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抄第五

首頁
    (雲雲)又以第一阿字為大日種子。

    此文何會(一)金剛頂以鑁等五字又以唵等五字為五佛種子。

    即以鑁字為大日種子。

    若與胎藏五佛同者何故種子異耶(二)又菩提心論以五種阿字配法華中開示悟入及方便具足義。

    天台以此四字配圓四住住行向地。

    今配五阿是配五佛。

    五佛是果。

    四位是因。

    此二何會(三)答。

    若胎藏中初以行者意處為曼荼羅。

    上觀蓮台中安阿字以為大日種子。

    若約此門第一阿字為大日種子。

    若入佛地五智圓滿。

    大圓鏡智成阿閦佛。

    是菩提心。

    若約此門第一阿字為阿閦種子(一)金剛頂中種子有二。

    一通二别。

    若約通種子則初召五智中第五阿字召入心殿。

    又以五種阿字為菩提心等五種義。

    若約别種子則亦有二種子。

    若約内證報身以鑁等五字為五佛種子。

    若約外化化身以唵等五字為五佛種子(二)天台雲。

    初住三因開發三身顯現。

    四十二位皆具三身。

    今真言雲。

    初住九識轉依成淨九識五智五佛一分顯現。

    四十二地皆具九識五智五佛。

    若以五忍配五佛。

    則五忍既是五位豎義。

    故其五佛亦可分張五位豎義。

    今約橫義位位皆具。

    例如天台初住具後四十一地功德。

    乃至妙覺具初四十一地功德。

    中間諸位皆具初後。

    故其開等四字豎約四位橫約初住。

    初住以上乃至妙覺位位皆具。

    今真言宗阿字五義例之可知(三)是故圓教密教始從理即終至究竟六位一一皆具。

    轉染九識成淨九識。

    淨九識以為五智五佛(雲雲) 問。

    此五佛約法門若有異名耶。

    答。

    若依五佛頂經。

    一字佛頂于諸經中說為中道一乘。

    真如實相佛性等名皆是一字佛頂異名。

    一字瑜伽亦雲。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故說一字佛頂瑜伽。

    金剛頂中以此佛頂名遍照最勝王。

    即是大日如來之異名也。

    準而言之。

    一切經中一實境界。

    法性法身。

    法證法位。

    真如真谛。

    真性真空。

    實相實性。

    實谛實際乃至十二無為等諸法門皆是大日如來異名。

    若别言之華嚴名性海果分。

    方等名如來藏。

    般若名般若佛母。

    法華名諸佛實相。

    涅槃名虛空佛性。

    若在衆生名毗富羅種子。

    若在分教名毗佛略。

    若在佛地名毗盧遮那。

    皆是大日如來異名也(雲雲)大方廣莊嚴經。

    釋迦成道欲轉法輪時。

    有菩薩。

    名轉法輪。

    即以輪寶奉獻世尊。

    世尊受之持轉法輪。

    其輪唯一自具八輻。

    以标一實佛智具八法身。

    是大日尊正法輪身(雲雲)金剛手光明灌頂經中不動明王是毗盧舍那如來化身。

    一持之後生生不舍。

    行者設令世累未斷有所違犯明王亦許。

    千犯千悔終不忘舍。

    其明王身一目少眇。

    義釋雲。

    諸佛明鑒唯一無二故閉一目(雲雲)是大日尊教令輪身(雲雲)若諸經中大菩提心堅固不動是阿閦佛異名(雲雲)若華嚴經普賢行願是金剛薩埵異名。

    如瑜祇經雲。

    唯此佛刹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嚴。

    以諸大悲行願圓滿(雲雲)若梵網璎珞五十二位斷惑證理是降三世異名。

    如瑜祇經雲。

    以金剛光明遍照清淨不染種種業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剛乘。

    唯一金剛能斷煩惱(雲雲)若諸經中福德莊嚴諸度法門是寶生佛異名(雲雲)若諸方等大集經。

    十方菩薩集會說法。

    從東西方虛空藏菩薩來。

    是寶金剛異名(雲雲)若大灌頂經等以。

    禅提比丘滅後楊枝泉水散灑病者除病增福。

    是甘露瓶異名(雲雲)若諸經中智慧莊嚴諸度法門。

