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胎藏金刚菩提心义略问答抄第一

首頁
    同意已如前釋。

    梵語雜名雲。

    菩提曼荼羅雲道場。

    大日義釋警覺地神文中雲。

    菩提曼荼羅者即道場也。

    無畏譯大日經雲。

    我昔坐道場降伏于四魔即菩提曼荼羅也。

    羅什經論多雲道場。

    未見覺場之文。

    義釋亦引智論菩薩摩诃薩雲大道心成衆生之釋而無一文菩提心雲覺心之文。

    而玄奘亦菩提曼荼羅譯雲道場。

    又三菩提雲正覺菩薩雲覺有情。

    今菩提心義雲菩提名覺。

    是用玄奘意故。

    真言天台宗可依無畏羅什一行等意雲菩提雲道。

    然信行雲。

    須菩提古雲空生。

    亦雲善吉。

    亦雲善生。

    亦雲善業。

    新雲善現(雲雲)又菩提流支古雲道晞。

    新雲覺愛(雲雲)私雲。

    并是義釋雲道雲覺故。

    注維摩經竺道生曰。

    菩提者彼語有言此無名也。

    僧肇曰。

    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

    菩提者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文)今謂。

    若可菩提正譯雲覺亦雲道者何意。

    生曰。

    此無名也。

    肇曰。

    無言以譯。

    故知道覺并是義譯。

    非謂一正一義者也(一)若以因為道雲摩羅伽(二合)天台涅槃疏四谛梵語中道雲末伽。

    玄奘破道士雲末伽是也(二)若以進修為道雲娜耶。

    大日義釋修行梵語雲左哩耶(二合行)娜耶(修行)娜耶是乘義道義是也(三)若以德望為道雲忙遇啰嚩。

    梵語千字文雲。

    處位僧伽道當修軌。

    其道字雲忙遇啰嚩是也(四)若以法教為道雲跛他。

    梵語千字文雲。

    講道論妙激揚理緻亦雲密藏法道。

    此二道字雲跛他是也(五)若以政理為道雲遇啰嚩。

    梵語千字文雲君臣道合。

    其道字雲遇啰嚩是也(六)若以道德二篇之道亦雲遇啰嚩。

    梵語千字文鹹禀道德其道字雲遇啰嚩是也(七)若以道路為道雲阿持嚩(二合)那。

    亦雲跛娜。

    梵語雜名雲阿特嚩(二合)那。

    又跛娜道路是也(八)若以道橋為道雲摩啰議(二合)亦雲跛娜。

    梵語雜名雲摩啰議(二合)又跛娜。

    道橋是也(九)若以行迹為道雲跛他。

    如車道蟻道。

    出梵語雜集中(十)故知天竺道言不可定執。

    縱如大唐道言多有所關。

    況乎玄奘隻破道士直譯道字以為菩提故以因道而破其譯而今人言。

    玄奘意若道士之道為菩提。

    菩提天竺雲覺。

    若道天竺譯雲末伽。

    汝是末伽之道。

    即是道路之道。

    事須斟酌。

     問。

    且就菩提心義梵雲菩提此翻雲覺意何。

    答。

    彼文雲。

    衆生迷覆名為不覺。

    今遇善友開發無明省除迷覆(文)問。

    何名衆生迷覆耶。

    答。

    不了煩惱即菩提故名迷覆。

    非是煩惱覆外菩提在中。

    問。

    如來藏經十喻。

    佛性論九喻。

    法界無差别論九喻皆明無明迷覆法身。

    今何故雲非煩惱覆菩提耶。

    答。

    說若煩惱覆菩提者是天台所行次第教意也。

