

    故攝真實經五相成身文中一一皆雲如釋迦佛在菩提場修證此法者即論三摩地心。

    如釋迦者一切諸尊法界行化皆亦如是。

     問。

    金剛頂宗行者先入阿婆頗那伽(此雲無識身。

    )三摩地觀十緣生句證空寂實際。

    次蒙諸佛驚覺修普賢行成等正覺。

    即用五相成佛。

    後被大悲甲為金剛薩埵。

    淨佛國土供養諸佛。

    遊戲神通成就衆生(取意文)今大日經虛空無相菩提心彼中何攝。

    答。

    彼雲觀十緣生句想身證十地。

    金剛喻三昧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者。

    是出生義所說判地位之階漸立等妙之頓旨。

    即從等覺地入妙覺之行法也。

    此經淨菩提心文雲。

    佛元說成佛因者是始入初地初住之功德也。

    彼雲五相成佛更修萬行者是佛地大方便行相也。

    此經淨菩提心以上修三句行有十六重玄義。

    故義釋引華嚴十地文雲。

    有淺略深秘二釋。

    若得金剛頂十六大菩薩義此中義可了。

    若不爾者因緣事相涉十住品義也者是初地。

    初住以上位位各現五相成佛也。

     問。

    論以勝義菩提心為第二。

    以五相成身為第三。

    而何今雲彼五相成佛是妙覺。

    今淨菩提心是初地初住耶。

    答。

    論勝義菩提心中具有心源空寂萬德斯備。

    所言萬德是佛地萬德。

    故此勝義菩提心亦通初心究竟也。

    今淨菩提心五種三昧中第五佛地三昧名究竟發菩提心。

    故此淨菩提心亦通初心究竟。

    故知初地初住以上乃至佛地皆具經論二義(上來略釋勝義竟) 問。

    梵雲三摩地唐雲等念。

    入普賢智持此智行猶如金剛。

    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者。

    舊雲等至。

    而今何言等念耶。

    答。

    舊以定力等至一切境界名為等至。

    此得大略。

    未得全體。

    今約全體故雲等念。

    問。

    或雲三摩呬多。

    或雲三摩跋提。

    或雲三昧耶。

    或雲三昧。

    與三摩地同異雲何。

    答。

    三摩呬多唐雲等引。

    亦雲攝心一境義。

    即一心義也。

    謂以觀念等引其心成就理智境界。

    此有二地。

    一三摩呬多地二非三摩呬多地謂觀行相似二位别也。

    又義釋雲。

    以三平等引攝一切功德攝在自身故言等引。

    又定慧等合為一名為等引。

    三界九地定名并雲三摩呬多。

    舊直雲定。

    新雲境一趣性(雲雲)三摩跋提亦雲三摩缽底唐亦雲等念。

    謂入三昧中以悲願力等念衆生之時(雲雲)三昧耶義訣雲。

    唐雲等持。

    義釋雲平等。

    亦雲本誓。

    亦雲驚覺。

    亦雲契。

    亦雲時。

    亦以義雲除障相應相續。

    亦以義雲三是佛。

    昧是法。

    耶是僧。

    并出大日經義釋也。

    天竺語法一言多含。

    且如輪王先陀波一言下智臣能知水鹽器馬亦如一瞿聲能含九種名如俱舍頌雲方·數·地·光·言·金剛·眼·天·水如是九種法智者立瞿聲(雲雲)三昧者略。

    具雲三摩地。

    古讀梵語者呼二字似一聲。

    故讀摩地呼昧例如娑嚩呼莎等也。

    天台雲調直定。

    玄奘等雲正受。

    正受現法樂等故雲正受(雲雲)又大日宗三摩地正雲等持。

    大日經雲。

    略說三摩地。

    一心住于緣。

    義釋雲。

    謂心系緣一境而不馳散。

    是等持義(文)今菩提心三摩地一心系緣一切諸佛菩薩各各一境而不馳散。

    故名等持。

    義釋亦雲。

    三摩是等。

    地是慧三事平等為一。

    名為等持(文) 問。

    一切經中三摩地名皆為等持。

    諸佛菩薩各各一境耶。

    答。

    非也。

    且如三三摩地各随等持空無相無作之義。

    故三摩地是通名。

    各随别名其義異也。

    問。

    今三摩地菩提心中三摩地者别名何。

    答。

    有總有别。