    是無量壽佛異名。

    如天台雲。

    以阿彌陀為法門主(雲雲)若諸般若文殊般若等說圓融般若。

    如五佛頂經雲。

    文殊是般若佛母。

    是金剛利異名(雲雲)諸般若等六通六度利益六道。

    如大威德瑜伽。

    此尊六足以表六度六通利益六度。

    是焰曼尊異名(雲雲)若諸經中引導衆生畢竟成佛。

    是不空成就佛異名(雲雲)若法華中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道。

    是業金剛異名(雲雲)然義訣金剛王中雲。

    十方法界不定性二乘授記作佛。

    疏雲。

    定不定姓佛未定故通名不定姓。

    是約鈎召為金剛王之行願也。

    今約遍化五乘令入一乘為不定業之行願也(雲雲)若涅槃經殺無明父害恩愛母。

    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及楞伽經貪愛名為母。

    無明則為父。

    覺境識為佛。

    諸使為羅漢。

    陰集名為僧。

    為明次第斷謂是五無間。

    不入無擇地。

    又無行經貪欲即是道。

    恚癡亦複然。

    如是三法中具無量佛法。

    若人求佛道欲斷貪嗔癡。

    是人去佛道譬如天與地。

    是金剛藥叉異名(雲雲)天台以十種三法遍攝。

    三道攝阿含人天乘教。

    三識攝楞伽地持等。

    三佛性攝涅槃經。

    三菩提攝諸方等。

    三大乘攝法華。

    三身攝華嚴。

    三涅槃三寶三德攝涅槃經。

    是攝當道諸經。

    絓是八萬法門皆攝盡(雲雲)今亦例然。

    五智五佛五菩薩五金剛遍一切十方三世一切佛教。

    況乎釋尊一代教法(雲雲) 問。

    北轅作真言宗十一未訣。

    第四疑雲菩提心論雲。

    東方阿閦佛成大圓鏡智。

    乃至中方毗盧遮那佛成法界智。

    今疑。

    此有二失。

    一諸佛智不平等失。

    二餘佛無智失。

    所言不平等失者。

    一切諸佛各具五智。

    無有一佛不具五智。

    此論雲。

    每五方佛各成一智。

    餘不成四智。

    此即違唯識佛地等諸論說一切諸佛各具五智。

    若言随偏增各成一智實俱成五智者不爾。

    何以故。

    諸佛之智有勝劣失。

    若彼五智體用無差别皆同不殊者可如所會。

    五智體用各有差别。

    如何偏增。

    何者大圓鏡智現自受用身土相。

    平等性智現他受用身土相。

    成所作智現變化身土相。

    妙觀察智現居大衆中說法決疑。

    不現身土相。

    攝論唯識等說故。

    然第五法界智是真如。

    現智體性故假名智。

    實無智用。

    且如毗盧舍那佛唯有智性無四智用。

    餘四方佛各有一智阙四智體用。

    即諸佛智有勝劣失。

    所言餘佛無智失者。

    且如娑婆世界有十方佛土而圍繞之。

    此中雲四方佛各成一智。

    餘四維上下此六方佛成何智耶。

    此疑未決(文)此二未決如何通之。

     答。

    今真言宗一切佛教判為五教。

    一藏。

    二通。

    三别。

    四圓。

    五密。

    前四天台大師所立不空三藏門人含光遊天竺日。

    彼方諸僧問雲。

    傳聞。

    大唐有天台教理緻圓滿。

    當譯以傳此方耶否(雲雲)蘇悉地疏理秘密教之外更立事理俱密之教。

    故前四外更加第五。

    故今問汝。

    汝依我教何門起疑。

    若約小乘汝我不立五佛五智(一)若約通教我許一切衆生無始本有。

    故至佛位亦成别佛。

    若望此佛非真言義(二)若約别教我許一切衆生一如變作。

    緣起以後各性不同故。

    至成佛教道别。

    佛證道一佛。

    若望此佛非真言義(三)若約圓教我許一切衆生本來一如。

    故凡夫一念即與十方三世生佛一體不二。

    況至成佛十方法界無非此佛依正。

    何佛何智而非一體。

    然未分明開說五智三密事理。

    故名理秘密教。

    未名事理俱密。

