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以心置心。
義釋雲。
以行者心中真言字置佛心上(雲雲)是何心耶。
答。
義釋雲。
以心置心者是纥哩(二合)乃耶心。
非質多心也。
問。
通達本心真言唯雲質多不雲菩提。
何雲性得菩提心耶。
答。
菩提心論雲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
我見自心形如月輪(取意文)普賢之心即菩提心故名性得菩提心也。
問。
修得菩提心形何耶。
答。
亦如月輪。
問。
若爾修性何異。
答。
金剛頂經通達本心中雲。
譬如月輪在薄霧中。
發菩提心中雲。
令心月輪增長周遍(取意文)故少異也。
問。
抑自性淨心者九識中何識耶。
答。
第九庵摩羅識此雲無垢識。
或雲淨識也。
問。
若爾何故金剛頂經通達本心文雲煩惱習種子善惡皆由心。
心為阿梨耶。
六度習熏故是心為大心(取意文)答。
第九庵摩羅是善惡心體。
第八阿梨耶是善惡心相。
第七六識是善惡用心。
然所薰心是第九識。
能薰心是第八識。
今明第八能薰第九故雲阿梨耶也。
問。
六度薰習故是心名大心者何心耶。
答。
是質多心。
即菩提心。
問。
文雲。
心為阿梨耶。
六度薰習故。
是心為大心(雲雲)故應阿梨耶心。
何言質多心耶。
答。
質多心是第八識處之用。
故雲是心為大心也。
問。
止觀雲。
矣栗馱是積聚精要之心。
而義釋或處釋質多心雲。
心無自性托緣而生。
譬如衆彩莊嚴積聚(取意文)二文相違何會。
答。
且如塔心是積聚精要之心名矣栗馱。
今第六意識緣第六法塵而生。
緣謝即滅而無自性。
喻如衆彩莊嚴積聚故。
是積聚而非精要。
故不違也。
問。
第六意識既無自性。
何故發菩提心得常住果。
答。
第六意識分别善惡故厭惡求善發菩提心(是天台大師大乘止觀取意文。
法相亦雲第六識唯離染也)
問。
薩埵縛雲有情者意何。
答。
質多約法薩埵約人。
發菩提質多者名菩提薩埵嚩也。
問。
意何。
答。
義釋雲。
忍樂修行堅持不舍之義名薩埵也。
問。
菩提薩怛嚩雲覺有情。
薩嚩薩怛嚩雲一切有情。
此後薩怛嚩亦有忍樂修行堅持不舍義耶。
答。
天竺梵語必有字緣字界二義。
今薩怛縛是字緣。
菩提與薩嚩是字界。
故字緣雖相似而字界異故所诠亦異。
是故一切有情梵語無彼忍樂修行等義。
問。
薩埵亦雲素多意何。
答。
義釋雲。
正雲素多。
然聲明法随便呼之故雲薩埵。
又雲素多是着義。
謂樂着菩提無暫舍故。
薩埵者是有情。
謂發求菩提荷負衆生故雲大有情。
問。
薩埵若有種耶。
答。
大日經義釋雲。
金剛頂宗雲。
薩埵有三種。
一愚童薩埵謂六道也。
二有識薩埵。
謂二乘也。
三菩提薩埵。
謂菩薩也(取意文)問。
正出金剛頂何文耶。
答。
正出五秘密瑜伽中也。
問。
菩提若有種耶。
答。
智度論雲。
有三種菩提。
一聲聞菩提。
二緣覺菩提。
三菩薩菩提。
若涅槃經說四種菩提。
謂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
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
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
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取意文)問。
若皆得菩提皆名薩埵者。
三乘皆名菩提薩埵耶。
答。
智度論雲。
三乘皆名菩薩而二乘不名摩诃薩。
唯菩薩名摩诃薩(取意文)問。
三乘皆名菩薩者亦三乘皆名菩提心耶。
答。
然。
問。
三種薩埵若有種耶。
答。
各有五種。
若說生滅六道是小乘義。
若說無生滅六道是通教義。
若說無量十界是别教義。
若說無作十界是圓教義。
若說真如十界是真言義(一)若說折法二乘體法二乘界外二乘佛道二乘海會二乘如次為五教義(二)若說小乘菩薩共行菩薩四乘菩薩一乘菩薩三密菩薩如次為五教義(三)
問。
智度論明五種菩提。
一發心菩提。
二伏心菩提。
三明心菩提。
四出到菩提。
五無上菩提。
天台判為别教義也。
更加理即菩提借為圓教六即菩提。
今真言宗用否。
答。
一切經中所明菩薩菩提及菩提心皆攝今家四重曼荼羅中。
問。
一切經中明幾菩薩菩提及菩提心。
答。
龍樹智論明四種。
一小乘三藏三祇百劫行菩薩菩提心及菩提。
二摩诃衍中三乘共行十地行菩薩菩提心及菩提。
三但菩薩乘勝義十地行菩薩菩提心及菩提。
四神通乘四十二字門行菩薩菩提心及菩提。
天台用為四教菩薩菩提心及菩提果也。
畢定不畢定入印經明五菩薩乘。
一羊乘行菩薩。
