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上來但釋大日三摩地行相。
其餘四部及三十六尊三摩地行相雲何。
答。
四部及諸尊三摩地行相。
上五相成身中略點方隅。
且以彼文粗足可知。
故不更釋(雲雲)
問。
金剛頂瑜伽經中五方五佛各現二身。
一正法輪身。
二教令輪身。
其正法輪身五菩薩。
若有異名佛号耶。
答。
有也。
理趣釋雲婆伽梵一切如來入大輪如來者。
是才發意菩薩之異名也。
婆伽梵一切如來平等建立如來者。
是普賢菩薩之異名也。
一切三界主如來者。
寶生佛也。
寶生佛之變化則虛空藏是也。
一切如來灌頂智藏者。
虛空藏菩薩之異名也。
婆伽梵一切無戲論如來者。
是文殊師利菩薩之異名也。
婆伽梵能調持智拳如來者。
摧一切魔菩薩之異名也(雲雲)若釋名者可準名義(雲雲)
問。
五部所攝各四菩薩若有異名耶。
答。
凡兩部諸尊金剛密号具有别卷。
是秘密故此中不出(雲雲)若金剛頂百八名贊十六菩薩各有或六或七或八足為百八(雲雲)若六卷本加有一百八十名号(雲雲)此則三十七尊各有百八及百八十。
是報身佛迹出天上。
且随天法多分百号。
若化身佛迹在人中。
迹随人法多分十号。
劫初萬物皆有千名。
人根漸鈍難持名義。
阿膩尼仙減為百名。
百名猶難後減為十。
當今五天一一法上猶有十名。
若天帝釋猶有千名。
餘天百名。
五天十名。
而佛法中偏有百八十二号者是異凡夫(雲雲)如普賢百八名中别出六号。
一金剛勇。
舊經雲金剛薩埵。
二大心。
舊經雲摩诃金剛薩埵。
三金剛諸如來。
舊經雲。
一切如來。
四普賢。
舊經亦同。
五金剛初舊經雲金剛上首。
六金剛手。
舊經雲執金剛(雲雲)疏雲。
然此諸德但準新舊兩本經文且分其數。
恐違聖旨。
若有明文請點着之(文)
今準攝真實經說。
金剛薩埵法即金剛頂經中一段。
訣為頌雲。
諸佛普賢心。
秘密神變相。
親垂普教示。
授五菩提智。
第一諸佛普賢心即金剛勇。
經中明雲縛日羅(二合)薩怛嚩。
舊經所言金剛薩埵。
薩埵是勇勤義。
出大日義釋也。
第二秘密神變相即是大心金剛諸如來。
經中所言此陀羅尼變成月輪能淨衆生大菩提心舊經所言摩诃金剛薩埵。
金剛薩埵是菩提心出分别聖位也。
經中所言五股金剛即名金剛。
舊經見文。
疏以此句加諸如來亦順經文。
經中所言變成一切如來妙身語意堅牢智性五股金剛即是金剛諸如來也(雲雲)第三親垂普教示即是普賢金剛初也。
經中所言出現普賢大菩薩身。
經中普賢到諸佛前坐月輪中。
左手執金剛杵轉于掌中即金剛初。
是普賢菩薩本來執持五股金剛為諸金剛上首。
其五股表法界。
法本十真如十法界故。
理趣釋雲。
時婆伽梵。
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持金剛勝薩埵于三界中調伏無餘一切義成就金剛手菩薩摩诃薩者普賢菩薩異名也。
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者本來清淨法界也(雲雲)第四授五菩薩智即金剛手。
經中所言一切如來悉地金剛為欲授與普賢大菩薩手故。
乃至毗盧舍那如來以自兩手授與金剛印。
時一切如來與名字灌頂号金剛手。
故理趣釋雲。
此菩薩本是普賢。
從毗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
即與灌頂名之為金剛手(雲雲)此有二印。
一授手印。
五股印是也。