    若說以菩提為煩惱者是天台所立圓融教意也。

    今大日宗同彼圓意。

    問。

    何以知爾。

    答。

    大日經釋菩提心中雲。

    非見非顯現(文)故知爾。

    問。

    經意何。

    答。

    義釋雲。

    有雲。

    衆生本有佛知見性。

    無明除時自能見理。

    有雲。

    如是常理非可造作。

    陰霧除時日輪自現。

    令淨菩提是非可見可現之法。

    故雲非見非顯現(取意文。

    可檢正文) 問。

    若以彼二家義配天台四教者是何教義耶。

    答。

    雖無正文以理判之煩惱中有菩提者是别教義。

    見似空門現似有門。

     問。

    今真言宗此教名何教耶。

    答。

    名三乘教也。

    問。

    天台别教不明三乘何攝三乘。

    答。

    天台亦以别教攝前三中(前三後一為四車故)今亦例然(雲雲) 問。

    今意煩惱即菩提其相何。

    答。

    義釋雲。

    譬如有人暗中為利寶所傷謂為蛇毒。

    以作毒想故其心執着便成毒氣遍入支體。

    垂欲命終時有良醫診之。

    曉其本末即時引至傷處。

    以明燈照之。

    猶見所傷之寶有血塗相。

    其人了知非毒氣毒氣亦除。

    分别玩好之具而生喜樂。

    行人亦複如是。

    若不了煩惱即菩提自受苦惱。

    知識示之以惑為覺(止觀亦用此喻)問。

    且約貪等明此義何。

    答。

    若為身命作貪受苦。

    為菩提作貪受樂。

    問。

    何以知爾。

    答。

    大樂經雲大樂大貪欲等。

    彼經舉貪等取十惡(可檢經意)故知爾。

    問。

    雖有此證未分明。

    若有明文耶。

    答。

    無行經雲。

    喜根菩薩雲。

    貪欲即是道。

    恚癡亦複然。

    如是三法中具無量佛法。

    若人求佛道欲斷貪恚癡。

    是人去佛道譬如天與地(文)仁王雲。

    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

    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文)是明文也。

    問。

    若煩惱當體即菩提者無别煩惱體耶。

    答。

    不了貪欲即菩提于貪作惱名為煩惱。

    無别煩惱。

    前引如來藏經等無明迷覆法身者是約未了煩惱即菩提等名為迷覆。

    譬如覆甕自覆名覆非覆他物。

    然文雲譬如瓶甕中金等者是約未了之時。

    例如天台圓教不斷無明而猶名斷。

    問。

    何以知爾。

    答。

    菩提心義雲。

    若悟名覺迷名不覺。

    譬如迷人依方故迷。

    衆生爾耳。

    依覺故迷。

    若離于覺則無不覺(文)又大圓覺經雲。

    妙圓覺心即同流轉。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雲駃月運舟行岸移(文)故知爾。

     問。

    起信論雲。

    依本覺故而有不覺。

    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若得始覺還同本覺(取意文)故知菩提心義雲依覺故迷者是依本覺故迷。

