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抄第五

首頁
    舍那自受用身所說内證自覺聖智法。

    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智則于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阇梨乃至受灌頂受識金剛名号。

    從此已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

    超越二乘十地人法二執悉皆平等。

    見生證得初地漸次升進(文)今依此文大日為自受用金剛薩埵為他受用。

    故知四佛亦為自受用。

    三十二尊皆為他受用(雲雲) 第二約諸文遍判四身者。

    三摩地三十七尊自受用法身。

    禮忏文中。

    大日為常住三世淨妙法身。

    阿閦為金剛堅固自性身。

    寶生為福德莊嚴聚身。

    彌陀為受用智慧身。

    釋迦為變化身。

    金寶法羯四波羅蜜以為四智。

    四方十六菩薩如次發心門。

    福德門。

    智慧門。

    大精進門。

    乃至八供四攝竟雲。

    如上三十七尊并是法佛現證菩提内眷屬常住三世平等毗盧舍那互體(雲雲)若準諸大乘判之。

    大日今為法身可名自性身。

    法界體性智故。

    阿閦今名自性身。

    而實是自受用身。

    大圓鏡智故。

    寶生今名福德莊嚴聚身。

    而實名他受用身。

    平等性智故。

    彌陀今名受用智慧身。

    而實是他受用身。

    妙觀察智故。

    釋迦實是作變化身。

    成所作智故。

    三十二尊為等流身。

    波羅蜜形大菩薩男女天形故也(雲雲) 天台釋簽雲。

    準若唯識論轉于八識以成四智又束四智以成三身者。

    則轉第八為大圓鏡智。

    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轉第六為妙觀察智。

    轉五識為成所作智。

    大圓鏡智成法身。

    平等性智成報身。

    成所作智成化身。

    妙觀察智遍于三身。

    此中不取第九乃是教道一途。

    屬對不與今同。

    何者彼居果位三身仍别。

    此在因位三身互融。

    即此三身亦是三德。

    三德據内三身約外。

    今從初心常觀三德。

    故與彼義不可儡同(文) 又法相宗與真言宗作未決中雲。

    大圓鏡智現自受用身土相。

    平等性智現他受用身土相。

    成所作智現變化身土相。

    妙觀察智現居大衆中說法決疑不現身土相。

    攝論唯識等說。

    然第五法界智是真如現智體性。

    故假名智。

    實無智用(文)此并通教義也。

    今真言宗四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

    若瑜祇經自性所成三十七尊亦具此四(雲雲)若分别聖位自受他受三十七尊亦具此四(雲雲)若攝真實經釋迦變化身三十七尊亦具此四(雲雲)若略出經三十七尊等流身所現二乘八部亦具此四所現之身(雲雲)若随四身亦立四土(雲雲)各具此四(雲雲) 問。