二授形印。
五股形是也。
即是五種灌頂中二種也。
然訣中此四頌。
初頌有四義。
次頌有十二。
次頌有六。
次頌有二合二十四義。
此中唯取六義以為六名。
故知六中第一号是私明名義。
第二号是月輪名義。
第三号是五股名義。
第四号是三密名義。
第五号是現三密身執持五股作用名義。
第六号是大日尊授五古印灌頂名義。
若準二十四義者亦有二十四名号。
如普賢者三十七尊皆有此号。
經中随取其中多少。
或六或七或八名号以足百八。
若六卷經稍取多文為百八十。
然引衆本會釋百八文義名号具如别出(雲雲)
又大日經雲金剛手秘密主。
義釋中雲。
梵雲嚩曰羅馱羅。
馱羅執持義。
此菩薩手執持金剛故名金剛手也。
秘密主者。
若淺略義即夜叉王。
其性速疾。
今深秘釋此菩薩執持大日如來身口意密故名秘密主。
具引誠文已如前文故此取意釋之而已。
經中亦名執金剛。
名義同前(雲雲)金剛頂百八名文初雲大持金剛。
名義同前(雲雲)密迹力士經雲。
有力士名密迹金剛(雲雲)注梵網經雲。
昔有大王千子發心願成佛道。
時有二兄誓成神王護千佛法。
今諸寺門金剛力士二神是也(雲雲)法華雲。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
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雲雲)注維摩雲。
天竺夜叉亦名暴惡。
亦名貴人(雲雲)大般若雲。
諸藥叉等所說神咒言辭隐密難可了知。
善現所說般若複勝于彼難可了知(雲雲)俱舍雲。
須彌四角有四峰金剛手所住(雲雲)又雲。
須彌有四級。
堅手及持鬘。
恒憍大王衆。
如次居四級(雲雲)蘇悉地疏釋說處雲。
可指普賢所住須彌山頂(雲雲)此金剛手内證外迹(雲雲)
若約普賢釋之。
若華嚴雲。
普賢菩薩唯依如如。
不依國土。
是法身也。
若金剛頂雲。
一切如來大菩提心普賢菩薩是自受用身也。
若華嚴雲。
華藏世界是普賢行願所修成。
又指歸雲。
釋迦八相成道是普賢。
幻化者是他受用身也。
若法華雲。
普賢菩薩從東方來是變化身也。
若俱舍雲。
須彌山頂堅手神是等流身也。
又壽命經名金剛命菩薩。
如指歸雲。
毗盧遮那佛現降三世金剛身降伏摩醯首羅。
乃至于死時大日尊入金剛壽命三昧地說金剛壽命真言(雲雲)又理趣經雲大樂金剛薩埵即是普賢金剛薩埵。
經名妙适清淨句。
其下十六句即普賢為主薩王愛喜為四親近。
八供四攝如次圍繞。
都有十七句。
十七尊。
其十七印具如十七尊述義也。
其十七明别如勝初瑜伽經普賢儀軌也。
彼中普賢根本真言十七字。
即理趣釋所列十七尊種子十七字也。
又名蘇羅多金剛。
此雲妙着。
即金剛薩埵異名也。
故十七字雲唵摩诃(大)蘇佉(樂)嚩曰羅(金剛)薩怛嚩(二合)惹吽鑁斛吽蘇羅多薩怛鑁(三合)此十七尊如次以為普賢四親内外四。
四攝明也。
故知十七合唯普賢。
十七離名大樂。
若五秘密法中以此大樂四親五印具曆五方五位皆為此法(雲雲)當知一切諸尊内證外迹名義離合行相通别随各各部皆亦如此。
此義極秘。
不能縷說(雲雲)
菩提心義略問答抄卷第五
仁和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略抄畢
追斷法相宗四智三身義
問。
法相雲。
一大圓鏡智。
如依圓鏡亦像影現依止智鏡境識影現。
從喻立号第八相應心品為體。
二平等性智。
自他有情悉皆平等。
從用立号。
第七相應心品為體。
三妙觀察智。