    何雲依貪作惱耶。

    答。

    貪體即覺體名本覺理也。

    非昔覺故名本覺也。

    若覺貪即菩提名始覺也。

    此始覺貪與本覺貪一體無二名還同本覺。

    又鴦掘經雲。

    始覺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大圓覺經雲。

    法界海慧照了諸法此名随順如來覺性。

    問。

    論雲。

    若得始覺還同本覺(取意文)豈非昔覺中迷今覺同昔耶。

    答。

    若爾一切諸佛還成凡夫凡夫還。

    成諸佛即違大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等雲一切諸佛不還成凡夫也(可檢彼經正文。

    上來釋菩提竟) 問。

    梵雲質多唐雲心者意何。

    答。

    心雖多種而質多之心求于菩提故雲爾。

    問。

    心有幾種耶。

    答。

    大日經義釋處處明心不出七種。

    問。

    何答。

    若諸佛菩提心真言中雲纥哩馱耶。

    義釋雲。

    古雲幹栗多者。

    是謬訛也。

    正雲纥哩(二合)乃耶(一)若行者心處心亦雲幹栗馱(二)若菩提心雲質多亦雲悉多(三)若菩提薩埵雲薩埵嚩(四)又有三種。

    若佛心之心雲冒啰婆(一)若疑慮心雲制哆婆(二)若疑悔心雲囊(引)怛莽(二合)娜(三)此三非菩提心要用也(前後合七種也)問。

    此七各何名心耶。

    答。

    諸佛菩薩以真實義名心。

    若心處心以人心藏名心。

    若菩提心以慮知義名心。

    若薩埵嚩以有情義名心若佛心心以佛意樂名心。

    若疑慮心即以疑慮名心。

    若疑悔心亦以疑悔名心。

     問。

    何名真實義等耶。

    答。

    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名真實心。

    一切衆生胸間肉團其形八分。

    男仰女伏。

    其色丹赤。

    是五藏中之心藏也。

    真言行者觀此八分為八葉蓮。

    上開九佛名心處心。

    第六意識分别善惡離染求淨名慮知心。

    薩嚩薩怛嚩舊雲一切衆生新雲一切有情。

    冒地薩怛嚩古雲道心今雲覺有情。

    情是情識名有情也。

    問。

    自性淨心名幹栗馱者。

    何故般若心經梵名中雲幹栗馱耶。

    答。

    佛心法心菩薩心皆呼幹栗馱者并真實心故。

    義釋佛菩薩心及以行者心置佛心。

    并真言心皆雲汗栗馱。

    汗栗馱是真實心(取意文)問。

    天台止觀雲。

    汗栗多是草木之心矣。

    栗多是積聚精要之心。

    質多是慮知心。

    今明發心簡前二也(取意文)若爾幹栗馱是草木之心。

    何故今為佛菩薩心耶。

    答。

    有雲。

    天竺草木中堅名幹栗馱故以真實心喻之亦名幹栗馱(是法相宗後師法華決釋意)此義善矣。

     問。

    真言行者幹栗馱心名心處心意何。

    答。

    于此肉團心處觀自性淨心。

    自性淨心處心故名心處心。

    故義釋釋如來大決定心雲。

    是心處心中之心。

    即幹栗馱也。

    問。

    若爾何故義釋或處以悉多心為心處心耶。

    答。

    悉多是菩提心之心也。

    一切衆生自性淨心中本有普賢大菩提心。

    此心開發名金剛薩埵。

    且約此義悉多亦名心處心。

    問。

    此自性普賢大菩提心質多于何處觀之。

    答。

    亦于八分肉心觀之。

    胎藏觀為八葉金剛界觀為月輪。

     問。

    凡夫第九第八第七第六識若指心處在何處耶。

    答。

    亦在八分肉心處也。

    問。

    若爾佛地理智之心形如八葉亦如月輪。

    若凡夫第九八七六識亦有形耶。

    答。

    皆托在八分肉心故。

    若論其形并如八分肉團。

     問。

    金剛頂經及菩提心論雲。

    我見自心形如月輪者是幹栗馱心欤。

    為當質多心欤。

    答。

    即其真言中雲質多跛羅底。

    故知質多心也。

    問。

    若爾此月輪心是通達本心之心欤。

    為當發菩提心之心欤。

    答。

    是通達本心之心。

    問。

    若爾其本心者即應自性清淨心也。

    故可名幹栗馱。

    何名質多。

    答。

    此即與前雲質多名心處心義同矣。

    問。

    若爾自性淨心亦名質多發菩提心亦名質多有何異耶。

    答。

    自性淨心名質多是性得菩提心。

    發菩提心名質多是修得菩提心。

    此則以第六識質多菩提心于第九識幹栗多淨心處求本有質多菩提心。

     問。

    何故不求幹栗多心必求質多心。

    答。

    幹栗多心是本體質。

    本體質中萬德相貌名質多心。

    故今開發本有菩提質多心相令顯果位菩提質多德相。

    于彼果位亦名制底即大日塔名也。

    亦名薩埵即金剛薩埵也。

    問。

    何以知爾。

    答。

    義釋雲。

    梵音制底與質多體同。

    此中秘密謂心為佛塔也。

    如第三曼荼羅以自心為基次第增加乃至中胎。

    涅槃色最居其上故此制底甚高也。

    又從中胎八葉次第增加乃至第三随類普門身無處不遍。

    故此制底極廣(文)故知爾。

     問。

    如大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