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抄第一

首頁
    五教佛身衛護金剛。

    如義釋雲。

    生身佛有五百執金剛神。

    常以衛護之。

    法身佛有無量執金剛神為内眷屬。

    又大般若經雲。

    得不退轉菩薩常有五族金剛神王而守護之。

    又注梵網經雲。

    昔王千子發心成佛時有二兄。

    誓成執金剛神護千佛法。

    又密迹力士經雲。

    有力士名密迹金剛。

    九佛身金剛。

    如金剛界五部三十七尊金剛。

    又如大日經宗金剛部衆金剛。

    十五智金剛。

    如真如法界五智三十七智一百八智一切理智金剛(雲雲)又界有十如十法界。

    一一切如來界乃至十一切地獄界。

    法華呼為諸法實相十如。

    今宗名為金剛界也。

    又頂有十。

    佛界自有十界十如。

    天台呼為無上相乃至無上本末究竟等。

    今宗名金剛也(雲雲) 二别釋五部三摩地五相成身。

    問。

    五相成身何等。

    答。

    菩提心論雲。

    一是通達心。

    二是菩提心。

    三是金剛心。

    四是金剛身。

    五是證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

    然此五相具備方成本尊身也。

    問。

    何名通達心等耶。

    答。

    如瑜伽雲。

    即誦徹心明觀心如月輪若在輕霧中。

    是通達心也。

    次雲。

    汝心本如是為客塵所翳。

    菩提心為淨。

    汝觀淨月輪得證菩提心。

    是菩提心也。

    次雲。

    菩提心堅固。

    複授心真言觀金剛蓮華。

    是金剛心也。

    次雲汝于淨月輪觀八葉蓮華令普同法界。

    唯一大蓮華界。

    是金剛身。

    次雲。

    觀身為本尊。

    複授此真言是證無上菩提也。

    私雲。

    此五相成身通五部也。

    但月輪上種子三摩耶五部不同。

    今雲。

    金剛蓮華是金剛部。

    兼蓮華部耳。

     問。

    一一釋名雲何。

    答。

    一切衆生元有真如淨心名幹栗馱耶。

    是心真實義。

    諸經論中此心名為真如法性此心元有覺性之心名曰質多。

    遮字為帶三昧聲呼質遮是諸法不遷動義。

    多是如義體義。

    不遷動體即是佛性。

    名曰普賢大菩提心。

    此有三義如菩提心論。

    一名無覺了。

    二名淨法界。

    三名實相般若波羅蜜海。

    即性得三智。

    如次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若在因中亦名三慧。

    如智度論道慧道種慧一切種慧因中總别。

    若至果地亦名三智。

    如智論雲。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果上總别。

    金剛三昧亦雲。

    等覺三智妙覺三身于九識中皎然明淨。

    今于第九淨識真如理處通達性得本有佛性大菩提心故名通達本心也(雲雲)于性得菩提心發修得菩提心名菩提心也(雲雲)為欲加持此菩提心能令堅固猶如金剛于心月輪令觀金剛。

    故名金剛心也(雲雲)令心金剛為蓮華界攝入自身名金剛身(雲雲)以金剛身為本尊身名證無上菩提也(雲雲)問。

    前雲煩惱即菩提非謂煩惱中有菩提。

    而何文雲本心月輪在輕霧中。

    亦雲我已見自心清淨如滿月離諸煩惱垢能執所執等為客塵所翳等耶。

    答。

    此法元是等覺菩薩所觀。

    故與妙覺所見唯隔一重如見日月在輕霧中。

    初心行人亦效此觀唯在心垢滅。

    取證如反掌。

    然言心月為客塵翳者。

    謂迷悟相對名為客塵。

    自心未悟名為所翳。

    非謂自心為他塵翳。

    且如貪心體非煩惱名離煩惱。

    若因貪心身心逼惱名為煩惱。

    具如前釋(雲雲) 問。

    金剛頂經及菩提心論等雲我見自心形如月輪。

    是為本心形相團圓故如世間月輪。

    為當本心功德圓滿故喻月輪圓滿耶。

    答。

    兩義俱然。

    且一切衆生本有菩提淨心與一切佛本心一體。

    法界為量團圓皎然如世滿月。

    故有諸尊皆處月輪。

    或時行者本尊心前觀滿月輪。

    此法圓明難了更以世月為喻。

    問。

    何以得知有此二義。

    答。

    略出經雲。

    又觀心月極令清淨彼月輪者是大福德所成。

    從菩提心生。

    即是佛性。

    自性清淨無諸垢穢。

    圓明澄寂喻如月輪。

    諸佛菩薩名菩提心。

    行者既見智所成月白言。

    世尊我見月輪清淨性相。

    又金剛頂經三十七尊心為月輪形。

    三十七尊身依月輪住。

    是法月輪。

    菩提心論雲。

    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

    我見自心形如月輪。

    何以故。

    以月輪為喻為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文)是喻月輪。

     問。

    若喻圓明者亦可喻鏡等。

    何故必以月輪為喻。

    答。

    菩提心論雲。

    凡月輪有一十六分喻瑜伽中金剛薩埵至金剛拳有十六大菩薩(文)問。

    先月十六分雲何。

    答。

    論雲。

    凡月有一分明相。

    若當合宿之際但為日光奪其明性所以不現。

    後起月初日日漸加至十五日圓滿無礙(文)故知晦夕日月相并之際。

    為日光奪月光全隐。

    若于日月一分相過之後必有月光小現。

    以此小分合後月十五日十五分為十六分。

    問前月晦夕是十五黑分之一也。

    何言少分明現耶。

    答。

    地上一寸之影天上萬裡之光。

    然百二十刹那為怛刹那量。

    此三十須臾此三十晝夜。

    故地上刹那一寸之間必是天上萬裡相過。

    日輪五十一由旬。

    一由旬四十裡。

    月輪五十由旬。

    五十由旬是二千裡二千裡。

    月萬裡相去。

    豈得無光。

    問。

    天竺黑前白後。

    而何故論雲後起日初日日漸加耶。

    答。

    是譯者回天竺語随唐國法例如律中四月十六日為前安居等。

    亦如宿曜經正月元日為一日等。

    其例甚多(雲雲) 問。

    論雲雲何能證無上菩提。

    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

    一切衆生本有薩埵為貪瞋癡煩惱所縛故。

    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深秘密瑜伽令修行者于内心中觀日月輪。

    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别(文)今疑此中本有薩埵與十六大菩薩中初金剛薩埵同異雲何。