    十八會中初會有四大品。

    一金剛界大品。

    大日受用身。

    以五智現等正覺。

    成佛以後金剛三摩地發生三十七尊。

    二降三世大品。

    金剛薩埵入悲怒金剛三摩地現大威德身。

    現三十七尊調伏摩醯首羅等。

    三遍調伏大品。

    觀自在菩薩變現三十七尊。

    四一切義成就大品。

    寶金剛虛空藏變現三十七尊。

    次後示釋迦牟尼佛降于閻浮提變化身八相成道。

    皆是普賢菩薩幻化(雲雲)此文金剛薩埵觀自在虛空藏為本身而變現三十七尊。

    于前所釋别通二門四身攝何門耶。

    答。

    五部互融亦有二門。

    一總五部互具五部。

    如五秘密(雲雲)二三十七尊互具三十七尊。

    如五大虛空藏(雲雲)今此三尊變現三十七尊。

    即攝後門。

    其中四身亦準前判(雲雲) 問。

    三十七尊互現三十七尊。

    此義可然。

    今瑜伽中說幾三十七尊。

    答。

    十八會指歸中第一一切如來真實攝教王會有四大品。

    一金剛界。

    有六曼荼羅。

    一金剛界。

    二陀羅尼。

    三微細金剛。

    四大供養五四印。

    六一印。

    前四各具三十七尊。

    第二降三世有六大品。

    一儀則。

    二秘密。

    三曼荼羅。

    四羯磨。

    五四印。

    六一印。

    前四各具三十七尊。

    次為後金剛部說四曼荼羅。

    謂大三法羯。

    此四各具三十七尊。

    第三遍調伏有六曼荼羅。

    一大。

    二三。

    三法。

    四羯。

    五四印。

    六一印。

    前四各具三十七尊。

    次一切義成就有六曼荼羅。

    一大。

    二三。

    三法。

    四羯。

    五四印。

    六一印。

    前四各具三十七尊(雲雲)第四一切教集瑜伽五部各有五曼荼羅。

    各具三十七尊。

    乃至結雲瑜伽教十八會。

    或四千頌或五千頌或七千頌都成十萬頌。

    具五部四種曼荼羅。

    四印具三十七尊。

    一一部具三十七。

    乃至一尊成三十七尊。

    亦具四曼荼羅。

    四印互相攝入。

    如帝釋網珠光明交映展轉無限。

    行者證上所說各不雜亂圓證四身。

    所謂自性身。

    受用身。

    變化身。

    等流身。

    是能作頓利樂一切有情諸菩薩聲聞緣覺及諸外道。

    是名瑜伽金剛乘教法(雲雲) 問。

    十八會指歸第一會初金剛界品雲。

    大日如來受用身以五相現成正覺。

    成佛後以金剛三摩地現發生三十七智。

    次降三世品雲。

    如來成等正覺已。

    于須彌盧頂轉金剛界輪已。

    與諸菩薩名号受職已。

    入悲怒金剛三摩地現大威德身調伏摩醯首羅。

    乃至死至死已自于下方過六十二恒河沙世界名灰莊嚴。

    彼世界中成正覺名為怖畏自在王如來。

    執金剛菩薩腳按上誦金剛壽命真言複得蘇。

    次為外金剛部說教敕四曼荼羅。

    初大曼荼羅中說大佛頂及光聚佛頂。

    亦通一字頂輪法。

    後示釋迦牟尼佛降于閻浮提變化身八相成道。

    是普賢菩薩幻化(雲雲) 理趣釋雲。

    毗盧舍那名遍照報身佛。

    于色界頂第四禅色究竟天成等正覺。

    為諸菩薩說四種自證自覺聖智。

    說四種菩薩。

    釋迦牟尼如來者于閻浮提五濁末法為調伏九十五種異類外道現八相成道皆得受化緻于佛道。

    現生釋迦族中乃姓釋迦氏。

    牟尼者寂靜義。

    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

    于須彌頂三十三天金剛寶峰樓閣中毗盧舍那轉法輪有四種。

    所謂金剛輪。

    寶輪。

    法輪。

    羯磨輪。

    其四輪皆攝在二輪中。

    所謂正法輪。

    教令輪。

    即彼毗盧舍那于閻浮提化相成佛度諸外道。

    即于須彌頂示現威猛忿怒形降伏摩醯首羅等(雲雲) 心要雲。

    爾時毗盧舍那如來于須彌頂金剛摩尼寶峰樓閣至已。

    金剛界如來以一切如來加持于一切如來師子座一切面安立。

    時大菩提心不動如來。

    福德聚寶生如來。

    三摩地妙法藏觀自在王如來。

    一切如來毗首羯磨成就一切事業不空成就如來。

    一切如來加持自身婆伽梵釋迦牟尼如來。

    一切平等善通達故一切方平等觀察四方而坐(私雲。

    是教王經文也。

    疏雲。

    現證以後往詣須彌盧頂為四。

    初明往詣須彌盧頂。

    二明施設諸方坐。