普觀諸法自相共相。
從用立号。
第六相應心品為體。
四成所作智。
普于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所應作事。
從用名之。
五識相應心品為體(雲雲)此釋為通教義意何。
答。
彼如亦雲。
佛地經雲。
有五種法攝大覺地所謂四智及淨法界。
彼經真如為大覺者同攝大乘覺之性故。
依智度論覺之性故名覺。
故彼論雲。
說智及智處皆名般若(雲雲)又雲。
攝大乘智性勝體即是三身。
彼雲。
法身通名智者智之性故假說名智(雲雲)今以真如為智之性自有四義。
若以析法真如為性性智各别是三藏義(雲雲)若以體法真如為性性智不離。
是通教義(雲雲)若以離邊真如為性性智異相。
是别教義(雲雲)若以即是真如為性性智一體。
是圓密義(雲雲)故佛地經無性攝論是通教義。
然圓密意真如之性變成智相。
相性一體譬如水性潤照一體。
若别教意真如之性變成智相。
相性異相譬如水油性一相異。
若通教意真如之性不成智相。
相性不離譬如地谷性相不離。
若三藏意真如之性不成智相。
譬如空光性相各别。
天台通教雖說色即是空而但立無明緣起之初。
未說佛性緣起之源。
故約無明法性如幻似有非有。
非有而有以為即空。
此則法相三性之上所執皆空之義。
故以彼釋為通教義。
問。
法相雲。
轉識得智佛地第三有二師說。
一雲。
轉第八識得圓鏡智。
轉第七識得平等智。
轉第六識得觀察智。
轉五現識得所作智。
一雲。
轉第六識得成所作。
轉五現識得妙觀察。
此不應理。
非次第故。
說法除疑周遍觀察非五用。
故無性攝論亦有兩釋。
大莊嚴論同佛地論第二所說。
成唯識論第十卷中即同初師所說(須會)此義為通教義意何。
答。
轉八識為四智通通别。
然以唯識佛地大莊嚴論是三乘論以為通義(雲雲)
問。
法相雲。
四智心品一一皆與二十一法心品相應。
遍行别境各五。
善有十一。
具如佛地。
又雲。
四智心品所緣差别。
大圓鏡智如佛地論自有兩釋。
一雲。
緣如。
一雲。
通緣一切諸法。
後者為勝。
唯識第十亦同彼說。
平等性智佛地唯識皆有三釋。
一雲。
但緣八淨識。
一雲。
但緣平等真如。
一雲。
普緣真俗為境。
妙觀察智緣一切境無有诤論。
成所作智有其二說。
一雲。
但緣五種現境一雲。
遍緣三世諸法。
後說為正。
如彼二論(雲雲)此釋為通教義意何。
答。
唯識佛地為三乘論已如前答。
今更論之。
若通教佛無常四智與佛法界二十一法相應。
如前能應所應相各别異(雲雲)若别教佛常住四智與十法界無量恒沙善法相應。
非但十一善法相應能應所應相亦無量(雲雲)若圓密佛常住五智與百法界千如是法三千世間善惡一切佛法相應。
非但佛界善法相應亦與九界惡法相應。
不斷性惡為法門故能應所應體相一如(雲雲)又通教佛無常四智所緣差别。
具如二論。
但約界内真如俗如三世一切能緣所緣相各别異。
正體智前萬法唯一如。
譬如衆流至海皆鹹。
萬法歸真悉皆一昧。
後得智前能所差别。
譬如函蓋雖同尚異(雲雲)若别教佛常住四智。
大圓鏡智上緣離邊佛性中道下緣理外九界衆生。
平等性智普緣界内界外真俗。
俗異真同。
同性異相。
妙觀察智普緣十界自相共相逦迤不同。
成所作智遍緣十界諸法種類種類萬差。
若在教道雖複四智所緣不同而至證道所緣一如。
真如俗如更無二如(雲雲)若圓密佛常住五智。
一一智體互為同體。
一一智用互起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