    答。

    一切有情本有普賢菩提心名曰質多。

    是約法得名也。

    本有心城三十七尊中金剛薩埵名曰薩埵是約人得名也。

    并是性得三十七尊也。

    若發菩提心以去所觀三十七尊皆是修得三十七尊也。

    故約性得是同。

    若約修得即異。

    問。

    若爾性得心月輪形有十六分耶。

    為當有一分耶。

    答。

    既雲滿月故知有十六分。

    問。

    若爾何故論雲一切有情于心質中有一分淨性。

    衆行皆備。

    其體極妙皎然明白。

    乃至輪回六趣亦不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文)耶。

    答。

    本有普賢薩埵之所外薰習一切衆生自然必有覺了之義。

    所謂外道凡夫種種邪推皆求順理解脫之氣分也。

    喻如月十六分之一。

    此普賢心具三十七尊之性。

    喻如月光為日光奪皆雖不現而月體有十六分明性若于晦夕月光少現喻如修得大菩提心金剛薩埵。

    後月十五分明如金剛王等十五大菩薩。

     問。

    論雲本有普賢之心猶如滿月。

    亦雲有情心中一分淨性如月十六分之一。

    不雲本心薩埵如十六分之一。

    不雲修得薩埵如十六分之一。

    何故如此釋之。

    答。

    所言有情心中一分淨性即是本有普賢薩埵。

    而上文雲形如月輪。

    下文亦雲如十六分之一。

    故知性得心月為三毒縛都如月光皆隐。

    若發菩提心觀性得心月亦如月光皆現。

    故雲我見自心形如月輪。

    唯以法門對當以月十六分喻十六菩薩。

    然以晦夜合宿刹那月光皆隐。

    若一分過月光少現。

    是同夜故。

    此夜一分之明亦暗亦明。

    故喻本有薩埵。

    亦喻修得薩埵。

    若不爾者豈有十六大菩薩初一性得後十五修得乎。

     問。

    若性得有三十七尊者。

    何故論雲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

    不雲含三十七尊之心耶。

    答。

    大蓮華三昧經雲。

    三十七尊住心城。

    遠離因果法然具。

    故知性得有三十七尊。

    而此論雲普賢之心者金剛頂經三十七尊皆名普賢故。

    問。

    抑三十七尊何等。

    答。

    論雲。

    于三十七尊中五方佛位各表一智也。

    東方阿閦佛由成大圓鏡亦名金剛智也。

    南方寶生佛由成平等性智亦名灌頂智也。

    西方阿彌陀佛由成妙觀察智亦名蓮華智亦名轉法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由成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也。

    中方毗盧遮那佛由成法界智為本。

    已上四佛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焉。

    四菩薩即業寶法金也。

    三世諸賢聖生成養育之母。

    于是印成法界體性中流出四佛也。

    四方各攝四菩薩。

    東方阿閦佛攝四菩薩。

    薩王愛喜也。

    南方寶生佛攝四菩薩。

    寶光幢笑也。

    西方阿彌陀佛攝四菩薩。

    法利因語也。

    北方不空成就佛攝四菩薩。

    業護牙拳也。

    四方佛各四菩薩為十六大菩薩也雲。

    次文亦有八供四攝合三十七尊也。

     問。

    論雲又摩诃般若經中内空至無性有性空亦有十六義者是例欤喻欤。

    答。

    亦例亦喻。

    何者彼般若中或明十一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

    且以十六空為處中義。

    又雖三十七尊且取十六大菩薩者是例也。

    又彼十六空對破十六有。

    今十六大菩薩亦破十六惑障。

    故亦喻也。

    問。

    若取例者何故不取三十七品以例三十七尊耶。

    答。

    為喻心月十六分且取世月十六分。

    不取三十七品也。

    若分别聖位雲。

    若依二乘次第而說。

    若不具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得道果無有是處。

    若證自受用身佛必須三十七三摩地以成佛果。

    梵本入楞伽偈頌品雲。

    自性及受用變化并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

    并以法界身總成三十七。

     問。

    胎藏教中于凡夫内心八分令觀八葉蓮華。

    何故金剛頂中不明心處心。

    亦不令觀八分為八葉耶。

    答。

    彼中為開自心八葉佛身觀肉心八分為八葉蓮華。

    此中為開自心十六大菩薩隻肉團令觀月輪。

    非不明心處心也。

    故論亦雲。

    凡夫人心如合蓮華佛心如滿月(雲雲)此則凡夫心藏如合蓮華八分。

    若發一念菩提心即名佛心。

    故觀此肉心形如月輪。

    問。

    若爾此中隻可觀月輪。

    何故金剛身中于心月輪令觀金剛蓮華耶。

    答。

    第三金剛心中隻令心月加持堅固。

    第四金剛身中随三十七尊各觀其三昧耶。

    且于五部各有三昧耶形。

    于十六大菩薩各有其三昧耶形是秘法故。

    此中不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