    三明四佛加持毗盧舍那。

    四明諸如來就座雲雲) 又雲。

    報身圓滿萬德莊嚴。

    于須彌盧頂寶峰樓閣大摩尼寶殿坐金剛台。

    成等正覺降伏衆魔。

    于諸毛孔放大光明。

    十方如來及諸聖衆鹹來同證。

    十地滿足菩薩皆歸。

    此會各處本方座位住三摩地心。

    皆從毗盧舍那如來心内智中流出無量無邊秘密法門。

    菩薩修行相應三昧。

    瑜伽理智滿法界心(雲雲) 檢此等文有六相違。

    若依指歸及心要初文可言大日報身尼吒五相成道即下須彌山頂發生三十七尊。

    若依心要後文可言報身大日于須彌頂成等正覺發生三十七尊。

    此二文相違(一注也) 若依理趣釋可雲于色界頂成正覺已說四智菩提。

    次雲須彌山頂轉四法輪。

    若依教王經于尼吒天成正覺已即往須彌山頂。

    疏引壽命經雲。

    于色界頂第四禅成等正覺即下須彌山頂(文)故即須彌山頂始轉法輪。

    此二文相違(二) 若依指歸雲。

    釋迦八相成道是普賢幻化。

    若依理趣釋雲。

    即彼毗盧舍那于閻浮提化相成佛。

    此二文相違(三) 若依疏雲。

    須彌盧頂是三世諸佛常說法處。

    是故如來往詣其處故。

    攝真實經雲。

    時婆伽梵住妙高山頂三十三天帝釋宮中摩诃摩尼最勝樓閣。

    三世諸佛常說法處。

    諸佛亦同勸進如來故分别聖位雲。

    一切如來從薩埵金剛出。

    乃至令發生善巧智。

    令往須彌山頂集聖衆了。

    訣雲。

    名妙顯山(舊雲妙高山)名堅勝法界座也。

    今人共号須彌座者從此立名。

    非是須彌盧四寶所成者。

    此妙座高顯猶如彼山。

    故以喻之。

    此有八面面各有門。

    于中空洞八大菩薩常所居宮也。

    而諸菩薩各據一面而演說法。

    于其室内乃有十方諸佛微塵大會。

    此釋意在隐密往詣須彌義旨如前(文)若依此文色界頂成佛已即下須彌山頂帝釋住處說法。

    而守護經雲。

    釋迦如來告秘密主雲。

    毗盧舍那世尊。

    色究竟天為天帝釋及諸天衆已廣宣說。

    我今此菩提樹下金剛道場。

    為諸國王及與汝等略說于此陀羅尼門(文)若依此文帝釋住處須彌盧頂似在色究竟天。

    故彼決意尤合此義。

    何為隐密(四) 若大日宗以堅勝法界座為大日座。

    今于其上安師子座。

    此二文相違(五) 若依大日義釋雲。

    金剛頂瑜伽雲。

    毗盧舍那如來初成正覺大集會三界所有大衆。

    摩醯首羅生慢不來。

    不動金剛往執令來。

    七返不從。

    化糞住中。

    不動金剛使烏瑟沙摩皆呑食之。

    治于至死。

    于悶絕中于灰欲世界受記作佛。

    因諸梵衆皆降伏也(雲雲)此二文相違。

    此六相違如何會之。

     答。

    一會尼吒天成佛須彌頂成佛相違。

    雲疏釋處會雲。

    今經隻是一處一會。

    所謂本有金剛界阿迦尼吒天王宮中大摩尼殿。

    處既不動會亦不移故為一處會也。

    言阿迦尼吒天者不是世間所說三有色界頂天。

    是則大毗盧舍那心中本有大菩提心光明心殿。

    故瑜祇經雲。

    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

    于本有金剛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

    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内外供養金剛天女使(已上經文)阿迦尼吒天此雲色究竟。

    心是諸法究竟所歸。

    故為色究竟。

    故華嚴雲三界唯心也。

    實相功德妙住之境。

    金剛五智心王所都。

    故為天王宮。

     問。

    今案經文金剛界如來受諸如來加持已往詣須彌盧山頂金剛摩尼寶峰樓閣。

    若爾處會既移。

    何故但雲一處會。

    答。

    言須彌盧者非是世間所知須彌。

    即是毗盧舍那所坐之名。

    亦為堅勝法界座也。

    是佛座處猶如彼山。

    故雲須彌盧。

    是故訣雲。

    今人共号為須彌座者從此立名。

    非是須彌盧山四寶所成者。

    此妙山高顯猶如彼山。

    故以喻之(雲雲)于如來座而有兩種。

    謂世俗勝義。

    真俗不二而論佛座也。

    言往詣者從本不生際趣差别之境。

    故雲往詣。

    即是差無差不二而論往詣耳。

    又或經雲即下須彌山頂者亦複準知也(文)若準此文自性自受成佛住處遍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