二象乘行菩薩。
三月日神通乘行菩薩。
四聲聞神通乘行菩薩。
五如來神通乘行菩薩。
私用此五為前四教及真言行菩薩。
既有五種菩薩故知亦有五種菩提心及菩提果也。
問。
睿山以彼五乘菩薩相配藏通華嚴無量義法華五教菩薩。
而何今雲四教及真言行菩薩。
答。
藏通為二。
華嚴為别無量義為圓是為四教。
法華與真言教同為超八之圓。
故不違也。
問。
于此五教三乘分别四乘。
雲何。
答。
各有二義。
一當分義。
二跨節義。
若小乘中于三乘加佛果為四乘果。
以運他為乘義也。
唯有當分無跨節義(一)若通乘中于三乘足佛果為四是當分義。
小乘菩薩足三為四是跨節義(二)若别乘中次第修行四乘觀行是當分義。
藏通三乘界外回心入别為四是跨節義(三)若圓乘中聞圓十界證四乘道是當分義藏通别中三乘回心入圓為四是跨節義(四)若真言中聞真言法證四乘道是當分義。
藏通别圓三乘回心入密為四是跨節義(五)此并五教自行四乘。
若約化他小乘菩薩垂迹現為當教二乘(一)通乘菩薩垂迹現為藏通四乘二義(二)。
别乘菩薩垂迹現為藏通四乘二義(三)圓乘菩薩垂迹現為藏通别中四乘二義(四)。
真言菩薩垂迹現為藏通别圓四乘二義(五)。
問。
依何教理作此解釋。
答。
俱舍成實二宗亦立四乘。
是小乘中當分四乘(一)若瑜伽論亦立四乘喻。
譬如父造四車誘引稚子。
羊車鹿車牛車象車。
是通教中當分四乘。
若雜喻經立化城喻以喻三乘。
以冥聚落喻至佛果是通教中跨節四果(二)若璎珞經三乘各有三乘。
此九乘各有國土九乘皆入平等大慧。
是别中當分四乘。
若楞伽經十地四五六七八九地中三種意生身生無漏界。
大涅槃經四果聖人八六四二。
支佛十千劫到菩提心處。
是别教中跨節四乘(三)若無量義說大直道。
或得四法四果。
或悟支佛。
或發菩提心。
或得三昧總持。
若法華中佛道三乘一乘是圓教中當分四乘。
若法華經開會二乘令入一乘前三中含兩教二乘三教菩薩是圓教中跨節四乘(四)若諸密教說其真言修其真言得三乘果及如來法。
若大日經說五種三昧道令入大空三昧者無留難。
是真言中當分四乘。
若大日經引五乘人入曼荼羅各于自心開示實相是真言中跨節四乘(五)問。
若聞圓密得四乘果何名一乘。
答。
如無量義從一法生。
一即無量。
無量即一。
是圓十界。
皆實相義有十界故亦有四乘。
是一實故亦是一乘。
此經名為醍醐初分一乘頓教。
真言教中亦有十界亦是真如。
故有四乘同為一乘。
問。
俱舍頌雲。
轉聲聞種性二成佛三餘。
又瑜伽論回向菩提聲聞增長變易。
此等今五教中何教意耶。
答。
藏通二教回心向大(雲雲)問。
法華論中四種聲聞是何教義。
答。
是四教義。
若藏通實行者及别圓佛菩薩藏通二教現二乘形合為有四義。
一決定。
二上慢。
三退大。
四應化。
此中退大應化二亦通五教。
如不思議經。
他方諸佛菩薩現聲聞形而來坐會。
其名曰陳如迦葉舍利弗等。
舍利弗是金龍陀佛。
須菩提是青龍陀佛。
具如天台天台更加佛道為五。
佛道有二。
一别佛道。
二圓佛道。
今加真言為三佛道。
問。
俱舍成實法相三論華嚴所立菩薩攝今五菩薩雲何。
答。
俱舍成實所立菩薩是小乘菩薩也。
法相五位菩薩是共行菩薩也。
三論五十二位是勝義菩薩也。
華嚴五教菩薩中小乘教菩薩是小乘菩薩也。
始教菩薩是共行菩薩也。
終教菩薩是勝義菩薩也。
頓教同教别教菩薩是圓教菩薩(雲雲)問。
此等二種六道三種十界五種二乘五種四乘五種菩薩菩提心攝四重曼荼羅雲何。
答。
二種六道三種十界中初六道五種二乘五種四乘中前二種小乘共行二菩薩是第三重釋迦生身眷屬。
三種十界中第九菩薩十界五種四乘中第三菩薩乘勝義圓融二菩薩是第二重法身大心衆也。
三種十界中第十佛界五種四乘中第四佛乘是第一重佛地四身也。
問。
若爾何故義釋引智論神通乘菩薩以為真言菩薩不用其論馬乘行菩薩耶。
答。
智論四種菩薩未入曼荼羅時皆非真言菩薩。
但判淺深彼中神通乘行菩薩同今真言行菩薩。
若皆引入曼荼羅時皆成真言行菩薩。
問。
何以得知皆引入耶。
答。
大日經義釋說。
諸佛各從本所通達門出現五乘形各說五乘三昧道皆引入曼荼羅。
并開心實相門一生成佛(取意文)其中菩薩三昧道文雲。
此中七地菩薩者是約教道。
故知并住一切教道法門引入。
問。
其五乘何。
答。
一人天。
二聲聞。
三緣覺。
四菩薩。
五佛地。
問。
此五種三昧道皆明菩提心耶。
答。
若約十方法界教道法門唯四乘道明菩提心名為聲聞菩提心·緣覺菩提心·菩薩菩提心·佛乘菩提心。
若約引入四重曼荼羅義普于五乘自心實相開發普賢大菩提心。
問。
普于五乘自心開發普賢大菩提心雲何。
答。
且如迦毗羅外道二十五谛中雲知根者凡人胸間八分肉團名幹栗馱(出因明數論師計(中)若迦毗羅引入曼荼羅即于彼計幹栗馱心令觀大日如來自心八葉芬陀利華。
如迦毗