    若大日經總以大空三摩地為行者修證三摩地。

    若住佛位發生曼荼羅時名大悲胎藏發生三摩地。

    若住佛位加持有情時名法界胎藏三摩地别有三種乃至無量(雲雲)若金剛頂總以阿婆頗那伽三摩地。

    為行者修證。

    先行三摩地别有五部。

    乃至無量(雲雲)問。

    先就大日經何名大空。

    答。

    義釋雲。

    行人于三昧中具見諸尊。

    以有相有緣故名世間三昧。

    世間三昧現前時觀十緣生句與空寂相應名出世三昧。

    然尚以空病未除未名大空。

    及坐道場自證心性時心之實際不住相不依空照見空與不空畢竟無相而具一切相名大空三昧(文)問。

    若爾大空三摩地是應坐道場成菩提時所行初心行人何由行之。

    答。

    經亦雲彼如是境界一切如來定。

    義釋雲。

    如涅槃經明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

    此佛性即名首楞嚴定。

    亦名金剛三昧。

    亦名般若波羅蜜。

    佛佛道同更無異路。

    若行人初發心時能觀心佛性者即名入如來定。

    豈煩漸超四處方至究竟乎(文)故知初發菩提心時亦用此大空三昧。

    問。

    初發心時觀佛性何。

    答。

    經亦雲。

    佛說一切空正覺之等持三昧證知心非從異緣得。

    義釋雲。

    入阿字門乃至無有少法而可得者。

    一念法界名正覺之等持正覺三昧覺諸法本不生故。

    唯是心自證心心自知心。

    從久遠來常如實際無有變易。

    心住是緣名為等持(文) 問。

    别有三部乃至無量何等。

    答。

    義釋雲。

    且就有相有上中下。

    上謂觀毗盧遮那等諸如來身。

    中謂觀文殊等諸菩薩身。

    下謂觀因陀羅随類之身。

    以要言之。

    如曼荼羅一一善知識皆是一種入法界三昧門。

    若總觀如是普門大衆一心住緣而不馳散即名普眼三昧門。

    亦名普門世界三昧門。

    或但入正遍知部三昧門。

    或但入蓮華部三昧門。

    或但入金剛部三昧門。

    或以文殊眷屬為一三昧門。

    餘三菩薩亦爾。

    如入阿字門一念法界是毗盧遮那三昧。

    于法蓮華部印一心不亂是觀自在三昧。

    于金剛慧印一心不亂是秘密主三昧。

    乃至于梵釋諸尊解脫身一心不亂名彼天淨眼三昧(雲雲) 問。

    若住佛位發生曼荼羅時名大悲胎藏發生三摩地者。

    先其佛位何佛位耶。

    答。

    如經持誦者思惟而住于佛室(文)以此行者住佛室名佛位也。

    問。

    究竟佛地可名佛位。

    何以行者佛室名佛位耶。

    答。

    經上下文皆明入曼荼羅受三昧耶從初發心乃至究竟皆名為佛。

    今且以初心者以顯後心。

    問。

    其佛室何。

    答。

    義釋雲。

    凡修觀行時先當以五字持身。

    如供養法中說。

    即觀自心作八葉蓮華。

    阿阇梨雲。

    凡人汗栗馱心者此是古譯語訛也。

    正梵音雲纥哩(二合)乃耶。

    此雲心。

    狀如蓮華含而未敷之像。

    有筋脈約之以成八分。

    男子向上女人下向。

    先觀此蓮華令其開敷為八葉白蓮華座。

    此台上當觀阿字作金剛色。

    首中置百光遍照王而無垢眼觀之。

    以此自加持故即成毗盧遮那身也。

    而在二明王中間名為住于佛室(文此等是大阿阇梨秘密行處。

    若為初學人及于大衆中不可辄說此法) 問。

    先以五字持身者其相雲何。

    答。

    是秘法故不能委說。

    今舉大略覽者恕之。

    準入秘密曼荼羅法品以字燒字壽命灰燼。

    因字更生壽。

    生無垢。

    五輪具足令菩提心成就堅固。

    更以十二支句加持自身三分。

    如是三昧耶一切不違逆。

    入一切法教諸壇得自在。

    我身等同彼真言者亦然以不相異故說名三昧耶(雲雲)此是入秘密曼荼羅之行法也。

    義釋雲。

    上大悲胎藏壇中不用此法。

    終無成理(雲雲)若秘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