    若望此佛非真言義(四)若約密教我立。

    一切衆生非一切一心是一心。

    一心故至成佛。

    三世修行證有前後。

    及證悟已無去來今。

    然複三世諸佛各從一門入心本源。

    故從本所通達門出法界海。

    一一諸尊皆以一切如來為體。

    故此教中動雲一切如來即此義也。

    若望此佛本從五智門入心本源。

    今從五智門入法界海。

    五佛一一皆以一切如來為體。

    身智平等更無勝劣。

    故不中汝第一諸佛智不平等失。

    亦通偏增勝劣之疑。

    又十方佛皆同此義故不中汝第二餘佛無智失。

    而汝徒以通教之義難我密教。

    豈非空手(雲雲) 問。

    法相說雲。

    我宗亦雲。

    依第一身諸佛同體。

    依第二身諸佛同意。

    依第三身諸佛同事。

    而真言宗依法身同體為諸佛一體。

    即我依第一身諸佛同體之義。

    若依此義即是楞伽四意趣義。

    大莊嚴論四意趣義。

    對法論中八秘密義。

    大乘十法十秘密義。

    皆是如來密意不了之說。

    而執密意不了之文以為甚深秘密之義。

    豈非愚癡不了之人。

    此難何通。

    答。

    汝通教中兩物相似以為同體。

    故非一物以為同體。

    所謂圓成理上依他本有生死無始五姓法爾。

    依圓二性各體不二。

    諸佛所證前後各别故。

    其有為四智佛佛不融。

    而以理智各别說為同體。

    亦以佛智各别說為同智。

    此名密意不了之說。

    今真言教衆生諸佛一心一心。

    理智一物譬水潤照。

    佛佛同會如流和海。

    故以理智一體說為别體。

    佛智同體說為别智。

    此名密意不了之說。

    凡破他義當善他宗。

    若不善者百難不中。

    若以犬自走地徒難鳥飛空是犬徒吠豈鳥中齒(雲雲) 問。

    天台說雲。

    妙樂十不二門中三業不二門雲。

    于化他門事論三密(雲雲)又密雲彌布文下記雲。

    約他受用得論三密。

    自受用報何所論密(雲雲)又弘決雲。

    近響贊聲未與耳根相應(雲雲)若爾真言三密是他受用化他門中。

    非自受用及法身義。

    亦破真言贊聲豈非不信用乎。

    而今何故蘇悉地疏法華經等但明世俗勝義圓融判為理密。

    大日經等能明二谛亦明三密判為事理俱密。

    答。

    藥草喻品密雲彌布本譬應身出現大千故名化他。

    又他受用亦應菩薩故名化他。

    化他三密皆同一所應五乘三密教。

    于自受用及自性身何有此等應同三密。

    若于自受法身論三密者。

    天台所立法身三十二相豈非三密。

    況金光玄以諸法門作佛相好。

    豈非自受法身三密。

     問。

    三論說雲。

    大般若雲。

    近不退轉菩薩不行咀禁小兒不問諸吉兇。

    不以華香飲食供養諸天。

    亦不禮拜。

    不作占相合藥等事。

    乃至廣說(雲雲)而真言師盛行此事。

    豈近不退。

    答。

    此等所說我教皆制。

    凡求菩提者未至悉地前不許行如此事。

    但得悉地之後為利衆生能行萬事。

    此事諸教皆所開許。

    何隻真言教乎。

     問。

    華嚴說雲。

    真言曼荼羅海即我華藏世界。

    故大日經雲出現妙華布地胎藏莊嚴世界種性海中。

    而貶華嚴以為因分。

    獨褒真言以為果分。

    此義不成。

    此難何會。

    答。

    真言宗許一切世界大小佛教皆真言教。

    但為未堪聞秘教者且随機緣說為諸經。

    若随機熟自得會入曼荼羅海。

    華嚴入法界者即其人也。

    然未分明開說内證曼荼羅性海界分。

    且依地論判為因分耳。

     問。

    上已釋五佛五智。

    其餘三十七尊身智名義雲何。

    答。

    此義具如金剛頂疏。

    及出生義。

    并分别聖位。

    兼心要說。

    彼文已廣。

    往而檢之(雲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